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西洋海域中的“百慕大三角”是一个特别神秘恐怖的地方。你也许还不知道,其实,在陆地上也存在着这样一些令人恐怖的地方,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人们就把它们叫作陆地上的“魔鬼三角”。
★美国爱达荷魔鬼三角地
美国爱达荷州有一条州立公路,在离因支姆·麦克蒙14.5公里的路段上,这一路段表面上看去极其平常,但这貌似平常的路段经常使过往的汽车失控,是汽车的死亡陷阱。正常行驶的车辆一走进这个地带,不知道什么原因就会突然被一股人们看不见的神秘力量抛到天上去,然后又被这股神秘的力量重重地摔到地面上,造成车毁人亡的惨痛事件。
一个叫威鲁特·白克的汽车司机就经历过这种恐怖的事件。 某日,天气晴朗,太阳暖暖地照着大地,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树木,威鲁特·白克驾驶着一辆2吨重的卡车离开了家门。不一会儿,他就驶上了爱达荷州的州立公路。
汽车飞快地奔驰着,威鲁特·白克的汽车来到了“爱达荷魔鬼三角地”的路段上。公路上的车辆不多,好半天才开过去一辆。就在这时,威鲁特·白克突然觉得好像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了一股神秘的力量,一下子就使汽车偏离了公路,朝着路边闯了过去。威鲁特·白克急忙想把汽车控制住,可是,那股神秘的力量猛地把汽车抓了起来,又“腾”地一下扔了出去。最后,汽车“咕咚”一声就翻倒在了地上。不过,威鲁特·白克非常走运,只是身体受了伤,命保住了。
威鲁特·白克是幸运的,可有好多人就没有他那么幸运了。据统计,在“爱达荷魔鬼三角地”这个地方,已经有十几个人断送了性命。可是这段公路跟其他路段的公路没有什么区别,全都是又平坦又宽阔的康庄大道。那么,为什么造成很多车毁人亡的事故呢?为什么车辆到了这里就会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扔出去呢?谁也未能解开这个谜。
★波兰华沙附近的死亡公路
在波兰首都华沙附近有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叫司机们感到头疼的恐怖之地。司机们驾驶着汽车来到这里,就会忽然感到脑袋昏沉沉的,就好像是吃了什么迷幻药似的,结果造成了车毁人亡的事故。不过,像猫、鸟、蛇這样的小动物在这个地方却生活得很好。
生长在这个地方的植物分成了两种。像苹果树、枣树、杜鹃花这样的植物,在这里根本活不成,种下去没多久就会死掉。可是,像枫树、柳树、桃树这样的植物却在这里生长得枝繁叶茂。
科学家们对这种奇怪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想找到其中的原因。他们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地下水脉辐射的影响造成的。可是,科学家们却一直不明白这里的地下水脉到底跟别的地方的地下水脉有什么不一样,这种奇怪的现象是怎么造成的,这又是一个难解之谜。
★中国的“陆地百慕大”——兰新公路430公里处
在中国的兰(州)新(疆)公路的430公里处,不但翻车事故频繁发生,而且翻车的原因也神秘莫测。一辆好端端的、正常运行的汽车行驶到这里,有时便像飞机坠入百慕大一样,突然莫名其妙地翻了车。尽管司机们严加提防,但这种事故仍不断发生。
是430公里处坡陡路滑、崎岖狭窄吗?不是。430公里处不但道路平坦,而且视线也十分开阔。那么,如此众多的车辆在前后相差不到百米的地方接连翻车,原因究竟何在? 有人认为这里的道路设计肯定有问题。交通部听了这种意见以后,好几次改建这段公路。可是,神秘的翻车事故还是不断地出现。
后来,人们发现430公里处的每一次翻车事故,翻车的方向全都是朝着北方。有人说,这个神秘的430公里处以北,可能有一个很大的磁场,汽车行驶到这里,就会被磁场的吸引力吸引过去,这样就会发生事故。不过,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还没有经过科学家们的论证。所以,兰新公路的这个神秘的430公里处,已经成了中国的一个魔鬼三角。
★美国俄勒冈格兰特漩涡之谜
只要一提起“漩涡”,人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水里的漩涡,那都是江河流动的时候,因为地势等因素所形成的一个个围绕同一个圆心而飞速旋转的涡流。然而,在陆地上也存在着一个被人们称为“漩涡”的地方,这就是美国著名的“俄勒冈漩涡”——在美国俄勒冈漩涡格兰特狭口外沙甸河一带有一座特别古旧的木屋。这座木屋盖得歪歪斜斜,人们只要往木屋里一走,立刻就会感觉到好像有一股巨大的吸引力把人们往里边拉。如果人们想后退,就会感觉到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把人们拉向木屋的中心。另外,在这座木屋方圆50米的地方,马儿只要刚一靠近它,立刻惊吓得往回跑,鸟儿也会吓得突然往回飞。这个奇怪的地方,就好像有一个巨大的漩涡一样。
这个地方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奇怪的现象呢?科学家们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对“俄勒冈漩涡”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科学家们首先做了这样一种试验——他们用一根铁链子拴上一个有13公斤重的钢球,把它吊在木屋的横梁上。结果,他们发现这个钢球根本不能垂直地吊在空中,却倾斜着往“漩涡”的中心晃动,科学家们看到这种情况,顺势轻轻地推了一下这个钢球,只见钢球一下子就被推到了“漩涡”的中心。可是,科学家们再想把钢球拉回来,却费了好大的力气。
这就是说,“俄勒冈漩涡”的吸引力的确是存在着的。那么,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吸引力呢?它的这种吸引力又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科学家们用了种种办法,也没有解开这个谜团。
