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真人秀环境下《变形计》的创新及价值研究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ru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摘 要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重构了传媒生态环境,电视真人秀节目席卷各大卫视,引发收视狂潮。不管是户外真人秀还是演播室真人秀,泛真人秀节目已经成为各大卫视的收视保障和王牌节目。在真人秀环境占领各大卫视头条下,湖南卫视异军突起,经过2年的停播重新整顿的《变形计》于2017年4月22日回归芒果TV,其节目从创新度与价值导向方面影响格外深远,被逐渐演化成国内真人秀节目的主流发展趋势。
  关键词 泛真人秀;《变形计》;创新;价值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2-0082-02
  从2005年以来,以“海选”“全民造星”“草根”等特征的选秀节目成为最大的赢家,李宇春、张靓颖、大衣哥朱之文等选秀节目出来的草根人物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明星,这使真人秀节目成为作为一档新型的电视节目正在走向成熟电视产业。湖南卫视结合当下社会聚焦的热点问题,寻找社会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尤其是青少年,节目组安排他们进行十天的身份互换,采取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播出的制作理念推出了大型真人秀节目《变形计》。
  1 “由台到网”的创新之路,观留守儿童之
  成长
  (1)《变形计》由台到网的转变。自2006年9月《变形计》登陆湖南卫视就受到了观众的关注,受众褒贬不一,《变形计》的突破与创新迫在眉睫。2007年4月播出的《变形计》已经从湖南卫视调整到芒果TV的播放平台上来了,年轻的观众是这档节目收视的保障,网络已经成为大批“90后”关注的平台,为了贴切网络综艺节目独特的调性,迎合年轻受众、内容多元、碎片化传播的三大特点,《变形计》在内容上并没有做出多大的改变,而是给“苦情戏”大换血,取而代之的是趣味的剪辑和时尚的网络
  词汇。
  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应该是新浪微博热搜第一的“陈新颖吐槽”视频。在这一段剪辑素材中,为了符合陈新颖当时所处的“悲凉”情境,节目组特地配上了雪花,并用《一剪梅》来做配乐以突显陈新颖内心的委屈,很多网友表示喜欢这样的改变。《变形计》寓教于乐的改变既保留了节目原有的特色,又迎合了网综的年轻化调性,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新一批的观众,将影响力扩大到更加广泛的年轻群体,也加深了群众对社会这种现象的了解,也是因为有了这些突破与创新,才播出一期的《变形计》便已有成为网络综艺爆款的趋势。
  (2)从“单向变形”到“双向变形”的跨越。《变形计》在重新上线之后,对节目的剪辑和编排上做出了很大的突破,相比于以前的城市主人公和农村主人公,此次改版重新播出后的《变形计》在选取主人公方面,缩小了差距。变形从单向到双向了,不再以城市主人公为故事的叙事线了。
  如果说以前的农村主人公都是从家庭生活困难也依然很懂事,善良又单纯的模子里刻画出来的,那么从这一期参与变形的农村主人公张水富,以及主人公的妹妹张水丽他们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存在缺陷的,既是留守儿童,又属于单亲家庭。节目播出以后,很多网友戏称张水丽为“社会我丽姐”,实际上她是留守儿童性格缺失的典型代表,不知道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关系的她只能佯装“耍狠”来伪装自己,这是她自我保护的方式。《变形计》提倡的口号是“到别人的世界寻找自己”,需要变形的不单单是城里少年,还有这些害怕接触外面世界的留守儿童,变形从“单向”迈进了“双向”,跨越了农村和城市的间距。
  2 《变形计》所折射出的跨文化传播与价值
  (1)城乡少年之间跨文化传播。从2017年4月22日起,第13季《变形计》重新回归芒果TV,它聚焦当下青少年辍学、吸烟、拜金、公主病等突出问题,节目组选取生活在大城市、家境富裕的孩子和住在偏远山区的农村少年进行交换。在《变形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少年不明白一只鸡、一个布娃娃、一顿丰盛的晚餐对农村人的重要性。显然,农村孩子也不适应城里父母花费几百元钱给他们添置新衣服,因为,这几百元钱可能是他们家几个月的生活开销。《变形计》以这种最直观的方式带我们了解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
