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的错位及其矫正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s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在我国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被长期视为一种主客体关系,没有超越“主体—客体”的认识范畴。其中,师生主客体论强调主体对客体的控制,而提倡人格平等、道德互促的复合主体论,仍因认识范畴的局限,在本质上忽视师生间的体验性、情感性。本世纪初出现了“主体间性”概念,即师生双方不把对方看做一个对象,其关系是“我—你”的关系,它直接把师生交往还原为成人间的社会交往,未免过于简化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中引入“主体”“客体”“主体间性”等哲学术语,能加深我们对该问题的理解,但不应仅停留在对术语的移植层面,而要立足于教育教学的根本和实际去下工夫。
  
  二、现实错位的师生关系
  
  (一)异化的师生关系
  “异化”本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指在一定条件下,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1]师生关系的异化可以理解为扭曲了师生关系的本质,最终变成教师和学生相互间的一种折磨。在当今强调知识本位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在竞相追逐快速掌握固定的学科知识,在这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异化为人与物的关系,即教师把学生当做“物”来塑造,学生是加工厂中批量产出的“标准件”。师生关系主要围绕知识教学展开,填鸭式教学随处可见。教师作为知识占有者灌输知识,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者洗耳恭听,最大限度地复述别人的思想,他们“用别人的眼睛去看,用别人的脑筋去使自己变聪明”。[2]这样的师生关系是机械的、僵化的,丝毫没有情感约定与人文关怀。
  (二)疏离的师生关系
  班级授课是现今学校教育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式,学生集体作为一个抽象的符号成了教育对象,课堂中的师生交往离开了具体的学生,教师只与一个印象中的整体交往。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叫不出学生的名字,记不住学生的面貌,这使得师生交往变成“个—群”模式。课上的教育世界等同于科学世界,教师与学生没有生命的体验和交流,师生关系疏远而分离。课下教师休息在办公室,学生喧闹在教室中,师生相互脱离,更谈不上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与情感交流。经调查发现,学生对师生交往的现状不甚满意。有52. 6%的学生认为自己和老师的关系不是非常密切,其中26. 7%的学生认为老师并不关心或留意自己;有27. 1%的学生认为老师喜欢自己,而“不喜欢”和“说不清”的学生为26. 3%、46. 6%。[3]
  (三)变味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偏离了教育宗旨与教育责任的师生行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似乎是无差别的。比如,北京某中学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直呼教师的名字,理由是:师生平等。既然教师能够直呼学生的名字,学生反过来也可以直呼教师的名字;而且,该学生还举例说,国外的学生都是直呼教师的名字的,他这么做就是要挑战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不平等的”“专制的”师生关系。又比如,也是出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考虑,一些青年教师热衷于和学生“交朋友”,其中不少人干脆与学生“兄弟”“姐妹”相称,个别教师甚至接受学生称自己为“老大”。[4]在这样所谓的“平等”“自由”之中,师生双方角色都变了味道,失去了原初的意义。平等绝不是“角色”上的平等,自由也不是“由自”的恣意妄为,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认清良好师生关系的内涵。
  
