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都说我很渣,其实我很害怕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c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公元705年,东都洛阳,一场好莱坞式的军事大片正在上演。
  相王李旦率领司马袁恕己,兵分三路,捉拿宰相韦承庆、房融和司礼卿崔神庆。另一个宰相张柬之联合多名羽林将军,闯入奉宸府,杀掉了武则天的两个面首张昌宗和张易之,然后将他们的人头送进了女皇的集仙殿。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武则天禅位,太子李旦登基,是为唐中宗。这就是著名的“神龙政变”。李氏夺回政权后,武则天和“二张”的旧部很快就遭到清算,不是被处死,就是被降职。
  女皇身边的大红人、曾经的宫廷诗人宋之问,自然也在问罪之列,被流放至岭南泷州(今广东罗定)。岭南自古就是蛮荒之地,到处都是毒烟瘴气,稍不留神,就可能染病丧命。养尊处优的宋之问在泷州根本待不下去,不到一年便偷偷跑回了洛阳。
  正是在前往泷州和返回洛阳的路上,宋之问留下了两首名篇:《度大庾岭》和《渡汉江》。在《度大庾岭》中,宋之问写道:“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他刚到大庾岭,便停下车马,再次回望京城。山高路远,见不到洛阳和长安,他只能看着南来的飞鸟,还有北开的花枝,泪流不止。雨后初霁,云霞欲升,如果能重回中原,他绝不敢有任何怨恨之言。
  而在《渡汉江》中,宋之问写道:“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流放岭南,与故乡音信隔绝,转眼又是一个春天……越靠近故乡,他越是胆怯心慌,遇见了熟人,却不敢打听家里的事情。
  当然,这些只是字面上的意思,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待进一步分析。从内容和情感上看,宋之问这两篇的诗眼,都在“不敢”二字。
  他为什么“不敢恨长沙”,是担心言多必失、触怒天威?又为何“不敢问来人”,是害怕故人相见、自己耻为戴罪之身?显然不止如此。
  孟子曾经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读他的诗文,却不知他为何人,可以吗?研究一个人的作品,必须得了解他的生平。
  这便是“知人论世”。
  二
  宋之问的一生,有点像过山车,升得快,跌得急,几落几起。
  他未及弱冠,就名满天下,尤其五言诗的成就,更是无人能出其右。在“神龙政变”之前,他差不多已经走上人生的巅峰:19岁进士及第,与位列“初唐四杰”的杨炯一起,任职习艺馆,教授皇家子弟。不久,他又进入“二张”的奉宸府,为朝廷编写诗集《三教珠英》。
  正是在此期间,命运之神开始接二连三地垂青宋之问:
  先是在秋阳宫,陪侍女皇用膳,他写下《早秋上阳宫侍宴序》,称武则天的功绩“竹帛书之而未穷,夷夏歌之而不极”,深得女皇欢心。随后出游龙门,他以“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之诗,夸赞武则天“君权神授”,不图享乐,勤政爱民,获得女皇赏赐无数。在昆明池诗会中,他又凭借“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两句,击败大诗人沈俭期,再次名动京城。至此,宋之问已经成为女皇身边的大红人,游幸必伴,宴饮必陪,一时风头无两。
  但志得意满的宋之问,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变本加厉,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
  为攀附女皇的两个面首,他无所不用其极,不仅为张易之代笔,写下许多谄媚女皇的诗句,连张易之上茅房,他都主动做好服务,帮忙捧夜壶。
  充分享用了“二张”的资源之后,宋之问的野心变现之路依旧没有止步。仪表堂堂的他甚至想取代“二张”,成为女皇的新宠。
  在写给武则天的《明河篇》中,他无比炙热地表白:“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意思是,陛下,给我一条船吧,让我划向你的心海。所幸女皇嫌他口臭难闻,宋之问的野心才没有得逞。
  如此看来,他在“神龙之变”前所拥有的一切,来得并不光彩。虽然同时期的狄仁杰和陈子昂也曾效忠武周朝廷,却与宋之问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狄、陈二人属于“圣之任者”,不管谁当皇上,谁的江山,都愿意倾其所学,建功立业。且身为臣子,朝廷有失,天子有过,他们照样敢谏敢言,论事切直。这是一种家国情怀,值得敬重。宋之问则完全出于私欲,一味逢迎攀附,丧失了文人应有的风骨,遭人唾弃,备受非议,差评无数。
  连他在《代悲白头翁》中写下的名联,“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都有人怀疑是剽窃之语,还说他为了霸占此诗,竟用土袋压死了原作者、他的外甥刘希夷。尽管此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宋之问后来的所作所为,让更多人相信,“杀亲夺诗”这种事,他绝对干得出来。
  三
  宋之问逃回洛阳后,为了加官晋爵,竟不惜出卖收留自己的恩人,导致恩人全家被抄斩。后来,他又借主持科考之机,收受贿赂,徇私舞弊,最终被太平公主赶出京城,降为越州长史。
  唐玄宗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接到诏书的那一刻,他竟吓得满身是汗,来回踱步,慌乱得语无伦次,无法交代后事。宋之问的人品和风骨,由此可见一斑,不仅节操碎了一地,还将人性之恶放纵到了极致。
  这一切,宋之问本人自然十分清楚,坏事做尽,总会心虚。于是,正当壮年的宋之问被流放岭南,路经大庾岭,回望中原之时,心里应该有过忏悔,也有过敬畏。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咎由自取的宋之问,一心只想早日回京,哪里还敢心生怨恨。
