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众商品论视角看微信公众号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e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摘 要 作为批判的传播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受众商品论揭示了广告主、媒介和受众三者的关系,却鲜少被研究。微信公众号的广告价值已经获得市场认同。文章以“咪蒙”为例,从受众商品论的视角分析了微信公众号,论述了公众号提供的商品、积极受众和消极受众等内容。
  关键词 受众商品论;公众号;商品;受众;市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2-0102-02
  以“咪蒙”为代表的具有商业性质的公众号已经成为了不少人的谋生工具。这些公众号的运营需要广告费的支持。公众号既是大众传播媒介,也是商业媒介。那么,公众号提供的商品究竟为何物?它们的商业价值从何而来?作为批判的传播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受众商品论可以为我们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提供很好的视角。
  1 受众商品论
  受众商品论(Audience Commodity Thesis)是由传播政治经济学家达拉斯·斯麦兹(Dallas W.Smythe)最早在1951年瓦萨(Vassar)学院消费者联盟研究所的一次会议发言中提出的。斯麦兹是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批判学者。结合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是商品化的社会,斯麦兹认为“商营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产品是受众的人力(注意力)”[1]。受众商品论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77年斯麦兹发表《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Communications: Blindspot of Western Marxism)。郭镇之(2001)根据斯麦兹的理论研究对受众商品论进行了阐释:大众媒介的最重要的商品并不是其生产的消息、思想、形象、娱乐、言论和信息,而是广告主最在乎的受众信息(多寡、质量和购买力)。前者只不过是大众媒介用来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免费午餐”(Free Lunch)。
  2 微信公众号提供的商品
  关于微信公众号提供的商品,一般人会从两个角度给出答案。从销售角度来看,公众号提供的商品是标价出售的发送图文消息(即推送)的机会。从生产角度来看,公众号提供的商品是运营者编写的图文消息内容本身。这两种看法都是有道理的。不过,这只是表象层面的商品。
  广告主投放广告的目的在于提升自家产品的知名度,塑造品牌形象,最终是为了提高销售额。他们不会在关注用户很少的公众号上投放广告,因为这达不到“广而告之”的传播效果,更不用提销售额的增长问题。他们青睐的是关注用户数量庞大的大号。这些关注用户都是潜在的客户。公众号的商业价值体现在其生产的图文消息能给广告主带来收益,而这些收益是由关注用户支付的。关注用户越多,产品被看到的可能性越大。如果公众号的关注用户忠诚度还很高,那么广告的传播效果会更好。因此,图文消息只是表象层面的商品,更大的作用是作为吸引受众关注的“免费午餐”。受众不需要付费即可阅读内容。广告主实际上想购买的是阅读图文消息的受众的注意力和购买力。
  “咪蒙”为何如此受广告主青睐?她的商业价值并不在于她写的文章,而在于阅读她的文章的受众。首先,“咪蒙”的关注用户数量庞大,目前已经超过了800万。同时,从新榜预估的数据来看,“咪蒙”的活跃用户至少有143万,性别比例大致相等。这些关注用户跨越的年龄层很大,其中,19岁到34岁的用户占的比例高达68%。据新榜的2016年度总结,“咪蒙”的传播力超过99.4%的运营者,累计阅读数超过4 250万,累计点赞数超过514万。实际上,“咪蒙”每一条推送的阅读量基本都超过了10万,点赞数也经常过万,而且数量的增长速度很快。另外,“咪蒙”的推送的转发量也很大。她的文章经常刷爆朋友圈,也多次引起大家的热议。
