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了更多的重视。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都需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与体会,使学生对学科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产生相应的情感,进而在个人情感的引导下,帮助其更好地克服学习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基于此,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教师通过更为广泛的情感教育引导,不仅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还有助于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本文从教学的不同阶段出发,探讨了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情感教育;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3-00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3.041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科认识与学习习惯,对于生物学科也形成了一定的情感感受。高中阶段生物知识的难度有所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有着不良的影响。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学生能够运用假设和推理形成情感价值判断、道德体验、审美意识等,进而使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緒、情感的调节能力逐渐增强。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同阶段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思考,并且学会应用生物知识思考自我与生活,培养出学科情感,并以此为出发点,使得学生能够对自我、他人、社会产生更为深刻的情感。
一、在生物教学的初期渗透情感教育
在生物学习的初期,学生需要对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行预习。在预习中,学生会形成对知识的整体印象,同时产生一定的情感感受。对此,高中生物教师需要认识到情感教育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以及在预习时所获得的生物知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等学科情感的培养作用。除此之外,由于每个人的内心感受是情感的直接来源,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升自我的感受能力,才能在此基础上体会到较为深刻的学科情感。因此,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感受的过程。广大教师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方式,引导学生结合生物学科的内容进行独立思考。
其一,教师可以借助于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预习。在微课的内容中,教师可以对课程重点部分以及与初中生物阶段的学习进行联系,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由于每名学生的学习经历不同,学生的回忆充满了个人化的色彩,此时,便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对高中生物课程产生亲切感,有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此外,在运用微课进行课前预习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记录学习笔记,总结自己的学习经历,梳理自我情感,提升预习效果。
其二,高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内容与专业的生物学习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界线。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身的现有学习水平,不应好高骛远。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的初期,可以应用相关的生物纪录片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目前,诸如CCTV等制作的纪录片水平相对较高,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准备工作中,可以广泛地浏览其中与生物学习内容相关的自然科学类纪录片,进行筛选,选出与生物课本中的知识内容有关的视频资料,为学生展示一个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在教学阶段重视引导学生产生多样化的情感体验
教学的过程与学生在预习中独立学习的过程不同,在教学阶段,教师与学生都会参与课堂。因此,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学生能够产生更多地学习情感体验。而教师则更需要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多样化,从而选择从不同的交流方式,引导学生产生深刻地学习感受,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在高中生物课堂的学习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学习过程中对于生物课程内容的深度思考,学生能够得出一定的独立性思考结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与表达的平台。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独特心理,构建适合学生探讨的合作探讨小组便显得十分必要。高中阶段的学生比较重视外界对于自我的看法,同时对于思想行为较为接近的同龄人,往往会产生更多的认同。因此,在学习小组的组合上,教师应该用开放式的小组组合方式,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小组,组中最少可以由两名学生构成,最多不可以超过六人,同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小组成员可以随时变更。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探讨热情,并且在小组的探讨中将个人的情感化认知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小组探讨的内容则可以包括预习阶段的学习感受,课堂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以及通过学习所得出的相应的知识结论等。总之,高中阶段学生的情感思维能力已经较为固定,对于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一般会形成相同的情感。因此,小组中关系较为密切的小组成员,其学习中产生的情感感受具有一致性,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够达成印证感受,从而达到强化学科情感与感受的目的。
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的生物学科情感培养,以及更为广泛的情感教育渗透有着直接影响。在教师与学生保持和谐情感关系的状况下,学生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教师的行为,在情感上对教师产生认同,在学习时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自我思考能力,其所具有的向师性仍旧会产生影响。因此,学生对于教师的情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学科的情感。教师要保持对于学生的尊重,重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语言态度。同样,学生在观察教师的过程中,会得到相应地体验,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其社会经验相对较少,受到的道德教育引导多,学生对教师有着一定的道德要求,情感认知与道德认知在学生的观察中,存在着一致性。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到自我行为的道德性,重视在日常教学中道德修养的提升,为学生做出榜样,这也是高中阶段教师教书育人与情感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 最后,在情感教育的渗透中,还应加强生物理论知识学习与日常生活运用之间的联系。生物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学习生物最终的目的就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以便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推动社会发展。同时,日常生活与情感教育之间又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生物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培养他们对于生物课的学习热情,而情感教育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积极性。总之,情感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使得学生形成对于生物学习的特殊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在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会转化为情感,并且具有持续性与发展性等特点。
