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在新媒体冲击下如何突围

来源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AQ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2.064
  随着4G的普遍应用,以及5G时代的来临,传统电视媒体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来源于手机、PAD等硬件设备的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另一方面是内容平台、MCN公司铺天盖地的打造出多种多样、满足于不同口味受众需要的内容。
  而传统的电视媒体还延续着一成不变的单向定时传播形式,而且角度和内容上也透着高高在上的疏离感。因此很容易在这光怪陆离的新媒体时代黯然失色。甚至很多人质疑,传统电视媒体是否还有存在的空间。
  然而强烈的求生欲,让电视人们也在苦苦挣扎、探索。无论是自己设立平台(芒果TV、央视网等),还是在一些热门的平台上设立自己的账号,把原有的电视内容进行拆条分发。但这些转型成功吗?目前看来情况并不乐观。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虽然都叫媒体,但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传统的电视人不能够仔细分析新媒体的样态,研究他们的丛林法则,那转型必然是失败的。
  我觉得传统电视媒体转型新媒体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1. 内容的转变
  很多傳统的电视人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我们在视频制作方面是专业的,生产出来的作品也必是精品。这个想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比如制作一个大手笔的纪录片,那肯定我们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新媒体环境下,比的不仅仅是制作精良,还有速度、抓热点、直击手中的痛点、画面的代入感等等元素。那么电视的优势就不是那么突出了。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原来高高在上的摄影器材、编辑机房被手机、电脑,以及市场上很多物美价廉的辅助工具,比如云台、防抖支架、便携灯光架、蓝牙话筒等代替。可以说,视频制作门槛降低了。那么最后拼的是什么呢?拼的就是你的内容了。
  1.1 选题的角度
  传统电视人的创作思路呈现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高大上。因为在过去几十年里,电视媒体还是稀有资源,那么我们自然就产生了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如果是太下沉的内容,我们是不愿意投入高昂的制作成本去完成的。二是,我们有什么资源,我们就会去传播什么资源。比如,我是个教育记者,那么教委发布了什么信息,我就发布什么。深挖社会热点的意愿不够强烈。这两方面的因素都导致传统媒体在选题角度上的亲民性弱了很多。
  而新媒体却不然,他们不怕选题小,也不担心这个话题没有官方解释。只要觉得是当下受众会关心的热点话题,能够直击观众的痛点,他们就会做。
  还是拿教育节目举例,电视台发布一个教委颁布的升学政策。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基本上是中规中矩的官方解读,不可能说太多。如果你把这样的节目搬到网上,受众往往是觉得不解渴的。而新媒体则不同,他们会请专家针对家长特别关心的问题,来进行解读,有时可能都不是官方专家,哪怕是民间的,那也是满足了家长的需求。
  所以,新媒体制作的角度和传统电视节目制作的角度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在过往的工作中,我们也尝试过用新媒体的角度来制作电视节目。
  我们之前策划过一期节目,邀请了很多知名学者、大学教授,让他们各自选择话题进行一个20分钟左右的脱口秀。我们当时考虑的是,这样既可以在电视上播出,也可以在B站这样的偏知识类型的视频网站上播出。但最后新媒体的反馈一般。
  后来我们仔细分析了一下B站的特点。他们很多流量非常好的UP主其实就是草根,根本不是某些专业领域的大咖,但他们最主要的是话题设定亲民、垂直。比如他们的话题是:“短视频流量如何变现?”、“教你如何制作领导喜欢的PPT”。而我们邀请到的这些学者教授是不会讲这么“低端”内容的。他们的头衔也不足以吸引到不错的流量。
  当然,这一点不是不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尝试着说服他们“亲民”一些。比如我们邀请到清华美院的教授,我们可以把他原先计划的主题“水墨画如何和现代工艺相结合”,改成“进入清华美院门槛到底有多高?”那么家长就关心了,即使是普通人,这么牛的学校,这么好的专业,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也想听一听。
  所以说话题的策划决定了你这条视频成败的70%。但如果兼顾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需求,似乎是一条很难的路,也不是每一期节目都能兼顾到的,毕竟媒体属性是存在差异的。
  2. 对象感的转变
  虽然电视媒体在几十年的过程中也历经无数次的创新变化,但天然“傲娇”的属性依然没有摆脱一对多“报告”似的宣讲。
  而新媒体则不同,他们更加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满足用户随时随地互动表达、娱乐和信息的需要。这种基因就决定了它们在诞生之初,就是亲民的。