  这些数据表明,“咪蒙”的受众不仅多,而且活跃度很高。活跃度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受众的忠诚度。“咪蒙”的受众忠诚度高还体现在他们的评论。我们经常能看到,评论内容几乎都是支持文章观点的,还有不少受众直接表达了对“咪蒙”的信任,很认同“咪蒙”的价值观。对于广告主而言,在“咪蒙”上投放广告的性价比是很高的。从整体上说,“咪蒙”的受众主体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欲望都比较高,适用的产品范围也非常广。受众信任“咪蒙”,也就自然而然地信任她所推广的产品。事实上的确如此。据新榜统计,自2015年10月19日,“咪蒙”发文《长得丑该怎么办?》为美黛拉App做广告后,至2016年9月,她一共写过95篇软文,其中有23篇为二条,文章阅读数全部超过了10万。“咪蒙”已至少为不同细分领域的80多个品牌做过推广,推广效果也很好,如“咪蒙”为珍品网做推广当晚,由于人流量太大,广告主服务器和领红包的界面都面临崩溃。“咪蒙”推送的转化率高有目共睹。
  斯麦兹认为,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所消磨的时光也属于劳动时间,也在创造价值。对于公众号的受众而言,受众的劳动形式不仅限于购买产品。他们在阅读推送内容之后可能会进行点赞、评论、转发。他们也会在后台给运营者留言。受众生产的内容也为公众号带来了价值。
  有的学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公众号进行售卖的商品还包括受众的个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变得非常容易。运营者可以直接在公众号后台观察到关注用户的性别、地域情况,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技术平台获取用户的其他信息(喜好、需求等)。广告主想在公众号的推送里推广产品就需要和公众号的运营者进行交易。各类与受众相关的统计数据,对于公众号运营者而言,是其商业价值的体现、与广告主交易的筹码和进行推广写作构思的依据;对广告主而言,是评估投放广告的价值和确定所支付的广告费的依據。公众号能为广告主提供的最有价值的商品并不是这些统计数据,而是受众的注意力和购买力。
  什么样的受众对公众号和广告主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根据“经营铁律”——比有人买你的出版物(或听你的节目)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否是“恰当的类别”,公众号是有自己的定位的。广告主投放广告也有自己的目标受众,这类人是由产品本身的特性和用途决定的,才是“正确的”受众(“the right kind” of the people)。“咪蒙”经常受到他人非议,但这些批评者并不在“咪蒙”的目标受众范围之内。“咪蒙”只需要继续维护好原有的以及潜在的受众即可。因为这个公众号的主要内容是基于广告的。运营者的主要工作是为广告主生产符合其需要的特定的受众,并将这些受众的注意力和购买力出售给广告主。   3 “积极受众”与“消极受众”
  斯麦兹的受众商品论将具有能动性的人(受众)物化为商品,受到很多批评者的质疑。“斯麦兹忽视了大多数受众自身独特的体验,将受众看作是媒介市场中完全消极被动的牺牲品。消极受众的假设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一大特征,也正是批判学派的通病。”[2]持“积极受众”观点的学者认为,受众对媒介具有主动选择的权力,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是“主动参与媒介传播和意义创造的生产者,而不是产品”[1]。的确,受众在阅读公众号的推送时满足了精神上的需要,比如感受到情感或思想上的共鸣,或者满足了自己对知识见闻和时事资讯的需求。受众的主动性的存在不能被否认,但不能因此否定其商品属性。斯麦兹尖锐地指出“消极受众”有警醒作用。
  那么,受众的消极性体现在哪里呢?
  受众无法躲避广告。尽管受众可以选择取消关注某个公众号,可以选择关注其他商业性质较弱或几乎没有的公众号,可以在网絡自由发表言论以表自己的态度,但广告无处不在,受众在大环境里根本无法逃离。受众始终无法改变被纳入资本体系中的事实。微信公众号隶属于腾讯公司。在中国新媒体领域,腾讯公司是“资本巨头”,其“在新媒体领域寡头垄断趋势越来越明显”。技术的发展让受众的参与度变得更高。“新媒体机构的公共性减弱,传播体系作为经济主体的角色比人类历史任何时期都更加明显,其追求利润的动机更加明确,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3]
  4 结论
  公众号因其商业价值愈发受到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人希冀从公众号这块“大蛋糕”中分得一小块。从受众商品论的视角来看,受众的注意力和购买力是广告主和公众号之间进行交易的商品。在我国的媒介环境下,受众商品论依然适用于公众号。公众号作为大众传播媒介,遵循的是市场模式而不是公共领域模式,导致受众作为公众的公共利益被忽视,值得反思与警惕。
  参考文献
  [1]郭镇之.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泰斗达拉斯·斯麦兹[J].国际新闻界,2001(3):58-63.