三、在学习总结阶段重视学生的个体特点与情感感受
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始终要重视其个体的独立性,学习总结对于学生知识认识程度的加深,以及情感教育渗透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从不同方面进行引导。
首先,在學习总结的阶段,需要给予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评价。通过学习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到自己在学习中的状况,总结自己的优缺点,改善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并且,为了使得学习评价能够发挥实际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更加重视学习评价的客观性。通过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使得学生的学习评价更为客观。自我评价、同学评价,以及教师评价是构成多元化评价机制的三个评价对象。其中同学评价可以采取小组中所有同学共同评价,得出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评价结果。而教师的评价,则需要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小组评价进行参照,得出准确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自我的学习经历,同时得到其他同学与教师的充分重视,从而产生正面性的情感体验。
其次,教师要应用专门的情感教育渗透环节,激发学生的情感感受。在目前的生物课本中,会涉及一些生物学科历史的内容,通过向学生讲述生物学家的生平、某些生物学习理论的形成过程,能够使得学生了解到生物学科中所具有的人文性。相对于客观的生物知识,这些人文性的内容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一些学生在了解学科史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生物学发展经过的曲折,以及众多生物学家在其中付出的努力,从心理上学生会产生感动的情绪,从而培养出对生物学科的深厚情感,并且透过学科情感,应用生物知识向外界进行观察。学生将会更多地了解眼前的世界,在日常化的学习中,产生更为丰富的情感认知与情感地体验。
最后,教师要重视生物学习情感教育的总结。在一般的生物教学中,学习总结的内容只有具体的知识,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了体现出情感教育的特性,完成知识的总结之后,学生还要对自己的情感变化与情感的感受进行总结。例如,学生可以应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知识总结,并且在其中的中心位置写出自己的学习感受。思维导图的整体形象设计,也要与学生的情感感受相关联。同时,在学生的学习小组中,进行思维导图的交换,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思维情感状态,有利于开阔视野。教师也可以选择学生优秀的导图作品,在年级中进行巡回式展示。
四、结语
我国现阶段进行的素质教育,是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深入探讨研究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能够显著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为我国生物学科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孙双彦.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甘肃教育,2020(1).
[2]杨晓秋,苑泽宁.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黑龙江科学,2017(13).
[3]周晓馥,吴春雨,焦阳,徐洪伟.高中生物教学中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渗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
[4]王德艳,于长春.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探讨[J].现代交际,2013(11).
[5]徐慧君.高中生物课堂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3(16).
[责任编辑 薛晓静]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情感教育;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3-00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3.041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科认识与学习习惯,对于生物学科也形成了一定的情感感受。高中阶段生物知识的难度有所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有着不良的影响。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学生能够运用假设和推理形成情感价值判断、道德体验、审美意识等,进而使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緒、情感的调节能力逐渐增强。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同阶段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思考,并且学会应用生物知识思考自我与生活,培养出学科情感,并以此为出发点,使得学生能够对自我、他人、社会产生更为深刻的情感。
一、在生物教学的初期渗透情感教育
在生物学习的初期,学生需要对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行预习。在预习中,学生会形成对知识的整体印象,同时产生一定的情感感受。对此,高中生物教师需要认识到情感教育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以及在预习时所获得的生物知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等学科情感的培养作用。除此之外,由于每个人的内心感受是情感的直接来源,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升自我的感受能力,才能在此基础上体会到较为深刻的学科情感。因此,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感受的过程。广大教师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方式,引导学生结合生物学科的内容进行独立思考。
其一,教师可以借助于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预习。在微课的内容中,教师可以对课程重点部分以及与初中生物阶段的学习进行联系,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由于每名学生的学习经历不同,学生的回忆充满了个人化的色彩,此时,便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对高中生物课程产生亲切感,有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此外,在运用微课进行课前预习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记录学习笔记,总结自己的学习经历,梳理自我情感,提升预习效果。
其二,高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内容与专业的生物学习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界线。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身的现有学习水平,不应好高骛远。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的初期,可以应用相关的生物纪录片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目前,诸如CCTV等制作的纪录片水平相对较高,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准备工作中,可以广泛地浏览其中与生物学习内容相关的自然科学类纪录片,进行筛选,选出与生物课本中的知识内容有关的视频资料,为学生展示一个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在教学阶段重视引导学生产生多样化的情感体验
