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为何敢对意大利说不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ykxc1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落后挨打的晚清简直被人花样欺负。除了疯抢殖民地的列强外,一些不怎么强的“侵略者”也找机会耍个威风。比如欧洲弱国葡萄牙,这个从明朝起就租了澳门、一直作乖乖状的“老租客”,在鸦片战争后彻底撕破脸,不但各种耍赖,还赤裸裸地威胁,气得大清咬牙吐血,一笔丧权辱国协议就把澳门“过户”出去。不过软弱的晚清也曾怒怼“强敌”,甚至有大扬国威的时候。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二月,意大利驻华公使马迪纳率全副武装的巡洋舰得意扬扬地杀来,向大清提交照会,要求“租借”浙江三门湾。先炫耀武力,再狮子大开口,整个流程是当时列强宰割大清的常见套路。但接下来,“坐等收钱”的意大利人却结结实实地吃瘪了。
  先是负责外交的总理衙门一改点头哈腰的丑态,意大利人的这封照会连拆都没拆就被扔了回去。恼羞成怒的意大利人开始挑衅,到这年四月,六艘意大利战舰牛气哄哄地杀到上海,摆出开打的架势,满以为能把大清吓哭,不料大清这次情绪稳定,一派“要打奉陪”的架势。招呼了没几个回合,意大利舰队灰溜溜地撤走,“租三门湾”也不敢提,丢尽脸面的意大利内阁跟着垮台。
  这场意大利侵略者输得体无完肤的闹剧,正是晚清史上难得的反侵略胜利:三门湾事件。
  那么问题来了,虽说意大利国力有限,可至少比葡萄牙腰杆粗,内忧外患的大清为何一反常态,难得硬气了一把呢?
  从自身角度说,还要归功于大清有点实力。
  虽说距甲午惨败没几年,晚清海、陆军的元气还没恢复,但已开始紧锣密鼓地重建,小站的北洋新军已经成型,各支采用新式装备的晚清陆军也都有模有样。甲午战争里遭受重创的北洋水师,此时重新拥有五艘大型巡洋舰,主力舰“海天号”和“海圻号”都是排水量达4300吨以上的巨舰。虽说和英、日等列强没法比,但跟意大利的“远征舰队”打还是有戏的。
  而此时的意大利却是外强中干。虽然这次意大利有老牌强国英国撑腰,意大利还被戏称为英国的“猫爪”,可叫板大清时,这只“猫爪”几乎被打瘸了:1895年的埃塞俄比亚战争,自诩“欧洲强国”的意大利被武器落后的埃塞俄比亚打得稀里哗啦,最后竟赔款了事。1898年,意大利国内又爆发革命,正是内忧外患的时候,恐吓大清就是想从“弱者”身上找补回来。
  以综合实力对比,双方一旦开战,“主场”作战的清军完全有能力让意大利付出比侵略埃塞俄比亚时更惨痛的代价。
  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清妥协退让惯了,但意大利这次闹事正赶上大清“退无可退”。甲午惨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短短几年间,英、法、德纷纷来“划租界”,几乎是东宰一刀、西割一下,好多欧美弱国也跟着流口水。当时何止意大利打鬼主意,“过户”澳门才十来年的葡萄牙也磨刀霍霍地要扩充澳门地界,连丹麦等小国也卷起袖子要派军舰,盘算着在中国抢地。这次若对意大利认栽,那后面“列弱”纷至沓来,将无法收场。
  所以,大清必须挺起腰杆面对意大利——大清虽弱,却不是谁都能欺负的。而硬气的大清这次尤其值得点赞的一条,就是有礼有节的外交表现。
  首先一大进步就是畅通的外交信息。要知道,晚清外交的一大败笔就是信息不畅,要么像甲午战争那样盲目低估日本的实力,结果被揍得灰头土脸;要么像跟葡萄牙谈判那样,盲目高估葡萄牙的实力,被人连诈带吓地夺了澳门。但这次不同,意大利炸毛前,大清就通过法国政府(法国人巴不得意大利从亚洲滚蛋),把意大利的老底摸得一清二楚,这才挺直腰板把意大利的照会扔出去,直接来个啪啪打脸。
  待意大利派兵舰过来咋呼时,向来被列强联手宰的大清也充分利用了列强之间的矛盾。法、俄、日各国为了自家利益,明里暗里都“站”大清。英国虽说是意大利的后台,英国驻华公使窦讷还主动帮意大利站台,不停给大清施压,但在清政府的交涉下,英国又申明“对意大利只限于外交支持”——想抢“三门湾”?你跟大清“单挑”吧。
  对于“单挑”,大清也是精神抖擞,特别是作为“前线”的浙江省。浙江巡抚刘树堂早就做足准备,还犀利地分析出意大利的“五弊”:一是意大利国家小,不用怕;二是意大利离得远,战线长;三是打仗花钱多,意大利出不起;四是意大利没殖民地,打仗只能用意大利兵,死不起;五是就算意大利拿到三门湾,国力太弱,根本守不住。“单挑”?别说打退,全殲都能做到。
  如此一来,大清真是来了胆气。“三门湾事件”发生后,清朝海、陆军就紧锣密鼓地向沿海集结,随时准备痛击登陆的意大利人;沿海山东等省也跟着下令,严禁意大利人入境;重建的北洋水师还举行了实弹打靶演习;清政府更是严令,必须“同心协力,不分畛域,督饬将士,杀敌致果。”
  如此铿锵有力的外交行动终于让意大利服软了——先是主动表示不要三门湾了,在中国租个煤站也行;一看大清还不答应,只能灰溜溜地撤走。“三门湾事件”也就成了晚清最后20年里一桩大扬国威的漂亮外交。
  当然,参考接下来席卷京畿的庚子国难及国难前后清政府上下昏聩的表现,只能叹息:“三门湾事件”固然给大清打了强心针,但其中的成功经验,晚清统治者们显然没懂。
