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2-000-01
摘 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配置状况进行分析,探讨了高职院校在师资配置结构方面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体育 师资 配置 调查 分析
高校体育担负着教育和培养我国高层次的体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基本责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超过120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70%左右,高职在校生超过13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人才研究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本身,同时也影响到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的素质的提高[3]。因此,认识并优化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配置模式,将成为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配置的理论内涵
教育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源,包括教学和管理等人力资源,以及学校所具有的知识产权等物质资源,而人力资源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配备和布置,它决定了事物的生产结构,从而影响着生产的效益和功能。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配置是指为高校体育建设而设置的教学、管理、科研、训练以及资源开发等功能的人员配置模式的总称。它不仅代表教师这一教学元素载体,而且还包括为教学这一基本任务的完成和学校长远的发展所设定的各种人才资源的总和。
二、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配置的结构分析
(一)生师比过高,教员编制不足
国家层面没有制定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人员编制标准,使得各省编制标准显失教育公平,缺失职教特色;生师比过高,教师不堪负重,职业教育缺失吸引力。所谓编制标准,是对一切法定社会组织内部工作人员的定员、职位、结构等方面的规定。教员编制标准,则是对法定社会组织内部工作人员的比例做出综合性规定。教员编制标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文件,如果缺乏切实可行的编制标准,将会导致职业学校教师配置、聘用等工作随意性较大,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发展趋势,但高学历人才仍显不足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体育人才建设与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不适应矛盾日益突出,与市场经济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尚有较大差距[4]。从年龄特征来看,河南省高职院校在体育师资配置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年轻化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有超过60%体育教师学历层次达到了本科学历,这表明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师资学历层次比较高,但是,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仅占调查总量的25%。按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师学历的要求,专科学校研究生的比例应在30%以上,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院校应在50%以上,研究型大学应在70%以上,所以未来对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的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增加。
(三)高职称人量偏少,科研能力缺乏竞争力
从职称结构来看,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比例占50%,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篮球教师占总数的20%。这与我国现行教育及体育规模化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但是,高级职称所占比例较小,不利于高校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科研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河南省高职院校篮球教师作为篮球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通过论文的写作和发表,可以提高科研能力。研究发现,有34%的教练员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发表文章超过3篇占18%,研究表明,河南省高职院校篮球教师科研意识不强,科研水平也不高。
三、体育师资配置优化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师资管理理念
要正确认识和评价体育教师的价值,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始终将体育教师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师资管理中,要充分重视教师个性的发展,关照教师的需求,尊重教师的尊严,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实行人本化管理。
(二)提高教学能力水平,改善学历结构
通过采取进修、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要求体育教师都能达到《教师法》规定的任职要求[1]。不断提高现有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合理引进高学历教师的比例,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改变高职院校教师学历层次低的现象。同时也要大力支持体育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建设一支理论基础轧实并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重视梯队建设,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
由于青年教师占专任师资的比重很大,在一定时期内是教学工作的主力军,也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后备力量。这些教师通常具有高新的文化知识,但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无论在教学还是在科学研究方面都需要积极引导,因此,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使他们的教学业务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和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2]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高职称的作用,积极申报较高层次课题与立项工作,带动和培养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学术梯队,为职称晋升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马尚奎,乔来明,等.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的实证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
[2] 颜海波,庞元宁,等.西部地区高校体育院系师资队伍结构现状[J].体育科学研究.2009(4).
[3] 吴兰芬,赵国华.高校体育人才资源配置结构模式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
[4] 戴美仙.普通高校女生游泳课教学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摘 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配置状况进行分析,探讨了高职院校在师资配置结构方面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体育 师资 配置 调查 分析
高校体育担负着教育和培养我国高层次的体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基本责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超过120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70%左右,高职在校生超过13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人才研究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本身,同时也影响到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的素质的提高[3]。因此,认识并优化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配置模式,将成为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配置的理论内涵
教育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源,包括教学和管理等人力资源,以及学校所具有的知识产权等物质资源,而人力资源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配备和布置,它决定了事物的生产结构,从而影响着生产的效益和功能。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配置是指为高校体育建设而设置的教学、管理、科研、训练以及资源开发等功能的人员配置模式的总称。它不仅代表教师这一教学元素载体,而且还包括为教学这一基本任务的完成和学校长远的发展所设定的各种人才资源的总和。
二、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配置的结构分析
(一)生师比过高,教员编制不足
国家层面没有制定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人员编制标准,使得各省编制标准显失教育公平,缺失职教特色;生师比过高,教师不堪负重,职业教育缺失吸引力。所谓编制标准,是对一切法定社会组织内部工作人员的定员、职位、结构等方面的规定。教员编制标准,则是对法定社会组织内部工作人员的比例做出综合性规定。教员编制标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文件,如果缺乏切实可行的编制标准,将会导致职业学校教师配置、聘用等工作随意性较大,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发展趋势,但高学历人才仍显不足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体育人才建设与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不适应矛盾日益突出,与市场经济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尚有较大差距[4]。从年龄特征来看,河南省高职院校在体育师资配置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年轻化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有超过60%体育教师学历层次达到了本科学历,这表明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师资学历层次比较高,但是,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仅占调查总量的25%。按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师学历的要求,专科学校研究生的比例应在30%以上,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院校应在50%以上,研究型大学应在70%以上,所以未来对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的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增加。
(三)高职称人量偏少,科研能力缺乏竞争力
从职称结构来看,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比例占50%,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篮球教师占总数的20%。这与我国现行教育及体育规模化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但是,高级职称所占比例较小,不利于高校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科研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河南省高职院校篮球教师作为篮球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通过论文的写作和发表,可以提高科研能力。研究发现,有34%的教练员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发表文章超过3篇占18%,研究表明,河南省高职院校篮球教师科研意识不强,科研水平也不高。
三、体育师资配置优化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师资管理理念
要正确认识和评价体育教师的价值,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始终将体育教师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师资管理中,要充分重视教师个性的发展,关照教师的需求,尊重教师的尊严,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实行人本化管理。
(二)提高教学能力水平,改善学历结构
通过采取进修、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要求体育教师都能达到《教师法》规定的任职要求[1]。不断提高现有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合理引进高学历教师的比例,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改变高职院校教师学历层次低的现象。同时也要大力支持体育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建设一支理论基础轧实并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重视梯队建设,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
由于青年教师占专任师资的比重很大,在一定时期内是教学工作的主力军,也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后备力量。这些教师通常具有高新的文化知识,但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无论在教学还是在科学研究方面都需要积极引导,因此,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使他们的教学业务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和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2]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高职称的作用,积极申报较高层次课题与立项工作,带动和培养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学术梯队,为职称晋升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马尚奎,乔来明,等.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的实证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
[2] 颜海波,庞元宁,等.西部地区高校体育院系师资队伍结构现状[J].体育科学研究.2009(4).
[3] 吴兰芬,赵国华.高校体育人才资源配置结构模式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
[4] 戴美仙.普通高校女生游泳课教学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