  这期《变形计》的主人公是来自南京的17岁少年陈新颖,农村主人公则是住在湘西高坝村的10岁留守儿童张水富,这样两个不同的少年来到各自完全陌生的环境。研究表明: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与物质水平下的人与人之间交流更加顺畅,但一旦进行跨文化传播的环境中,传播将会受到限制。当陈新颖看到眼前低矮的房屋时他彻底傻眼了,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还有一个妹妹需要他照顾,经过几天的相处,陈新颖对异文化慢慢的适应中。在当代社会中,这样的跨文化传播不只是通过互换身份才能得以突出,更突出的表现是农村少年张水富与城市学生之间的相處,他在班级里的自卑感,在家里的孤独感,我们往往忽略了张水富这种现象后的根源: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跨文化传播。解决好跨文化传播问题,对于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少年有极其重要意义,能让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
  (2)爱到最美是陪伴。第13季《变形计》中两位故事的主人公仍然是城市问题少年加上农村贫困乖小孩人物设定。但按照往常节目组的编排,却被农村主人公的妹妹张水丽打破了,在见到姗姗来迟接自己放学的城里哥哥时,丽姐大哭大闹让陈新颖手足无措,丽姐会用“你太丑了”这样的话故意刺激陈新颖,甚至一言不合就拿起棍子假装要打陈新颖。节目一经播出,“丽姐”成为了微博热搜,在当我们把“丽姐”这一社会现象当作笑话的时候,我们忘记了这是一个缺少母亲、父亲长期在外的留守孩子。她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学习大家眼中所谓的教养,在她自我保护的铠甲下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在她将棍子打向陈新颖头的时只是点到为止。
  从这一期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需要的不仅是“培养”,更需要的是“陪养”。无论是生活在城里为工作忙碌的父母疏于陪伴的城里孩子,还是生计所迫外出打工造成的留守儿童也罢,他们都面临着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这不仅仅是变形少年所渴望的爱,更是全世界少年缺失的一份成长的温暖。正如《变形计》开始说的那样:“爱到最美是陪伴。”   3 泛真人秀环境下青少年社教类节目的再
  思考
  (1)一场变形改变两个孩子人生。作为一档社教类真人秀节目,《变形计》除了反映社会问题,也针对传播的主流价值观起到教育示范作用。但是《变形计》在赢得鲜花和掌声的同时,也饱受争议,节目希望通过农村和城市孩子生活的互相交换,而达到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虽然初衷很好, 但越往后你会发现这已经成为年轻孩子成名的一个捷径了,参加节目的孩子一跃成为网红。
  从2006年第一季《变形计》开始,这档节目通过未成年人角色互换,其本质上是“阶层的互换”模式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其中,李宏毅可以说是个典型的例子。从叛逆的少年转变成了明星,看到李宏毅的成功蜕变,我们是否还能关注那些农村孩子呢。“一个人从地狱到天堂,会感觉到幸福,再从天堂回到地狱,痛苦也许会伴随一辈子”,体验到了好日子,但终究“南柯一梦”,回到贫穷的现实,还不如让其一直待在贫困中,显得更加仁慈一点。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孩子都成了节目的牺牲品。
  (2)真实呈现社会现象是杀手锏。针对《变形计》这档节目出现的问题,节目组应该秉承“换位思考”的理念,深度挖掘当下社会热点,从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互换体验生活进行剖析,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并引起社会的思考。不只要让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得到社會的关注,更应该让城市少年身上存在的普遍问题得到解决。变形的过程虽然只有短短的10天,但是却将不加渲染的生活原貌展现在观众面前。它让观众明白,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还有这样一群孩子需要我们伸出援助
  之手。
  从《变形计》节目开播以来,媒体重新肩负起关注贫困地区孩子等一批弱势群体,将社会热点问题带入人们生活并且得到重视,从而使一系列的社会热点问题得到广泛的认知和良好的解决。一场短短几天的身份互换,改变的不只是两个家庭,还有城市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农村孩子的生活现状,让他们对未来更加有信心和憧憬。《变形计》怀揣初心重新整装出发,关注社会热点,希望能给孩子们一片成长的天空。
  参考文献
  [1]袁靖华.电视节目模式创意[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朱妹哲.“真人秀”节目《变形记》之特色与矛盾[J].东南传播,2007(5):77-78.
