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题被称为“文章的灵魂”,具有高度概括文章主旨大意、标志主体、暗示作者行文思路等作用。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的围绕标题的教学活动,能够使阅读教学更加有效。但是许多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忽略了标题的作用:有些仅在读前提及标题的中文意思,在随后的阅读过程中就再不涉及标题;有的在读前要求学生阅读标题而预测文章大意,之后的阅读环节也与标题无关。而教材围绕标题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针对课文内容的预测活动,所以,教师应该在读前活动、阅读活动以及读后活动中渗透有关标题的教学设计,使标题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得以最充分的发挥,从而使阅读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下面以人教版新课标Module 2 Unit 5 Music的阅读篇章The Band That Wasn’t为例,进行说明。本课设计的理论基础是立足新课标理念,在阅读教学的整个阶段设计紧扣标题的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在读前活动中,教师可利用标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预测文本。在阅读活动中,指导学生解读标题,揭示主旨大意,促进文本理解。在读后活动中,要求学生根据标题巩固拓展所学内容。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渗透关于标题的教学活动,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
一、教学思路
整篇课文是围绕门基乐队(the Monkees)的形成和成长历程展开的。本课是本单元的阅读第一课时。学生对于“乐队”这一话题并不陌生,但对于“门基乐队”却几乎闻所未闻。课文标题 The Band That Wasn’t正是暗示了门基乐队的特殊性。教师以标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活动,让学生先了解他们较熟悉的一般乐队的形成过程,再了解门基乐队特殊的成长历程,最后通过标题对文章进行深层理解。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乐队和门基乐队的相关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1.导入环节
在导入环节,以一段二人假唱组合“后舍男孩”的视频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判断这个组合是不是乐队,帮助学生激活与乐队相关的知识和词汇,为之后的标题解读和阅读做好铺垫。
2.读前活动环节
在读前活动环节,教师就文章标题要求学生预测文章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关注标题本身,带领学生解读标题中的定冠词“the”以及包含的定语从句,强调这支乐队的特殊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动机。
3.阅读活动环节
在阅读活动环节,教师根据文章特点,将阅读活动分为快速阅读与详细阅读两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围绕标题展开。快速阅读阶段,要求学生先扫读,找出标题中的“the band”是哪个乐队,同时找出介绍这个乐队的相关段落,从而为文章分段,再略读匹配每段大意,了解文章是如何根据标题中的“乐队”展开(先一般乐队,再门基乐队)。仔细阅读阶段,先引导学生找出动词或者动词短语完成表格,了解一般乐队的形成过程,再带领学生找出关于标题中的“the band”——门基乐队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转折词“however”之后的重要部分“one band that started in a different way”,围绕“different”一词设置关于早期乐队的选择及改错题,并要求学生根据时间点找出晚期乐队的相关信息。在学生了解门基乐队各个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别提问乐队在早期和晚期是否已经是一个真正的乐队,并找出相应的依据,为读后活动的标题再解读和讨论做好铺垫。
4.读后活动环节
在读后活动环节,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对于课文的理解将看似不完整的标题补充完整。然后根据学生所补充的标题,讨论成为一个真正的乐队的必要条件。最后引申开来,强调依靠自己对于实现梦想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在课堂的最后,再次点明标题在读前、读中和读后环节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重视标题。
5.作业环节
作业部分,要求学生填空补全课本P36的Learning about language的第3题的段落。这是对课文出现的重点单词和短语的回顾。而该段落的内容恰好有关组建乐队和实现音乐梦想,让学生对其进行命题,是课堂标题学习的一个延续和拓展。
二、结论与反思
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在阅读前充满兴趣与期待,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章的主旨及细节,在阅读后进行深层理解和反思,最终达到教学目标,这得益于文章本身有个吸引读者的标题,而整个教学过程围绕这个标题展开。然而,笔者在进行教学实践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和疑惑。
1.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还需融入教师的个人智慧
教师要通过对标题的深层解读,结合对阅读文本的深入挖掘和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读前活动、阅读活动与读后活动中始终感知标题,激发学生兴趣,理解文章主旨,运用掌握语言。
2.学生缺乏对文章标题的敏感性
学生更倾向于阅读文本本身而忽视标题,从而造成对文章的理解浮于表面,无法感知文章的深层含义。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多引导学生根据标题进行读前预测,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标题理解文章主旨,在读后回归重读标题,并根据标题进行深层理解与讨论,从而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3.并非所有阅读文本的标题都尽善尽美
