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2-000-01
摘 要 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去探讨新的和谐的体育理论,使高校的体育课程理念关注的是:现代的体育专业课程和知识、社会以及个人的成长能够协调的发展,最终达到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结合,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人文理念和科学的结合。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和谐 育理论
我国体育体制的演变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还处于内忧外患的状况,面对着当时的经济和教育环境,人们推崇国民教育的“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1979年重返了国际奥运会的大家庭,在1999年再一次申请了奥运会的举办权。这时,奥林匹克体育精神才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并且开始融入了我国的体育价值观。1995年,我国出台了第一部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这更标志着我国的体育事业将要走进一个“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新阶段。在90年代后期,奥林匹克的文化中开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终身体育”的思想,他们逐渐成为了高校体育的教育价值的判断依据。21世纪初期,国家体育总局又组织和制定了《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了我国在21世纪前十年中的体育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基本战略,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战略措施,开始初步地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倡导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开展全民的健身运动是不断地提高人们群众的身心健康和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社会能够和谐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就要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对待自然、对待社会,所以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成为了和谐社会的根本涵义。对这一点来说,体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新的社会形势和历史条件下,对体育事业进行改革,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就必然要求将广大人民的体育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权利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上,中国的体育健儿们的出色表现显示了中国竞技体育的重大成就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圆满成功。但是,竞技体育并不能成为体育的全部,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沉浸在奥运会的成功和获得金牌的喜悦里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国的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不断下滑的趋势,人民群众越来越强的健身需求和缺少体育场地及健身指导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当前,我国的体育教育现状面临着发展极不协调的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体育活动应该是全民参与的体育,而不应该仅仅是专业运动员和体育部门的体育,值得高兴地是这一点已在我国成为共识。我们国家的体育的发展,正在逐渐摆脱“重金牌轻参与”、“重竞技轻群体”的弊端,开始协调发展。体育的作用,绝不是仅仅为了强身健体,它所提倡的积极向上、崇尚规则、团结合作、公平竞争、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完全的一致的。
科学发展观对我国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2003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给我国的体育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改变了很久以来重视社会价值的“工具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对我国的体育教育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以人为本的理论的指导下,使得“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成为我国体育教育新的价值取向。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都是为了人。这就要求我国的每一个体育工作者要站在社会和历史的角度上,以一种完全崭新的角色,去重新审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全新的思考怎样使得我国的体育在以人为本的理论的指导下,更重视健康、尊重生命、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的体育教学要深刻的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要以学生为本,全面的去落实党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的方针,从而达到育体、育心、育人的作用,满足人民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起到协调发展的效果。
人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人的和谐发展,体育运动不仅仅是要增强人民的体质、让人民的身体协调发展,更应该提高人民的精神力量,增强人民对社会的一个适应能力。对于高校的体育教育,应该充分的认识到体育教育不应该是仅仅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的教育,更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追求是可持续发展,这一点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高校的体育教育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人文教育和竞技教育的冲突,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冲突,这严重的影响了高校体育的可持续的发展。所以,高校的体育教育要在科学发展观价值取向的指导下,正确的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它们达到协调统一,和谐均衡,最终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结束语
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体育教育中的根本问题,它是体育教育的价值在社会当中的一个具体的定位。所以正确的关注和认识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的新的体育理论,对我国的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秀梅.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简编[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3] 杨文轩.体育原理(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7-42.
[4] 冯霞.人学视野中的人文体育观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摘 要 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去探讨新的和谐的体育理论,使高校的体育课程理念关注的是:现代的体育专业课程和知识、社会以及个人的成长能够协调的发展,最终达到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结合,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人文理念和科学的结合。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和谐 育理论
我国体育体制的演变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还处于内忧外患的状况,面对着当时的经济和教育环境,人们推崇国民教育的“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1979年重返了国际奥运会的大家庭,在1999年再一次申请了奥运会的举办权。这时,奥林匹克体育精神才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并且开始融入了我国的体育价值观。1995年,我国出台了第一部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这更标志着我国的体育事业将要走进一个“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新阶段。在90年代后期,奥林匹克的文化中开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终身体育”的思想,他们逐渐成为了高校体育的教育价值的判断依据。21世纪初期,国家体育总局又组织和制定了《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了我国在21世纪前十年中的体育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基本战略,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战略措施,开始初步地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倡导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开展全民的健身运动是不断地提高人们群众的身心健康和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社会能够和谐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就要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对待自然、对待社会,所以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成为了和谐社会的根本涵义。对这一点来说,体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新的社会形势和历史条件下,对体育事业进行改革,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就必然要求将广大人民的体育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权利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上,中国的体育健儿们的出色表现显示了中国竞技体育的重大成就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圆满成功。但是,竞技体育并不能成为体育的全部,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沉浸在奥运会的成功和获得金牌的喜悦里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国的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不断下滑的趋势,人民群众越来越强的健身需求和缺少体育场地及健身指导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当前,我国的体育教育现状面临着发展极不协调的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体育活动应该是全民参与的体育,而不应该仅仅是专业运动员和体育部门的体育,值得高兴地是这一点已在我国成为共识。我们国家的体育的发展,正在逐渐摆脱“重金牌轻参与”、“重竞技轻群体”的弊端,开始协调发展。体育的作用,绝不是仅仅为了强身健体,它所提倡的积极向上、崇尚规则、团结合作、公平竞争、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完全的一致的。
科学发展观对我国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2003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给我国的体育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改变了很久以来重视社会价值的“工具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对我国的体育教育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以人为本的理论的指导下,使得“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成为我国体育教育新的价值取向。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都是为了人。这就要求我国的每一个体育工作者要站在社会和历史的角度上,以一种完全崭新的角色,去重新审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全新的思考怎样使得我国的体育在以人为本的理论的指导下,更重视健康、尊重生命、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的体育教学要深刻的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要以学生为本,全面的去落实党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的方针,从而达到育体、育心、育人的作用,满足人民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起到协调发展的效果。
人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人的和谐发展,体育运动不仅仅是要增强人民的体质、让人民的身体协调发展,更应该提高人民的精神力量,增强人民对社会的一个适应能力。对于高校的体育教育,应该充分的认识到体育教育不应该是仅仅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的教育,更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追求是可持续发展,这一点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高校的体育教育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人文教育和竞技教育的冲突,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冲突,这严重的影响了高校体育的可持续的发展。所以,高校的体育教育要在科学发展观价值取向的指导下,正确的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它们达到协调统一,和谐均衡,最终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结束语
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体育教育中的根本问题,它是体育教育的价值在社会当中的一个具体的定位。所以正确的关注和认识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的新的体育理论,对我国的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秀梅.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简编[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3] 杨文轩.体育原理(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7-42.
[4] 冯霞.人学视野中的人文体育观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