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灾后的百姓节日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eido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初的雪灾令人难忘,灾难过后,那些风雪中的色彩、画面和故事却越发清晰和生动。农历年的喜庆,百姓日常生活的琐碎,这一切都在风雪中被裹挟、被凸显、被定格。
  
  菜农的白菜担,小摊的红对联,河沟边的农家女,菜市场的摊主,学戏的孩子和如林的手指,等等,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中,体现了灾难之中众生百态、柴米油盐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期望。生活还在继续,灾难终将过去。
  
  如今,再回顾这些瞬间,已经不仅仅是对灾难痛苦的回忆,还有一种由庸常生活引发的温暖和深情,耐人咀嚼,回味无穷。我想,画面看似无言,却其实浓缩了千言万语。
  
  春节,是每个中国人期盼与家人团聚的节日。2008年2月,正当数以亿计的中国人长途跋涉、盼望与家人团聚共度农历新年之际,百年不遇的暴风雪袭击了他们的家园,并且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也是不少摄影工作者投入到了雪灾的拍摄当中。
  
  这组照片从灾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全面反映了灾区人民共度难关后的节日气氛,同时也让读者通过这组照片联想到雪灾期间,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抢险救灾的一个个精彩瞬间,那些瞬间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互助友爱的精神,也彰显了和谐中国的力量。
  
  如果作者能够沿着这些照片继续关注灾后重建的场景,也许能够延伸出更加有意义的摄影作品和感人故事。
  
  
  
  
其他文献
摄影得天独厚的魅力在于写真,摄影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真实。  但曾经的一代摄影人未能深谙其理。他们徘徊在真真假假之间,诉说着虚虚实实的故事。  一九七六年,对于中国来说是风云动荡的一年,对于中国的摄影界来说是感悟纪实的一年。与四五摄影接踵而至的唐山地震的拍摄,为中国影像的历史书写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篇章。  面对苦难与灾难,我们曾经遮遮掩掩;面对苦难与灾难,世界曾经镜头灼灼。当我们痛定思痛撕掉遮羞布欲与
农工党中央专职副主席、四川省委会主委,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2007年出版个人摄影集《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节假日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上了旅游。尤其是随着数码照相机的普及,人们外出旅游,基本是人手一台数码照相机,后来连手机也增添了照相功能。  摄影与旅游都是为了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旅游摄影与摄影旅游同是四个字,顺序不同但内容迥异。前者主要是旅游,后者是为了摄影而旅游。  
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上是一个决定性的日子。以美国、英国为首的盟军展开了诺曼底登陆行动,几十万盟军向法国进发。被誉为20世纪最出色的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携带2台康泰时Ⅱ型相机和几个备用胶卷,随同第一批盟军士兵向奥马哈海滩发起了冲锋,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抢拍了108张照片。然而,美国《生活》杂志的一位职员却在后期暗房制作过程中犯下了大错,由于底片烘干机温度过高
2009年春季,富士全新的中画幅相机GF670上市,在某些国家以福伦达品牌推出,型号为Bessa III。国内的胶片拥趸们早就翘首以待,尽管价格不菲(大约在18000元左右),仍很快卖光,以至于还需要排号预订,这台相机为何如此吸引摄影人的目光?    GF670特点:  1.可折叠伸缩式皮腔设计,旁轴测距取景方式   6×6和6×7片幅尺寸的切换功能  2.最新设计的EBC镜头,f=80mm,  
『从7说起』    D7000,尼康数码单反总数字最高者,即使在一个略懂摄影的人眼里,它也定是一台优秀之作。不过,如果你清楚“7”字头在日本相机中的渊源,特别在尼康数码单反中的地位,你就会清楚的认识到,D7000的诞生,对于尼康而言,确是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2010年10月26日,尼康公司发布了最新的数码单反相机D7000,该机型搭载了新型DX格式CMOS图像传感器、EXPEED 2图像处理器,
夜景摄影主要是利用被摄景物和周围环境本身原有的灯光,火光,月光等作主要光源,以自然景物和建筑物以及人活动所构成的画面进行拍摄。由于它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拍摄,往往受到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带来一些拍摄的困难,所以夜间摄影比日间摄影困难得多,但是夜间摄影有着独特的效果和风格。本期我们特邀著名摄影师朱洪宇,由他带领我们学习和掌握夜景摄影的技术技巧,共同去拍摄绚丽多彩、五光十色的精彩夜景画面。   
目前,虽然数码相机已经成为相机的主流产品,但是胶片的成像感觉仍然为很多摄影爱好者所喜爱。随着电脑的普及,我们只要添置适用的扫描仪和打印机,一个简单的明室操作数字彩色工作间就建成了。只要将胶片用扫描仪扫描后,形成图像数字文件。图像文件可以很方便地在电脑中进行处理,最后用打印机输出所需要的照片。这样一来,整个过程都可以由自己来控制,图像质量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处理,一句话,随心所欲!    惠普的暗房
至今,我们仍然常常接到影友的电话,询问是否要放弃胶片相机改用数码相机,甚至还有很多人表示要一辈子走胶片摄影之路。原则上来说,选择什么样的相机是个人的兴趣和权利,并不一定要屈从社会的影响。当我们与来访的国际著名摄影师路易斯卡斯特涅达谈起此事时,他的感触很深,专程为我们写了一篇《从胶片到数码》的文章,介绍他自己在转换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困难的抉择  在从传统胶
这件“翻印”的事发生在1975年。  “文化大革命”后期,一切正常出版物的匮乏和被禁锢的程度,都达到了人类文化史上的极端。但热心于摄影的中国人还不在少数,因为当时的政局正竭力展开批林批孔的意识形态运动,离不开图像的宣传;稍有积蓄的老百姓也特喜欢拍点儿自己的长相,当然最好带上美好的背景。当时,我在宝鸡铁路文化宫担任宣传干事,于是学习照相搞宣传,普及摄影常识和技术便成了我的主要工作。  我学摄影,基本
百余多年的古树历经岁月之洗磨剥蚀,虽然斑驳苍老盘根错节,却依然雄姿犹存苍翠弥天,它以刚毅的气度屹立着,运行不息地生长着,仿佛一个阅尽沧桑、宽厚仁慈的老人,见证着历史,也写照着沧桑;古树给人以情思涌动的美,它清癯的身躯透出一种孤傲,以特有的姿态探访着大地,并默默地接受岁月的洗礼,使人感受到一种安祥、平和的脉息。  远方雾绕云环,游丝般浮现出一片玲珑秀美的密林,若隐若现……近处碧水清幽,更有波间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