  他从泷州潜回,遇见故乡之人,很想打听家人近况,却担心罪孽深重,祸及至亲,迟迟不敢开口询问。恐惧,羞愧,内疚,悔恨,百感交集,五味杂陈,才让谪迁路上的宋之问,获罪却不敢恨,思乡却不敢问。
  他的这种煎熬和痛苦,可想而知。可这又能怪谁呢?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一心攀附荣华富贵的宋之问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实在是可悲。
  編辑/夏涵
其他文献
古人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孩子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尤为重要。胡适在自传中回忆母亲冯顺弟时曾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优秀的母亲,懂得尊重孩子。  胡适的父亲早亡,胡适的母亲既是慈母,也是严父。但她从不在人前教育孩子,胡适做错了事,她从不当面斥责,而是等到晚上安静时,关上房门对胡适进行指正或必要的
17世纪初的荷兰是个不折不扣的欧洲大国,它打赢了前霸主西班牙,垄断了东印度和日本的贸易权,征服了巴西大部分领土,占领了加勒比海各岛屿,并且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中心阿姆斯特丹。  光明的未来让全欧洲的冒险者和他们的资金都不约而同地涌向这片热土,荷兰不可避免地发起了“高烧”,这种高烧的表现就是“郁金香泡沫”。  郁金香作为一种当时刚刚被引进欧洲的观赏性花朵,除了能在贵族少爷追女孩时派上点儿用场外
民国时期,山东济南城内有处著名景点珍珠泉,泉水从地下涌出时如同一串串珍珠,煞是好看。可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一句话就将珍珠泉封到了省政府内,以方便自己紧张工作之余,随时观赏,调剂心情。省政府门口每天荷枪实弹,戒备森严,慕名而来观泉的老百姓只能站在省政府门外,昂首张望,有时逗留久了,卫兵还会前来驱赶:办公重地,焉能喧哗?  山东省第一师范有位学生,生性是个愣头青,加上书读得有点儿多,成了书呆子。他坚持
1938年,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傅斯年在《中央日报》上发表了一封给学生的信。这封信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而受关注的原因是傅斯年在信中痛骂自己小心眼,没有胸怀……  事情还得从他的学生杨向奎说起。杨向奎是著名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他在北大读书时,曾是傅斯年的学生。抗战爆发时,杨向奎从日本留学归来,赴甘肃任教。傅斯年对这位跑到大西北的学生十分挂念,可战火连绵,通联受阻,二人断了联系。  这一年,时任民国
秦可卿是贾蓉之妻、贾家的重孙媳,贾母认为她极妥当,“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公婆拿她“当自己女孩儿似的待”,她和贾蓉“从来没有红过脸儿”,就连凤姐也和她相交甚厚,秦可卿这样的少奶奶生活表面上看似完美,细看却不是那么回事。  秦可卿的父亲官职很小、“宦囊羞涩”,她嫁入宁府,从门第上说算是高攀了。贾府是个人人“见人下菜碟”的地方,连本家的两个姑娘到府里玩两天,贾母还得特意吩咐一番,怕人们因为嫌贫爱
如今一些影视剧为了提高收视率,描写地下工作的镜头中频频出现枪战和打斗,甚至把地下工作者演绎为武林高手。这完全违反了隐蔽斗争的原则。当年党的地下工作的重要目标是在政治上争取敌占区的人心,地下工作者多数在搞工运、农运、学运和秘密的统战,发动和组织群众拥护共产党。  而且地下党在从事隐蔽战线斗争时,从来不搞暗杀之类的恐怖袭击。因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革命斗争的目标是推翻整个反动统治而不是消灭个人,
“法礼之辩”(国家法律与忠孝礼节之间的矛盾)一直困扰着古人,因为古代经常发生于法不容、于情可宥的案件(比如为亲人复仇)。历朝历代都曾召开“最高国务会议”,讨论“法礼之辩”,每次都争论激烈,难以统一意见。仅仅有唐一代,就有两则典型案例。  唐开元十九年(751年),监察御史杨汪奉命前往川中嶲州(今四川西昌),因有人举报嶲州都督张审素贪污军款。杨汪在路上被张审素的党羽劫持,张审素的党羽当着杨汪的面杀死
明孝宗弘治年间,有个叫满仓儿的女孩。她的父亲是彭城(今江苏徐州)的千户,按说,这个级别军官的工资并不是很低,应当足以养家糊口,但不知何故,他却弄得生活没法维持。满仓儿的父亲思来想去,打算把满仓儿卖掉。主意一定,他立即找到一个姓张的老妇,要她出面替自己卖掉满仓儿。  这张老太把满仓儿卖给了一个姓张的乐妇(歌妓)。此后,满仓儿被一卖再卖。先是张姓乐妇把她转卖给一名乐工(掌管音乐的官吏),继之,这名乐工
朱元璋出身穷苦,深知穷人无立锥之地的窘迫,因此他一当上皇帝,就把穷人的住房保障问题提上了日程。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朱元璋让南京的官员在龙江找了一块闲置土地,盖了260间瓦房,供没有住房的南京人居住。圣旨颁布后,南京的官员很快就执行了。于是一个月后,朱元璋又给华亭县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让他们对宋朝留下来的居养院进行翻修,修好后让没有住房的百姓居住。华亭县的地方官也很快执行了。  试点成功,朱元
《三国志》,准确地说,应叫“四国志”。因为,当时在东北还有一国,其名为燕,存在了近五十年。它的国都名襄平,也就是今天的辽阳。它设有相国、将军,而且人数达几千人。国灭时,有户口4万,人30万,郡4个。  其开创者,名公孙度。  一  公孙度起家,和自己名字有关。当时,他所在的玄菟郡太守也姓公孙。公孙太守几代单传,好不容易生了一个少爷,取名公孙豹,可惜公孙豹体质特差,长到18岁生了一场大病,一命呜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