  所以对象感的转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显然,简单的把原有的电视节目搬到网络上或者是简单拆条进行分发,都是不可能完成这种转变的。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媒体中心推出的《主播说联播》,就是这种对象感转变的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主播说联播》作为《新闻联播》的衍生短视频产品,由联播主播轮番上阵,采用亲切幽默又不是严谨的语气讲述当下热点,发布在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不仅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也获得了不错的流量数据。这说明传统电视媒体只要是放下身价,平和心态,手中还是买账的。
  3. 语言的转变
  传统的电视节目除了短新闻之外,一般都比较冗长,少则半个小时,多则五十分钟。这么大的体量,让电视人养成了一个长篇大论的叙事习惯。而新媒体则不同,需要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把事情说清楚,还要抓住观众的心理需求。有人甚至精确计算过,一条短视频如果在3秒内没有抓住受众,那就是失败的。   此外新媒体的语言,尤其是短视频的语言都是口语化的,几乎没有废话,直奔主题。这就需要电视从业者在进行新媒体创作的时候,要重新组织语言。既要信息丰富,但又不能罗嗦,最好再用上当下流行的热词。行文思路上也更加网络化,而不是过去的先冠个帽子,再有理有据的慢慢说。
  4. 画面的变化
  随着短视频、UP主、网红的兴起,对传统电视节目的画面也提出了挑战。短视频因为其简洁、明快、现场感的节奏,更容易产生画面感和代入感的信息效果,让用户有一种全新的独特体验,也符合当下人们的体验式、快速浏览式的观看心理。UP主和网红又是带着极具个性化的符号,有的是以夸张的表情、动作,有的是以变了速度的声音,总之,他们竭尽全力的在彰显个性,以便让受众记住他们。
  而传统的电视节目画面四平八稳,缺少的是代入感的体验;主持人也落落大方,甚至声音都是极度相似的。虽然画质不错,但远远满足不了受众越来越挑剔的胃口。那么怎么改变这一现状呢?
  新京报在这方面的转型就是比较成功的,他们的视频号《我们》总突破量达到10亿只用了八个月其实是把电视制作和新媒体制作的不同,以及要注意的问题全部都点了出来。它们虽然是一家纸质媒体,但在视频领域内的经验,是可以供我们电视人参考和反思的。
  5. 管理机制的变化
  分析了如何在内容上实现转变,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电视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就要重新为新媒体制作内容。这需要另外一套人马,另外一套思路。
  而就目前的电视台架构看,虽然设立了新媒体中心,但基本上也就是属于行政管理部门,节目的生产制作还是栏目组在承担。这样也未尝不可,毕竟编辑记者在一线,最了解行业和用户。但如果不给栏目组增设岗位编制的话,实际上是很难完成这么多类型产品的生产制作的。这就需要电视台在组织架构进行改革,为新媒体开设自己的空间。
  6. 运营上的转变
  以前传统的电视媒体的广告营收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以品牌广告为主。而新媒体的广告形式就丰富很多,有品牌广告,也有流量变现广告,还有通过游戏等互动形式产生的多种类型广告。
  如果我们在转型过程中,不把这个商业链条想清楚,其实即使生产出再贴合平台的内容,也很难变现,那转型也是失败的。
  我看到过很多三四线的地方台,因为广告急剧下滑,处于半瘫痪状态。他们就想到了一个方法,利用人们的怀旧心理,把当地多年前的素材拿出来,编辑一些怀旧短视频。放到平台上以后,确实是收到了不错的流量。但很难变现。
  而北京广播电视台的《养生堂》节目,入驻抖音、快手后,却实现了非常好的流量变现。他们的做法是:把人们的健康需要和专家资源进行了有效对接。比如专家讲如何应对失眠,那么必然会提到一些解决方案,比如什么食材能缓解失眠,而在视频下方的小黄车里就出现了由这种食材制作的养生茶。受众就会忍不住买来试一试,这就完美的实现了这个商业闭环。
  7. 总结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虽然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但是机遇也是存在的。毕竟传统媒体长久以来积淀的优势不会消失,那么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针对新媒体的特点,大刀阔斧的从机制上,到内容上做出改变,完全是可以完成这次华丽转身的。
  作者简介:薛瑛(1974.3—)女  北京市人民族  汉职称  編辑 研究方向  电视节目制作   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
其他文献
【摘要】在通信技术、民生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近些年我国涌现出了许多新型传媒形式,促使着新闻媒体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广度上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此,我国已逐步步入全媒体时代,这对于传统新闻记者的工作方式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可能性。本文主要从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媒体发展现状出发,结合实践经验分析了其对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要求,以期能够为我国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