  三、师生关系的矫正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遵循什么样的关系触及到了教育的本质,反映出教育的基本理念。有关教育本质论目前在理论界尚存争议,但无可厚非的是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有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同样,师生共处于复杂的教育系统中,其关系的构建也非靠单一因素便可决定。师生交往源于日常生活与学校生活,因此师生关系具有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一般性,同时也具有学校教育的特殊性。矫正错位的师生关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将“两种交往”统一起来,融入权威、爱与尊重等要素。
  (一)工作性交往中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的工作性交往是师生双方都以其角色身份出现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二者角色由教育部门和社会模式决定,是静态性的师教生学观:教师是“教育者”,其职责就是“教”;学生则是“受教育者”,其任务就是“学”。[5]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此阶段的重要表现是其“权威性”。
  首先,传统师生关系中的精华不可弃,所谓“师严道尊”,即只有教师“权威”,才能教学相长。在现实教育中,存在部分师生称兄道弟的现象,这说明有些人对“平等”和“权威”内涵的认识还不清晰,没有区别师生关系作为特殊的人际关系,其独特性到底在何处?师生人格平等,但其相互角色确实存在差异。师生双方在教育中的责任不同,教师负有教育的责任,学生负有学习的责任。当然,教师在履行责任时也需要学习,但教师的学习在目的、内容上都区别于学生的学习。而且教师在绝对年龄和一般学识上都长于学生,所以,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有什么最大的不同的话,还在于教师的权威。
  其次,教师的权威固然不能抛弃,但也不能等同于传统权威,教师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树立起新型权威。新型的教师权威不是制度权威,不是把权威集中化、绝对化,不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是要求教师具备学识和人格上的权威。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会赢得学生的认可,增加教师的亲和力和信任度。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也具有一定影响力,他们若能以高尚的人格,充满魅力的品行去打动学生,引起其心灵认同,那么这种影响将超过任何外在的权威。
  (二)情感性交往中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的“情感性交往”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补充与发展,这种交往是在规范的教育教学活动之外进行的日常自然式交往,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热爱与尊重的基础之上,他们之间这种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是一种相互认同的主体间关系。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因为教师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引导作用。一般而言,任何一个学生都愿意和老师接近,希望能够和老师沟通交流。教师如果能够意识到学生的这种心理,爱护并尊重学生,师生间便会架起一座友好的桥梁。正如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说:“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6]爱是一种无言的信息,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激起学生心灵的振荡。爱能使师生直面对方,以真实的自我出现,从而在真正的思想交锋与情感交流中共建和谐的关系。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漠视。现今教学中教师常把学生视为“物”,此时维持师生关系的只是知识的符号,而不是知识以及知识以外的真实生活。这样的师生关系沦为一种教育的表演,学生的内在生命价值被忽视了。
  此外,教师也要由爱而生出对学生的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尊重学生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教师不仅与抽象形态的学生群交往,更是在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交往。教师首先应在最基本的事情上就要做到尊重学生,比如他们需要记住的不是一个个冰冷的学号,而是学生的姓名,更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发展其独特天分。只有工作性和情感性交往统一融合,才会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赵红云.师生关系异化与回归浅析——教师身份在知识转型下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3(19).
  [2]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25.
  [3] 史晓杰,周全喜.从“平淡疏离”到“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构建——以1010份中学生样本频数的分析为例[J]. 学术交流,2007(8).
  [4] 石中英.“师生关系平等”的一点反思[J]. 中国教师,2005(7).
  [5] 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J]. 教育研究,2003(4).
  [6]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15.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科本质是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性之一,学科本质有外层的问题与概念、中层的方法与思想、内层的价值与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空间尺度思想来实现。  关键词:空间尺度;地理核心素养;学科本质  一、空间尺度思想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一)空间尺度思想的概念  地理学中的尺度是指地理事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量度,包括空间尺度(空间范围大小)和时间尺度(时间间隔长短)。尺度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状况,培养多边合作交流能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能取得“共生效应”,产生1 1>2的良好效果。    一、合作学习的“共生效应”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多种旨在
摘 要:基础教育英语语法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根据单元设计教学理念,教师在语法教学中需要考虑“有没有讲?”“有没有讲清楚?”“有没有讲精彩?”三个问题,从而确定语法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使教学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把教学内容化、生活化、情境化,甚至是游戏化、故事化,寻找语法知识之间的关联,构建个人化的语法知识结构体系,不断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语言生活空间,使学生学会用语法准确表达观点和意义。 
有一个孩子,在上中学时,父母曾为他选择了文学这条路。只上了一学期,老师就在他的评语中写下了如此结论:该生用功,但做事过分拘泥和死板,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一位化学老师了解他这个缺点后,认为他做事过分认真和死板,正好适合做化学实验,便建议他改学化学。这一次,他的缺点正好用在他适合的位置上,因为做化学实验需要的正是一丝不苟。他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台,化学成绩在
我奶总在我小时候教训我:“你是熊瞎子掰苞米,掰一穗扔一穗。”意思是说我做事丢三落四。这个教训,导致了三个结果:  第一,我决定一辈子都不学熊瞎子。  第二,我一直以为熊是瞎的。  第三,凡看到苞米地,我都觉得是熊瞎子种的。  在东北,老辈人都管熊叫熊瞎子。不过, 黑熊也好,熊瞎子也好,我都可以忽略不计。我计较的是,它真的瞎吗?  谁也没进林子给黑熊测过视力,再说,即便有人斗胆给熊测过了,人类能用自
摘 要:数学素养的养成是学生发展的长远之道,关联与化归是数学核心素养表象. 数学教学中引入部分是一堂课的开端,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开始阶段. 在课堂引入部分设计中关联与化归的有机统一,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圆;概念;数学素养;关联;化归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之后,除去数学知识之外所应该具备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数学态度.数学教学并非是一味地
记之一    九岁。  九岁那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我独自站在老宅的红墙前,望着上面血淋淋的一个“拆”字,倔强的嘴角轻轻地抽动了一下,泪水就在被霞光惠临的脸上安静地往下一直淌。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蹲在墙边的角落里开始玩沙城堡,堆得高高的很伟岸的样子。然后我躺在沙地上对着天空发慌,任凭淡然的月光穿过稀薄的云层折射地晒在脸上,依稀记得老宅门前的晚风一直清凉,吹乱了我额前的刘海儿。那一瞬间,我似乎听见奶奶
教研组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创新。根据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陈桂生教授的考证,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就明确规定:“中学各学科设教学研究组。由各科教员分别组织之,以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为目的……”其任务为讨论及制定各科教学进度,研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尔后,教育部于1957年又颁发《关于中学教学研究工作条例(草案)》,从而建立起了令国外同行羡慕的学科教研体制。  新
摘 要:公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公式研究的一般思路:借助内部知识引入研究对象,体现知识学习的连贯性;经历公式归纳过程,突出公式生成的探究性;紧抓结构特征完成公式辨析,明确公式使用的适用性;精选典型例题落实公式应用,把握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梳理内在联系促进公式迁移,实现知识建构的系统性.   关键词:公式教学;一般思路;平方差公式  數学公式是揭示和反映数学对象本质属性
摘 要:核心素养是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新坐标,只有构建新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理论图谱,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立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通识知识、综合思维、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等地理核心素养资源之开发,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生命价值,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理课程资源;开发路径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学者大多认为地理核心素养主要集中在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