教师在读后活动中应引导学生对标题进行评价,评价标题与主题是否贴切,是否短小凝练,是否吸引眼球,甚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章进行重新命标题,由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下面以人教版新课标Module 2 Unit 5 Music的阅读篇章The Band That Wasn’t为例,进行说明。本课设计的理论基础是立足新课标理念,在阅读教学的整个阶段设计紧扣标题的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在读前活动中,教师可利用标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预测文本。在阅读活动中,指导学生解读标题,揭示主旨大意,促进文本理解。在读后活动中,要求学生根据标题巩固拓展所学内容。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渗透关于标题的教学活动,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
一、教学思路
整篇课文是围绕门基乐队(the Monkees)的形成和成长历程展开的。本课是本单元的阅读第一课时。学生对于“乐队”这一话题并不陌生,但对于“门基乐队”却几乎闻所未闻。课文标题 The Band That Wasn’t正是暗示了门基乐队的特殊性。教师以标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活动,让学生先了解他们较熟悉的一般乐队的形成过程,再了解门基乐队特殊的成长历程,最后通过标题对文章进行深层理解。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乐队和门基乐队的相关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1.导入环节
在导入环节,以一段二人假唱组合“后舍男孩”的视频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判断这个组合是不是乐队,帮助学生激活与乐队相关的知识和词汇,为之后的标题解读和阅读做好铺垫。
2.读前活动环节
在读前活动环节,教师就文章标题要求学生预测文章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关注标题本身,带领学生解读标题中的定冠词“the”以及包含的定语从句,强调这支乐队的特殊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动机。
3.阅读活动环节
在阅读活动环节,教师根据文章特点,将阅读活动分为快速阅读与详细阅读两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围绕标题展开。快速阅读阶段,要求学生先扫读,找出标题中的“the band”是哪个乐队,同时找出介绍这个乐队的相关段落,从而为文章分段,再略读匹配每段大意,了解文章是如何根据标题中的“乐队”展开(先一般乐队,再门基乐队)。仔细阅读阶段,先引导学生找出动词或者动词短语完成表格,了解一般乐队的形成过程,再带领学生找出关于标题中的“the band”——门基乐队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转折词“however”之后的重要部分“one band that started in a different way”,围绕“different”一词设置关于早期乐队的选择及改错题,并要求学生根据时间点找出晚期乐队的相关信息。在学生了解门基乐队各个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别提问乐队在早期和晚期是否已经是一个真正的乐队,并找出相应的依据,为读后活动的标题再解读和讨论做好铺垫。
4.读后活动环节
在读后活动环节,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对于课文的理解将看似不完整的标题补充完整。然后根据学生所补充的标题,讨论成为一个真正的乐队的必要条件。最后引申开来,强调依靠自己对于实现梦想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在课堂的最后,再次点明标题在读前、读中和读后环节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重视标题。
5.作业环节
作业部分,要求学生填空补全课本P36的Learning about language的第3题的段落。这是对课文出现的重点单词和短语的回顾。而该段落的内容恰好有关组建乐队和实现音乐梦想,让学生对其进行命题,是课堂标题学习的一个延续和拓展。
二、结论与反思
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在阅读前充满兴趣与期待,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章的主旨及细节,在阅读后进行深层理解和反思,最终达到教学目标,这得益于文章本身有个吸引读者的标题,而整个教学过程围绕这个标题展开。然而,笔者在进行教学实践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和疑惑。
1.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还需融入教师的个人智慧
教师要通过对标题的深层解读,结合对阅读文本的深入挖掘和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读前活动、阅读活动与读后活动中始终感知标题,激发学生兴趣,理解文章主旨,运用掌握语言。
2.学生缺乏对文章标题的敏感性
学生更倾向于阅读文本本身而忽视标题,从而造成对文章的理解浮于表面,无法感知文章的深层含义。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多引导学生根据标题进行读前预测,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标题理解文章主旨,在读后回归重读标题,并根据标题进行深层理解与讨论,从而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3.并非所有阅读文本的标题都尽善尽美
教师在读后活动中应引导学生对标题进行评价,评价标题与主题是否贴切,是否短小凝练,是否吸引眼球,甚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章进行重新命标题,由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