【摘要】纪录片是电视节目的一种形态,它以写实的方式向观众讲述一个故事,展现一个主题,是最能代表电视台综合实力的片种之一。本文主要从最近笔者拍摄编辑制作的一部人物纪录片《心愿》,来思考这部作品中的亮点和不足,以期在拍摄下一部纪录片中得以改进。  【关键词】纪录片;选题;策划;再创作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各经济领域逐步构建多元融合的结构形态。媒体的发展为传播价值资源信息和延伸生态服务链条提供了契机,也推进了各领域完成发展目标的速度。媒体资源的融合,极其重要。本文對此研究和分析,提出当前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新闻编辑激发创新意识和强化融合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根本性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编辑;创新发展;融合;共享  中图分类号:G221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闻艺术编导面临着更高要求,需要加强新闻艺术编导改革与创新,满足群众对新闻艺术作品的需求。目前我国新闻艺术编导改革与创新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充分了解,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促进新闻艺术编导改革与创新。为实现这一目的,本文主要针对新闻艺术编导改革与创新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进一步针对新闻艺术编导改革与创新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期望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有
【摘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推动促进了新旧媒体之间的融合,而媒体融合也是传媒领域的一场革命,深刻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和传播形式,传统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紧跟媒体融合趋势,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当中获得一席之地,否则传统媒体的发展和影响力必然下降。当前,打造融媒体已经成为各级媒体的共识,作为地市级媒体亦是如此。本文根据现有研究资料,结合自身对媒体融合的认识以及对地市级媒体发展的了解,阐述了融媒体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采编工作在基层广播电视台的发展中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们使用各种新型的信息获取渠道了解相关的信息内容,不仅及时而且方便,这就为基层广播电视台采编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为了尽快的进入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基层广播电视台就要对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进行积极的反思与探索。  【关键词】基层;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  中图分类号:TN94
【摘要】近年来,“复兴传统文化”成为全国共识,再加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电视媒体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本文选取了文化类广播电视台-河南卫视,对其在当前的复杂背景下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其未来运营提出了发展建议,包括优化节目策划、强化“融媒体”、开发产业价值链,未来河南卫视要打造高品质文化节目,找准差异化发展方向,更好地传播主流价值观。  【关键字】文化
【摘要】伴随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在互联网时代推动下,新媒体异军突起,为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尤其是对新闻舆论带来了巨大影响。立足媒体融合背景,网络生态也发生一定改变。如何增强网上新闻媒体舆论引导力、传播力、公信力及影响力,俨然已成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焦点课题。鉴于此,本文就立足“四力”背景,进一步探索新媒体时代下增强网上新闻舆论引导能力的方式,希望能为高效引导新闻舆论导向而奉献力量。  【关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的应用对传统媒体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融媒体时代我国传统媒体的收视率逐渐下降,节目思维转变的必要性得以凸显。基于此文章就当下传统媒体节目思维转变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对传统媒体节目思维转变的意义进行阐述,以结合我国实际案例对传统媒体的思维转变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此文章以财经节目为例,对融媒体时代财经节目思维的转变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财经节目;节目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网络直播平台作为信息化时代下所产生的新事物,因其传播各类信息更具有直观性与方便性,受众也愈加广泛,同时也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发展。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近年来随着有关网络直播的违法侵权案例的增多,直播平台中的网络直播违法侵权行为也愈加受到社会关注。直播平台作为网络产品中的一部分,也影响着网络的法治建设,而如今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脱离不了网络,因此也关乎着我们整个社会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