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初,教育部传出消息:要在教育资源不均衡地区实行多校划片。这是自2015年实施就近入学政策后,教育部出现的新一轮政策调整吗?在落实中,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门纷纷表示,多校划片政策,还应因地制宜。
就近入学转向多校划片
年初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科学确定划片方式。在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
所谓“多校划片”,是指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学校,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在具体操作中,实行多校划片可通过随机派位方式分配热点学校招生名额。派位未能进入热点学校的学生,仍应就近安排至其他学校入学。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2月21日召开的全国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现场会上表示:针对当前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2016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科学做好划片工作。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群众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稳妥开展多校划片。
3月9日,刘利民通过教育部新闻办“微言教育”新媒体平台,以“基础教育公平”为主题与网友交流时表示:“十三五”期间将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多校划片只是阶段性的补充措施。多校划片政策出来后,一些地方积极回应。四川省成都市教育局要求:小升初划片实行单校划片与多校划片相结合的办法。优质初中多校划片范围的确定,既要体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公平性,也要坚持就近入学原则,不得将划片范围扩大到所属行政区域全域。片区划定后要及时公布。民办学校实行招生计划备案制。
“直线最近”的细化规定
江苏省教育部门有关人士表示:教育部提出多校划片,与南京一位家长就孩子就近入学起诉区教育局的案例有关。此前,南京一家长顾先生起诉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为孩子的就近入学问题维权。这位市民家住建邺区吉庆家园小区。2014年,离家400米外,一路之隔,新出现一所小学——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北校区。不过,根据教育部门的规划,吉庆家园小区的学区保持稳定,仍为南湖三小,孩子要到2公里外的南湖三小去上学。
教育部在2016年初发布的《通知》中对此做出了专门规定:鉴于一些地方人口分布和学校布局具有不均匀性、街区形状具有不规则性,就近入学并不意味着直线距离最近入学。要充分考虑可能影响公平的各关键要素,确定相对科学的划片规则,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整体上相对就近入学。片区确定后,应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地区,可以采取多校划片的措施,来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江苏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顾先生的案例,在这次新政的拟定中,可能触发了如下部分规定的出台:“鉴于一些地方人口分布和学校布局具有不均匀性、街区形状具有不规则性,就近入学并不意味着直线距离最近入学。”面对建邺区教育局遇到的这次起诉,江苏省教育厅给予了及时反馈:根据南京市教育局的请求和厅领导意见,写了一份材料,向教育部请示过,建议他们以后在相关文件中,就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细化规定。现在看来,教育部采纳了这个建议。江苏省的这个案例显示,随着城市发展的变迁,新建住宅增加,就会导致以前学区的生源一下子增多,但学区划分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这就会导致供需不平衡。而且,新建小区增多,就会建设新的配套的义务教育学校,这会与原有学区存在一定矛盾。
城市新建学校增多,原有的学区内如果学校增多,多校划片就迫在眉睫。《通知》中规定:对于新建学校或新建居民小区的划片,以及需要对现行片区进行调整或准备实行多校划片的,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现代治理理念,完善利益相关各方参与的划片和片区调整工作机制,强化划片工作程序和内容的公开、公平、公正,提升划片结果的公信力。
天价学区房该降温了
3月3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两会现场采访时表示:多校划片是各地探索解决单校划片产生问题的具体举措之一,不是一个长远举措,最终的解决要靠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改革,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袁贵仁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历史造成的客观事实。单校划片是多年来十几个大城市采取的主要举措。“后来发现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各地探索出多校划片的举措。”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人们普遍认为是天价学区房。
在2015年底,关于天价学区房的热议,在今年两会开始之前达到了顶峰,甚至有在会上代表委员就此展开探讨。各方舆论的焦点是:导致天价学区房出现的关键推手,是就近入学的教育政策,和由此反映出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事实。多校划片政策显然是为了给学区房降温,让教育资源更均衡。没想到宣布之后,却引发另一方面的连锁反应:买了学区房的家长们担心,多校划片政策实施后,花天价买来的学区房可能白买了,最终很可能被划入同一片区内的“其他”学校。
实行多校划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14年初,教育部就曾接连下发文件,要求采取单校划片或多校划片的方式,推进免试就近入学,并在19个重点大城市试点。根据要求,从2015年开始,重点大城市100%的小学实现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就近入学包括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理论上讲,多校划片就近入学,可大幅提高就近入学率,同时,也可让“学位房”降温。可是,从19个大城市的试点看,随着多校划片的实施,择校变为了择学区,“学位房热”也演变为“学区房热”,导致学区房价格飙升,另外,同一学区内学校之间存在不均衡,在同一学区内也有择校。原因在于,如果学区与学区间的办学质量差异不缩小,纵使实行多校划片入学,还是难以从根本上缓解择校热。
没买学区房的人们对天价学区房表达不满,还只是发牢骚。多校划片政策则使得学区房家长开始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对此,袁贵仁表示:中国义务教育是免试、就近入学,离家最近的学校或许不是大家认为的“好学校”,这是历史造成的客观现实。对于多校划片刚提出即引起争论一片,袁贵仁说:教育部仅是“建议推广。到底怎么办由全国老百姓说了算。无论单校划片、还是多校划片,都是为了家长们满意”。不过他也坦言,绝对均衡是不可能的。袁贵仁认为,多校划片是各地探索解决单校划片还不能满足周边家庭需求的举措之一,“不是一个长远的举措”“最终要靠教育发展、教育改革,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就近入学转向多校划片
