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logil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道,80后,电影工作者,现游学美国;21岁独自前往西藏,从此开始一个人的旅程,26岁开始新西兰打工度假之旅;著有《停在新西兰刚刚好》。
  如果走出去算是“旅行”的第一步,也许选择欣赏美景和深入探究人文算是“旅行”的第二步,但在我看来,这样的方式被称为“旅游”或是“度假”更为恰当。
  在我最初一个人旅行时,也曾被各种人文和自然景观震撼:在尼泊尔安娜普尔纳大环线徒步,在夜幕下的MBC静观明月下的雪峰;站在卡车上去往拉姆拉措,和藏胞一同祈祷、对话神湖;在恒河旁幻想穿越回千年前,了解玄奘取经的点滴......但突然有一刻,也许那时是自己“不在状态”,好像身上的毛孔闭合起来,不再接受外面的信息。这时我才猛然懂得,当自己的行走成为主角时,才配称为“旅行”,无所谓周遭,美景不过是锦上添花。
  有一位中学老师曾经跟我说:“你可以不跟别人比,但你要和自己比。”那时候的我,除了在田径场上一定会与人一争高下,在学习上并没什么企图心,只是中等水平,大概老师觉得我不够努力才这样说的。那时候的我觉得他的话没什么意义:大家不都在争第一吗,我不想争第一,和自己较劲又有什么用?所以我没和别人比,也没和自己比。
  直到旅行中感到“不在状态”、“毛孔闭合”时,老师的话才敲醒我;在佛教中心的学习让我明白,这也是种专注,专注于自己。
  21岁刚开始独自旅行的时候,路上遇到的人常会问我:“你也是‘驴友’啊?”等到这次旅行回来,人家又会说:“你去度间隔年了?”贴完诸如此类的标签后,人们就会开始提出最热衷的几个问题:“花了多少钱”,“一共走过多少地方”,“去旅行花了多少时间”,却鲜有人会先问“遇到过什么难忘的事儿”,“遇到过什么‘酷人’”,因为大家都喜欢把重点放在可以量化的地方。
  台湾旅行作家褚士莹说过的一句关于免费旅行的话我很喜欢:“零元的背后不是没有成本,而是把成本转嫁社会。”难道忽略品质、增加风险,把成本压到最低就是旅行的意义吗?去过多少地方又怎么样呢?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美,为什么不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旅行的长度很重要,因为时间可以帮助你进入状态,帮助你了解当地,但我们是去旅行,不是去流浪,通过旅行的长度得到了“宽度”后,我们始终都是要回来的,不是吗?量化的东西是可以和别人比的,可“收获”这东西就显得有些默默无闻,因为只有自己知道。
  “旅行对于你的意义是什么?”
  “是生活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我回答过多次的问题。我爱旅行,因为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生活中缺少了旅行,我的生活会少了颜色。有人问:“你想过一直旅行下去吗?”
  是的,我会一直旅行下去,就像会好好生活一样,不过生活中還有很多让我感兴趣的事儿,包括我的工作,包括北京,而不止是旅行。
  我享受路上的懒散,也同样享受工作时的紧张和压力,只有两种状态交替出现时,这两种感觉的美妙才会体现得淋漓尽致。我知道,无论我多爱我的工作,可在压力下我也会恨得咬牙切齿,虽然我知道我还是爱这份工作的。我也不敢去想把旅行变成工作,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带着任务去行走,那样大概会阻塞我的毛孔,我就会失去生活中一个美好的部分,生活会立即变得暗淡下来,因为旅行不只是为了旅行。
  一天,我坐在北京张自忠路一家朋友开的小店里,望着门外步履匆匆的人们,听着朋友在旁边牢骚。
  “现在招店员不容易啊!”
  “为什么?多给点儿钱呢?”我问。
  “不全是钱的事儿,有钱都不一定留得住人。”
  “怎么回事儿?”
  “现在来打工的好多都是十七八岁的外地年轻人,压根儿就不是来北京干活的,就是来北京玩玩。找个工作挣几个月钱,几个月后该玩的都玩遍了,就回家了。”
  “你怎么知道人家就压根儿没想在这儿长干啊?你肯定太偏激了!”
  “真的,你还不信,前两天来了一个孩子,刚来的,连被子都没带到北京,这一看就知道不是想来干活的人。”
  这马上让我想到当初的我,那个刚到新西兰完全没有生活常识的我,那个之前没经历过“异乡讨生活”的我。是这次旅行让我开始理解那些带着大包小包行李出现在北京地铁里的外来务工人员,开始让我知道一床被子、一个衣架,甚至一个纸箱都是么珍贵。我跑到了地球的那一边才懂得这么简单的事情,他们在十七八岁“旅行”到北京的时候就经历过了,除了目的地不同, 我们的旅行本质又有什么不同呢?!