(摘自《新浪网》)
编辑/左家铭
★美国爱达荷魔鬼三角地
美国爱达荷州有一条州立公路,在离因支姆·麦克蒙14.5公里的路段上,这一路段表面上看去极其平常,但这貌似平常的路段经常使过往的汽车失控,是汽车的死亡陷阱。正常行驶的车辆一走进这个地带,不知道什么原因就会突然被一股人们看不见的神秘力量抛到天上去,然后又被这股神秘的力量重重地摔到地面上,造成车毁人亡的惨痛事件。
一个叫威鲁特·白克的汽车司机就经历过这种恐怖的事件。 某日,天气晴朗,太阳暖暖地照着大地,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树木,威鲁特·白克驾驶着一辆2吨重的卡车离开了家门。不一会儿,他就驶上了爱达荷州的州立公路。
汽车飞快地奔驰着,威鲁特·白克的汽车来到了“爱达荷魔鬼三角地”的路段上。公路上的车辆不多,好半天才开过去一辆。就在这时,威鲁特·白克突然觉得好像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了一股神秘的力量,一下子就使汽车偏离了公路,朝着路边闯了过去。威鲁特·白克急忙想把汽车控制住,可是,那股神秘的力量猛地把汽车抓了起来,又“腾”地一下扔了出去。最后,汽车“咕咚”一声就翻倒在了地上。不过,威鲁特·白克非常走运,只是身体受了伤,命保住了。
威鲁特·白克是幸运的,可有好多人就没有他那么幸运了。据统计,在“爱达荷魔鬼三角地”这个地方,已经有十几个人断送了性命。可是这段公路跟其他路段的公路没有什么区别,全都是又平坦又宽阔的康庄大道。那么,为什么造成很多车毁人亡的事故呢?为什么车辆到了这里就会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扔出去呢?谁也未能解开这个谜。
★波兰华沙附近的死亡公路
在波兰首都华沙附近有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叫司机们感到头疼的恐怖之地。司机们驾驶着汽车来到这里,就会忽然感到脑袋昏沉沉的,就好像是吃了什么迷幻药似的,结果造成了车毁人亡的事故。不过,像猫、鸟、蛇這样的小动物在这个地方却生活得很好。
生长在这个地方的植物分成了两种。像苹果树、枣树、杜鹃花这样的植物,在这里根本活不成,种下去没多久就会死掉。可是,像枫树、柳树、桃树这样的植物却在这里生长得枝繁叶茂。
科学家们对这种奇怪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想找到其中的原因。他们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地下水脉辐射的影响造成的。可是,科学家们却一直不明白这里的地下水脉到底跟别的地方的地下水脉有什么不一样,这种奇怪的现象是怎么造成的,这又是一个难解之谜。
★中国的“陆地百慕大”——兰新公路430公里处
在中国的兰(州)新(疆)公路的430公里处,不但翻车事故频繁发生,而且翻车的原因也神秘莫测。一辆好端端的、正常运行的汽车行驶到这里,有时便像飞机坠入百慕大一样,突然莫名其妙地翻了车。尽管司机们严加提防,但这种事故仍不断发生。
是430公里处坡陡路滑、崎岖狭窄吗?不是。430公里处不但道路平坦,而且视线也十分开阔。那么,如此众多的车辆在前后相差不到百米的地方接连翻车,原因究竟何在? 有人认为这里的道路设计肯定有问题。交通部听了这种意见以后,好几次改建这段公路。可是,神秘的翻车事故还是不断地出现。
后来,人们发现430公里处的每一次翻车事故,翻车的方向全都是朝着北方。有人说,这个神秘的430公里处以北,可能有一个很大的磁场,汽车行驶到这里,就会被磁场的吸引力吸引过去,这样就会发生事故。不过,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还没有经过科学家们的论证。所以,兰新公路的这个神秘的430公里处,已经成了中国的一个魔鬼三角。
★美国俄勒冈格兰特漩涡之谜
只要一提起“漩涡”,人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水里的漩涡,那都是江河流动的时候,因为地势等因素所形成的一个个围绕同一个圆心而飞速旋转的涡流。然而,在陆地上也存在着一个被人们称为“漩涡”的地方,这就是美国著名的“俄勒冈漩涡”——在美国俄勒冈漩涡格兰特狭口外沙甸河一带有一座特别古旧的木屋。这座木屋盖得歪歪斜斜,人们只要往木屋里一走,立刻就会感觉到好像有一股巨大的吸引力把人们往里边拉。如果人们想后退,就会感觉到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把人们拉向木屋的中心。另外,在这座木屋方圆50米的地方,马儿只要刚一靠近它,立刻惊吓得往回跑,鸟儿也会吓得突然往回飞。这个奇怪的地方,就好像有一个巨大的漩涡一样。
这个地方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奇怪的现象呢?科学家们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对“俄勒冈漩涡”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科学家们首先做了这样一种试验——他们用一根铁链子拴上一个有13公斤重的钢球,把它吊在木屋的横梁上。结果,他们发现这个钢球根本不能垂直地吊在空中,却倾斜着往“漩涡”的中心晃动,科学家们看到这种情况,顺势轻轻地推了一下这个钢球,只见钢球一下子就被推到了“漩涡”的中心。可是,科学家们再想把钢球拉回来,却费了好大的力气。
这就是说,“俄勒冈漩涡”的吸引力的确是存在着的。那么,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吸引力呢?它的这种吸引力又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科学家们用了种种办法,也没有解开这个谜团。
(摘自《新浪网》)
编辑/左家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