年初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科学确定划片方式。在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
所谓“多校划片”,是指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学校,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在具体操作中,实行多校划片可通过随机派位方式分配热点学校招生名额。派位未能进入热点学校的学生,仍应就近安排至其他学校入学。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2月21日召开的全国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现场会上表示:针对当前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2016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科学做好划片工作。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群众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稳妥开展多校划片。
3月9日,刘利民通过教育部新闻办“微言教育”新媒体平台,以“基础教育公平”为主题与网友交流时表示:“十三五”期间将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多校划片只是阶段性的补充措施。多校划片政策出来后,一些地方积极回应。四川省成都市教育局要求:小升初划片实行单校划片与多校划片相结合的办法。优质初中多校划片范围的确定,既要体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公平性,也要坚持就近入学原则,不得将划片范围扩大到所属行政区域全域。片区划定后要及时公布。民办学校实行招生计划备案制。
“直线最近”的细化规定
江苏省教育部门有关人士表示:教育部提出多校划片,与南京一位家长就孩子就近入学起诉区教育局的案例有关。此前,南京一家长顾先生起诉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为孩子的就近入学问题维权。这位市民家住建邺区吉庆家园小区。2014年,离家400米外,一路之隔,新出现一所小学——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北校区。不过,根据教育部门的规划,吉庆家园小区的学区保持稳定,仍为南湖三小,孩子要到2公里外的南湖三小去上学。
教育部在2016年初发布的《通知》中对此做出了专门规定:鉴于一些地方人口分布和学校布局具有不均匀性、街区形状具有不规则性,就近入学并不意味着直线距离最近入学。要充分考虑可能影响公平的各关键要素,确定相对科学的划片规则,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整体上相对就近入学。片区确定后,应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地区,可以采取多校划片的措施,来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江苏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顾先生的案例,在这次新政的拟定中,可能触发了如下部分规定的出台:“鉴于一些地方人口分布和学校布局具有不均匀性、街区形状具有不规则性,就近入学并不意味着直线距离最近入学。”面对建邺区教育局遇到的这次起诉,江苏省教育厅给予了及时反馈:根据南京市教育局的请求和厅领导意见,写了一份材料,向教育部请示过,建议他们以后在相关文件中,就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细化规定。现在看来,教育部采纳了这个建议。江苏省的这个案例显示,随着城市发展的变迁,新建住宅增加,就会导致以前学区的生源一下子增多,但学区划分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这就会导致供需不平衡。而且,新建小区增多,就会建设新的配套的义务教育学校,这会与原有学区存在一定矛盾。
城市新建学校增多,原有的学区内如果学校增多,多校划片就迫在眉睫。《通知》中规定:对于新建学校或新建居民小区的划片,以及需要对现行片区进行调整或准备实行多校划片的,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现代治理理念,完善利益相关各方参与的划片和片区调整工作机制,强化划片工作程序和内容的公开、公平、公正,提升划片结果的公信力。
天价学区房该降温了
3月3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两会现场采访时表示:多校划片是各地探索解决单校划片产生问题的具体举措之一,不是一个长远举措,最终的解决要靠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改革,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袁贵仁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历史造成的客观事实。单校划片是多年来十几个大城市采取的主要举措。“后来发现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各地探索出多校划片的举措。”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人们普遍认为是天价学区房。
在2015年底,关于天价学区房的热议,在今年两会开始之前达到了顶峰,甚至有在会上代表委员就此展开探讨。各方舆论的焦点是:导致天价学区房出现的关键推手,是就近入学的教育政策,和由此反映出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事实。多校划片政策显然是为了给学区房降温,让教育资源更均衡。没想到宣布之后,却引发另一方面的连锁反应:买了学区房的家长们担心,多校划片政策实施后,花天价买来的学区房可能白买了,最终很可能被划入同一片区内的“其他”学校。
实行多校划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14年初,教育部就曾接连下发文件,要求采取单校划片或多校划片的方式,推进免试就近入学,并在19个重点大城市试点。根据要求,从2015年开始,重点大城市100%的小学实现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就近入学包括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理论上讲,多校划片就近入学,可大幅提高就近入学率,同时,也可让“学位房”降温。可是,从19个大城市的试点看,随着多校划片的实施,择校变为了择学区,“学位房热”也演变为“学区房热”,导致学区房价格飙升,另外,同一学区内学校之间存在不均衡,在同一学区内也有择校。原因在于,如果学区与学区间的办学质量差异不缩小,纵使实行多校划片入学,还是难以从根本上缓解择校热。
没买学区房的人们对天价学区房表达不满,还只是发牢骚。多校划片政策则使得学区房家长开始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对此,袁贵仁表示:中国义务教育是免试、就近入学,离家最近的学校或许不是大家认为的“好学校”,这是历史造成的客观现实。对于多校划片刚提出即引起争论一片,袁贵仁说:教育部仅是“建议推广。到底怎么办由全国老百姓说了算。无论单校划片、还是多校划片,都是为了家长们满意”。不过他也坦言,绝对均衡是不可能的。袁贵仁认为,多校划片是各地探索解决单校划片还不能满足周边家庭需求的举措之一,“不是一个长远的举措”“最终要靠教育发展、教育改革,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