  [3]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普罗霍罗夫.新闻学概论[M].赵水福,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其他文献
摘 要 护理论文属于医学论文的范畴,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提高,科研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临床护理操作,需要他们提高科研能力,并将科研成果推广出去,这就需要提高他们的论文写作能力。但目前发表的文章大多是从作者的角度分析护理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很少是以编辑的角度分析写作问题,文章就是从编辑的角度分析护理论文写作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如政治性问题、伦理性问题、学术不端行为、表达的科学性及
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 530003  摘 要 媒介引导着传播者与受众的思维方式和感知模式,也影响到电影文本改编过程中诸多要素呈现的渠道和效果。以网络文学改编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苏童原小说《妇女生活》改编的文艺电影《茉莉花开》为例,试分析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网络媒体两种思维导向下电影文本呈现的叙事形态和对女性认同的差异性,分析不同的媒介思维方式对电影改编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媒介思维;电影改
期刊
湖北大学楚才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摘 要 选取百度指数数据资料,对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进行案例和舆情分析,发现网络时代下政府舆论引导存在应对不及时、不透明等问题,采取拖延政策,容易造成民愤累积和舆情负面效应的持续扩大。针对政府舆论引导存在问题提出建议,有利于政府面对突发事件更好地进行舆论引导和群众动员。  关键词 常州“毒地”事件;政府;舆论引导;突发事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
期刊
泽州县广播电视台,山西晋城 048000  摘 要 要具备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政治辨别力,要理直气壮地叫响叫亮意识形态工作,要旗帜鲜明地亮明电视传媒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政治态度,要将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上升到大是大非的高度来看待,坚守电视新闻宣传主阵地,心无旁鹜地将意识形态工作融入到电视新闻宣传业务工作中。  关键词 电视台;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 430073  摘 要 在媒体融合时代下,专业内容生产和用户内容生产(UGC)并存。受众逐渐告别被动信息消费时代,主动参与内容生产,UGC模式发展得如火如荼,近年来电视新闻节目也开始引入UGC模式,文章以《新闻联播》为例,着重分析UGC模式应用于电视新闻的动因、特点和传播价值。  关键词 媒介融合;UGC;电视新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
期刊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 310023  摘 要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存在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感不强、政治社会化结果偏离等问题。对新媒体传播的政治信息检测力度不够,对主流政治信息推送不到位和大学生自身辨析度不够,则是造成上述困境的关键原因,这要求新媒体、学校和学生在内的有关各方积极采取措施,有效地规避新媒体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政治社会
期刊
摘 要 在当前内容同质化的媒体生态环境下,只有打动人心的内容,才是好内容;好内容关键在于与用户的互动和参与,互动聚集人气,高人气引发高关注。所以说,好内容的“王气”从“人心”来,有“心”,才是真正的“内容为王”。  关键词 互动的心;热“心”;关“心”;走“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5-0139-02  经历了这两三年新闻市场和新闻资源的白
期刊
摘 要 网络直播在走过了1.0时代PC端的秀场直播和2.0时代的游戏直播,来到了3.0时代——全民直播时代,不但大牌艺人和关注度高的品牌公司开始直播,就连普通素人人群也爱直播,直播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素人直播的快速发展备受关注。文章以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素人直播的受众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社会环境、网络直播的特点和受众受众心理等方面去分析素人直播火热的原因,分别是:技术环境
期刊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摘 要 作为批判的传播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受众商品论揭示了广告主、媒介和受众三者的关系,却鲜少被研究。微信公众号的广告价值已经获得市场认同。文章以“咪蒙”为例,从受众商品论的视角分析了微信公众号,论述了公众号提供的商品、积极受众和消极受众等内容。  关键词 受众商品论;公众号;商品;受众;市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
期刊
摘 要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社会矛盾爆发的极端形式,政府部门的新闻发布环节对于控制危机、缓解矛盾至关重要。但部分政府部门固守传统思维、消极应对,导致类似“苍南群体事件”等因网络推动放大的悲剧发生。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有效利用网络媒体实现信息公开,从政府新闻发布人员、渠道、文本三个角度改进政府新闻发布,有利于类似事件的妥善处置和解决。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新闻发布;网络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