其他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有这样一位智者,他虽然出身贫寒,但志存高远。他辅佐越王勾践,成功打败吴王夫差,在功成名就之时,又急流勇退。在他从商的19年中,他曾经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成为一代商祖。  回顾他这一生,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平民,到上将军、宰相、亿万富翁,每次都是白手起家,但都收获了巨大的成就。他就是千秋商祖范蠡。而他的成功离不开三点。  年轻时看远  公元前526年,在春秋战国的楚国宛地,一个男婴
一  在一场全球瞩目的时装秀上,某女模踩到脚下的纱裙,摔倒在舞台上,成为该秀多年来第一个摔倒的模特,一时间舆论大哗。如果是《红楼梦》里的凤姐来走秀,她可能会说:给我一个舞台,我才不会随便跌倒。  凤姐第一次在大舞台上当主角,是在秦可卿的丧事上。  秦可卿到底是怎么死的,书里书外大家都心照不宣。做婆婆的尤氏称病不出,把烂摊子丢给了公公贾珍。万般无奈之下,贾珍只好来荣国府请求支援,他求的是王夫人:能不
1254年,忽必烈远征大理、近平漠南,政绩令朝野侧目的同时,也招致一片怨怒之声,特别是一些黄金家族成员,将他重用汉人视作数典忘祖、离经叛道。不过因为忽必烈平日谨小慎微,没让他们抓住把柄。  但这些黄金家族成员并未就此罢手,因为他们太熟悉最高领导—蒙哥大汗的心思了:忌惮忽必烈的精明和远见,时时担心被他抢了风头。故此他们屡屡上奏,说:“忽必烈功高爵显,在他管理的地盘上,人们只知有王爷、不知有大汗,而且
20世纪60年代,苏联的一本连环画中尽情展现了2017年的世界,可谓脑洞大开。  智能厨房,今天已经基本实现,并不是奢望了。  核动力列车飞驰在白令海峡的大坝上。如果真的能连接白令海峡,从亚洲到北美洲就方便多了,只是这个方案太难实现了。  可视通话,在今天一个手机就可以实现了。  智能塑料手叫醒主人公,其实这个也不难,连智能机器人都有了,按时叫醒起床根本就不是难事。  超級钻机这个东西早就有了,只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石曼卿一生参加了三次科举,最后一次好不容易考中,却因旁人作弊而被牵扯,惨遭除名。结果第二天真宗发了善心,特授几名落选的士子“三班借职”,属于末等武官。石曼卿很不甘心,失望之余赋诗一首,“无才且作三班借(职),请俸争如录事参(军)。从此罢称乡贡进(士),且须走马东西南(北)。”这是一首藏尾诗,意思就是:你们把我打发到北方军中效力,不觉得草率吗?石曼卿深以为耻,坚决不肯就职。这时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亲征辽国失败,撤退时被追击的辽军射伤腿部,回国后虽经多方医治,但因失去最佳治疗时间落下了病根,每逢阴雨连绵天气,箭伤就会隐隐作痛,发作起来,寝食难安。虽经宫中御医、民间“神医”多方会诊,依然毫无起色。  有一天,枢密承旨(掌管枢密院内部事务的官员)陈从信外出执行任务归来,发现街上有个叫侯莫陈利用的江湖郎中,标榜自己医术如何神奇、高超,特别善治刀枪剑伤。陈从信知道这些江湖
清朝史上一桩提气大事,正是1839年的虎门销烟,但林则徐为何选择虎门太平镇作为销烟场所?  首先是技术问题。作为中国史上的“新型”毒品,鸦片的顽固之处就是极难销毁。火烧?这本身就是靠点燃吸食的毒品,点着岂不害了一片?虎门销烟以前,清朝销毁鸦片的办法是“烟土拌桐油焚毁法”,就是把鸦片浇上桐油再烧,看上去烧得彻底,剩下的渣滓照样能“服务”瘾君子。  林则徐就被坑过,他做湖广总督时曾收缴大批鸦片,然后用
二战中,德国空军对同盟国开始轰炸,盟国空军全力反击,双方均损失惨重。  在德国空军指挥部,首席指挥罗伯特说道:“空军是德军最强悍的主力,我们必须想办法改变。”一位副将戴维斯沉思良久,说道:“我觉得可以采取低空俯冲投掷炸药的方式攻击。”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在座几位军事专家的一致反对:“不行,那样做无异于自取灭亡,仅地面射击就会摧毁整架飞机。”戴维斯说:“低空俯冲确实有危险,但真正的危险不是来自对方的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节选)  英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编总结:人生琐事多,看开了,什么都不算事儿。  《蝾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宋]柳永(节选)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小编总结:谁都有做痴人的时候。那种忘却一切、只为一人一事的
1846年,林则徐任陕西巡抚时遇到了一桩刑事案件。  陕西泾阳有个叫马书新的人,游手好闲却嗜赌如命,把家当输得一干二净,以致妻子李氏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寒冬时只能睡在草垫上。李氏的哥哥见到这种情况很心酸,送给她一床棉被。马书新发现了棉被,又要拿它卖钱去赌。李氏当然不肯答应,拉住棉被死活不放,结果被马书新一顿拳打脚踢。李氏哭着叫骂起来,马书新一时恼火,竟用切草的铡刀将李氏的头砍了下来。  案情并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