  [2]陈世华.达拉斯·斯麦兹的传播思想新探[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3]谈海亮.社交媒体受众商品化的两种路径[J].新闻前哨,2016(11):54-55.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年来,互联网在信息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作用力下不断更新换代,从最初类似搜索引擎的工具形态转变为一个融合型平台,将社会信息及资源整合为一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互联网视频行业的高速发展和融合特性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基于这样的环境压力,传统媒体的转型之需极为迫切,必须积极进行自我革新和模式转变,打破传统媒体的固有思维。现就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电视的转型策略进行分析探
期刊
摘 要 如今,综艺节目的火爆为植入广告提供了机会。植入广告呈现出形式多样、创新性强;轻松幽默、娱乐性强;融于节目,可接受性强;品牌数量多、植入频率高四个新特征,有效地提升了广告的可观赏性及广告的到达率。同时,观众对综艺节目的喜爱也间接提高了对植入品牌的注目度。广告是时尚的传播者,植入广告通过众多的品牌植入、恰当的广告示范和有趣的广告语等新型传播特点,带动了一系列关于物质、行为和观念的流行,三者相辅
期刊
摘 要 护理论文属于医学论文的范畴,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提高,科研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临床护理操作,需要他们提高科研能力,并将科研成果推广出去,这就需要提高他们的论文写作能力。但目前发表的文章大多是从作者的角度分析护理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很少是以编辑的角度分析写作问题,文章就是从编辑的角度分析护理论文写作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如政治性问题、伦理性问题、学术不端行为、表达的科学性及
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 530003  摘 要 媒介引导着传播者与受众的思维方式和感知模式,也影响到电影文本改编过程中诸多要素呈现的渠道和效果。以网络文学改编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苏童原小说《妇女生活》改编的文艺电影《茉莉花开》为例,试分析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网络媒体两种思维导向下电影文本呈现的叙事形态和对女性认同的差异性,分析不同的媒介思维方式对电影改编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媒介思维;电影改
期刊
湖北大学楚才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摘 要 选取百度指数数据资料,对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进行案例和舆情分析,发现网络时代下政府舆论引导存在应对不及时、不透明等问题,采取拖延政策,容易造成民愤累积和舆情负面效应的持续扩大。针对政府舆论引导存在问题提出建议,有利于政府面对突发事件更好地进行舆论引导和群众动员。  关键词 常州“毒地”事件;政府;舆论引导;突发事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
期刊
泽州县广播电视台,山西晋城 048000  摘 要 要具备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政治辨别力,要理直气壮地叫响叫亮意识形态工作,要旗帜鲜明地亮明电视传媒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政治态度,要将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上升到大是大非的高度来看待,坚守电视新闻宣传主阵地,心无旁鹜地将意识形态工作融入到电视新闻宣传业务工作中。  关键词 电视台;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 430073  摘 要 在媒体融合时代下,专业内容生产和用户内容生产(UGC)并存。受众逐渐告别被动信息消费时代,主动参与内容生产,UGC模式发展得如火如荼,近年来电视新闻节目也开始引入UGC模式,文章以《新闻联播》为例,着重分析UGC模式应用于电视新闻的动因、特点和传播价值。  关键词 媒介融合;UGC;电视新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
期刊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 310023  摘 要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存在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感不强、政治社会化结果偏离等问题。对新媒体传播的政治信息检测力度不够,对主流政治信息推送不到位和大学生自身辨析度不够,则是造成上述困境的关键原因,这要求新媒体、学校和学生在内的有关各方积极采取措施,有效地规避新媒体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政治社会
期刊
摘 要 在当前内容同质化的媒体生态环境下,只有打动人心的内容,才是好内容;好内容关键在于与用户的互动和参与,互动聚集人气,高人气引发高关注。所以说,好内容的“王气”从“人心”来,有“心”,才是真正的“内容为王”。  关键词 互动的心;热“心”;关“心”;走“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5-0139-02  经历了这两三年新闻市场和新闻资源的白
期刊
摘 要 网络直播在走过了1.0时代PC端的秀场直播和2.0时代的游戏直播,来到了3.0时代——全民直播时代,不但大牌艺人和关注度高的品牌公司开始直播,就连普通素人人群也爱直播,直播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素人直播的快速发展备受关注。文章以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素人直播的受众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社会环境、网络直播的特点和受众受众心理等方面去分析素人直播火热的原因,分别是:技术环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