教学的过程与学生在预习中独立学习的过程不同,在教学阶段,教师与学生都会参与课堂。因此,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学生能够产生更多地学习情感体验。而教师则更需要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多样化,从而选择从不同的交流方式,引导学生产生深刻地学习感受,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在高中生物课堂的学习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学习过程中对于生物课程内容的深度思考,学生能够得出一定的独立性思考结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与表达的平台。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独特心理,构建适合学生探讨的合作探讨小组便显得十分必要。高中阶段的学生比较重视外界对于自我的看法,同时对于思想行为较为接近的同龄人,往往会产生更多的认同。因此,在学习小组的组合上,教师应该用开放式的小组组合方式,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小组,组中最少可以由两名学生构成,最多不可以超过六人,同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小组成员可以随时变更。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探讨热情,并且在小组的探讨中将个人的情感化认知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小组探讨的内容则可以包括预习阶段的学习感受,课堂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以及通过学习所得出的相应的知识结论等。总之,高中阶段学生的情感思维能力已经较为固定,对于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一般会形成相同的情感。因此,小组中关系较为密切的小组成员,其学习中产生的情感感受具有一致性,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够达成印证感受,从而达到强化学科情感与感受的目的。
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的生物学科情感培养,以及更为广泛的情感教育渗透有着直接影响。在教师与学生保持和谐情感关系的状况下,学生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教师的行为,在情感上对教师产生认同,在学习时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自我思考能力,其所具有的向师性仍旧会产生影响。因此,学生对于教师的情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学科的情感。教师要保持对于学生的尊重,重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语言态度。同样,学生在观察教师的过程中,会得到相应地体验,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其社会经验相对较少,受到的道德教育引导多,学生对教师有着一定的道德要求,情感认知与道德认知在学生的观察中,存在着一致性。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到自我行为的道德性,重视在日常教学中道德修养的提升,为学生做出榜样,这也是高中阶段教师教书育人与情感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 最后,在情感教育的渗透中,还应加强生物理论知识学习与日常生活运用之间的联系。生物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学习生物最终的目的就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以便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推动社会发展。同时,日常生活与情感教育之间又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生物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培养他们对于生物课的学习热情,而情感教育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积极性。总之,情感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使得学生形成对于生物学习的特殊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在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会转化为情感,并且具有持续性与发展性等特点。
三、在学习总结阶段重视学生的个体特点与情感感受
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始终要重视其个体的独立性,学习总结对于学生知识认识程度的加深,以及情感教育渗透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从不同方面进行引导。
首先,在學习总结的阶段,需要给予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评价。通过学习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到自己在学习中的状况,总结自己的优缺点,改善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并且,为了使得学习评价能够发挥实际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更加重视学习评价的客观性。通过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使得学生的学习评价更为客观。自我评价、同学评价,以及教师评价是构成多元化评价机制的三个评价对象。其中同学评价可以采取小组中所有同学共同评价,得出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评价结果。而教师的评价,则需要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小组评价进行参照,得出准确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自我的学习经历,同时得到其他同学与教师的充分重视,从而产生正面性的情感体验。
其次,教师要应用专门的情感教育渗透环节,激发学生的情感感受。在目前的生物课本中,会涉及一些生物学科历史的内容,通过向学生讲述生物学家的生平、某些生物学习理论的形成过程,能够使得学生了解到生物学科中所具有的人文性。相对于客观的生物知识,这些人文性的内容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一些学生在了解学科史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生物学发展经过的曲折,以及众多生物学家在其中付出的努力,从心理上学生会产生感动的情绪,从而培养出对生物学科的深厚情感,并且透过学科情感,应用生物知识向外界进行观察。学生将会更多地了解眼前的世界,在日常化的学习中,产生更为丰富的情感认知与情感地体验。
最后,教师要重视生物学习情感教育的总结。在一般的生物教学中,学习总结的内容只有具体的知识,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了体现出情感教育的特性,完成知识的总结之后,学生还要对自己的情感变化与情感的感受进行总结。例如,学生可以应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知识总结,并且在其中的中心位置写出自己的学习感受。思维导图的整体形象设计,也要与学生的情感感受相关联。同时,在学生的学习小组中,进行思维导图的交换,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思维情感状态,有利于开阔视野。教师也可以选择学生优秀的导图作品,在年级中进行巡回式展示。
四、结语
我国现阶段进行的素质教育,是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深入探讨研究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能够显著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为我国生物学科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孙双彦.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甘肃教育,2020(1).
[2]杨晓秋,苑泽宁.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黑龙江科学,2017(13).
[3]周晓馥,吴春雨,焦阳,徐洪伟.高中生物教学中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渗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
[4]王德艳,于长春.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探讨[J].现代交际,2013(11).
[5]徐慧君.高中生物课堂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3(16).
[责任编辑 薛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