  有一天,我也许不需要旅行这种方式,即使走在熟悉的街头,也能随时让自己保持毛孔打开的状态,随时吸收生活中的养分。如果真有那样一天,我会对自己感到满意,因为我不再需要借助外力,那也说明我已经学会了自我控制。旅行不过是条路径,因为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其他文献
新加坡是一个处于马来半岛末端的亚热带花园国家,丰富多彩的各国文化在这里完美交融。若想在最短时间里了解整个东南亚以及南亚,抑或是殖民文化,来新加坡就对了。  这里拥有丰富的多元文化遗产,各种族人民和睦相处。华族、欧亚族、马来族、印度族和土生华人,在新加坡共同交织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文化景观。此外,有超过9万位海外专业人士在新加坡生活和工作,他们带来了独特的文化和视野,使新加坡成为异彩纷呈、生机勃勃的国际
期刊
据说,新加坡是全世界最合适亲子旅行的国度之一,因为这儿有最天然的野生动物园;有像游乐园一样奇妙好玩的影城;有各种寓教于乐的博物馆;还有海天一色的小岛风光。找点儿空闲,找点儿时间,带着小朋友踏上这个如花园般美丽的国家,让孩子尽情玩耍嬉戏,也让自己儿时那些未曾完成的梦想,找到一个可以安放的地方。  奇妙的朋友  动物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种特殊而又有着强烈吸引力的存在。若是见惯了被高墙铁网隔开的动物园,
期刊
The Dhara Dhevi Chiang Mai 清迈黛兰塔维度假酒店  很多時候你根本无法抗拒甜品的诱惑,明知不可以,但当满匙的芝士蛋糕盛放在你面前的时候,那真的是能治愈你工作一整天的劳累与困顿。幸亏现代生活就是为了让一切都归于适度,即:尽情享受,但也不忘给生活排毒。  体内毒素堆积会导致精神紧张和疲劳,尤其是同时还需要兼顾工作的时候。所以最好的平衡方式就是远离尘嚣,潜心静养。经过这些天的度
期刊
或许有很多人对新加坡的向往来自于前几年的热播剧《我可能不会爱你》,李大仁和程又青在这个多元而国际化的国家里留下了太多浪漫的镜头,让人对新加坡充满了憧憬。除了浪漫,新加坡还有更多惹人流连的元素,她时尚,她传统,她现代,她复古,她是多元化的复杂体,却又拥有世界上最洁净的环境、最低的犯罪率。  趁着春日正好,流连狮城,一见倾心。  鱼尾狮公园  Merlion Park  鱼尾狮是新加坡从1个小渔村发展
期刊
提起泼水节,大家总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傣族,却鲜知泼水节其实源于印度。泼水节又叫宋干节,原本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特殊庆典,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距今有700年历史。  传说中,神界梵天王与人打赌,以自己脑袋为赌注。不幸的是他竟然输了,于是他割下自己的脑袋,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因为若将脑袋丢入海中,海将干涸;丢于地上,地将燃烧,只好将脑袋交由七位仙女轮流
期刊
认识新加坡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吃!新加坡是多元文化与多民族融合之都,来自印度、马来西亚、中国、欧洲及土生华人的饮食文化在这里齐聚一堂,长久以来,各地美食经过新加坡人民的本土化操作,不但保有了其家乡祖传的做法,还通过互相影响,融合出缤纷多元的本地饮食文化。新加坡人对美食的喜爱也是出了名的,当地有句“新式”英语——Die Die Must Try!说的就是令人销魂的美食。  炒 条  Char Kway
期刊
隨着中国游客的日益增加,马来西亚亚庇的商家已积极顺应时势发展,纷纷招聘更多会讲普通话的职员,为中国游客提供更周到服务,争取中国游客生意。亚庇中华工商总会会长雷远生说,中国游客大量到沙巴州旅游,目前几乎占沙巴州总游客量的8成。商家顺应时机的发展,招聘更多会讲普通话的各级职员,为中国游客提供更周到的服务。
期刊
黔东南,是一道“揽天下奇特景观于千山,集众多民族风情于一体”的风景线,这里有青山绿水的秀美,崇山峻岭的雄壮,还有古朴醇厚的民风与自成一派的文化体系,仿若一颗藏在深林绿野中的明珠,静静地绽放着她独特的光彩。  仙乐飘飘·侗族大歌  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侗族人的文化是用侗歌来记录与传承的,他们用歌的方式来叙述整个民族的历史。“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是侗族生
期刊
与以峰林谷地为主的广西相比,同属喀斯特地貌的贵州正应了“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俗语,地势起伏更大。通常,贵州的山势都不大高,却连绵有致,险峻非常,眼瞧着直径不需几米的距离,往往要颠簸上好几个回合才能到达,配上朦胧烟雨,倒是让人生出了几分“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感慨。  当你沉醉在贵州烟笼十里的幽静时,忽闻郎德上寨传来芦笙悠悠,还未聆听过瘾,却被季刀苗寨的“苗年”迷了双眼,正感叹前方的娘子长得真是俊
期刊
柳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千年来,这里一直是汉族和岭南各土著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汇集点。柳州的民族风情,可以用“壮歌、瑶舞、侗楼、苗节”概括。  从山溪间传来的充满原生态冲击力的壮歌,余韵不绝;再靠近一点,极富风情的音乐和着瑶舞的节拍,带动着你的热情与瑶家伙伴一同蹁跹在天地间;若是累了,就去侗楼里小坐休息,徐徐的清风拂去汗意,在月上柳梢头时不经意间回首,邂逅风雨桥上娇羞少女最美的笑颜;当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