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的背后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史上一桩提气大事,正是1839年的虎门销烟,但林则徐为何选择虎门太平镇作为销烟场所?
  首先是技术问题。作为中国史上的“新型”毒品,鸦片的顽固之处就是极难销毁。火烧?这本身就是靠点燃吸食的毒品,点着岂不害了一片?虎门销烟以前,清朝销毁鸦片的办法是“烟土拌桐油焚毁法”,就是把鸦片浇上桐油再烧,看上去烧得彻底,剩下的渣滓照样能“服务”瘾君子。
  林则徐就被坑过,他做湖广总督时曾收缴大批鸦片,然后用桐油点燃,烈火熊熊的场面蔚为壮观。结果周边的土地被烧成了“毒地”,庄稼都没法种了。更气人的是,前脚刚烧完,后脚一大群烟鬼闻味而来,把烧过的渣滓刨出来带回家抽——销烟等于给他们“免费服务”了。
  所以,在受命钦差大臣后,林则徐一边整治烟贩烟民,一边痛定思痛,也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销毁操作——“鸦片最忌二物,一日盐卤,一日石灰。”既然鸦片的“克星”是盐卤和石灰,那最佳的场所当然就是海边。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林则徐起初没想在虎门销烟。
  林则徐收缴的鸦片总数237万多斤,总价值放在英美商人眼里,绝对是一笔巨款。怎么对待这笔巨款?林则徐原本也计划来个更震撼的场面——把这些鸦片全数运到京城,由国家转派的大臣们验明正身,然后在天子脚下销毁。
  这个打算,也能大出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禁烟派”憋了许久的气。从康乾盛世开始,清朝就厉行查禁鸦片,没想到越查越多,每次禁烟风潮后,鸦片输入量都以几何级数疯涨。以至于道光年间,从文武百官到宫廷太监甚至和尚、尼姑,几乎各阶层都有大量烟民。这次禁烟取得空前收获,若在京城大张旗鼓地来场销烟,教育意义必然重大。
  可道光不同意,命令林则徐就地解决。为什么呢?没钱!把这么一堆鸦片运到京城,需要动用四万多人外加五千多匹骡马,花费简直是天文数字。对于一辈子“勤俭”的道光来说,还是太折腾了。
  而背后反映的问题却是清朝窘迫的财政,拜闭关锁国政策所赐,清朝中期以来财政收入捉襟见肘;外加数十年鸦片泛滥,清朝的白银大量外流,仅1821年至1839年就外流白银近亿元, “银贵钱贱”的困境持续多年,国库自然一穷二白。而且鸦片战争前,大江南北水旱灾害不断,到处都急用钱。差钱,是鸦片战争前后越来越严重的病。
  接下来的鸦片战争中,道光一而再再而三地昏聩判断,在“战”与“和”间摇摆不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缺钱。闭关锁国的清朝,已承受不起战争的风险。
  既然缺钱,鸦片自然要在广东销毁,但选在虎门,更重要的一条原因是官场腐败。鸦片战争前的一百多年里,为什么每次查禁鸦片的结果都是越查越多?“买卖双方”心知肚明,就是腐败之风在作祟。
  以当时担负此任的广东水师来说,查禁鸦片就是他们轻车熟路的生意。在林则徐到来前,这些水师每月都会到鸦片船上“巡查”,按照鸦片箱数来收取提成,然后大手一挥就放行。甚至许多水师巡逻船干脆变成鴉片贩子的“运输船”,帮着一起倒腾鸦片,很多水师军官90%以上的收入都靠鸦片生意。
  水师尚且如此,各级官员中又有多少人借此分肥?放在当时的清朝,这是个细思极恐的天文数字。身为钦差的林则徐能在这样的环境下成功收缴鸦片,足见其强大能力。
  但林则徐收缴鸦片后,谣言四起,特别是在外国商人聚居的澳门,最著名的一个流言是:林则徐哪里是为了查禁鸦片?他不过是做做样子,掉头就把这些鸦片高价卖掉!
  甚至清朝内部也有人勾搭连环,打算监守自盗,偷运鸦片。被林则徐强行缴鸦片的英国领事义律更疯狂散布谣言,惹得很多澳门商人“慕名而来”,强烈要求参观禁烟现场。
  所以说,这场看似简单的销烟,一不留神就会变成笑话,要想把事情办好,绝佳的销烟地点就是虎门。
  因为虎门地理位置极好,可以采取“石灰加盐卤”的销毁方法,确保销毁干净;更重要的是,虎门是清朝的海防重地,驻守着强大的炮台与军队,防守非常严密,尽可能杜绝一切监守自盗,方便林则徐施展整个计划。
  于是,在林则徐的操作下,1839年6月3日起,这个震撼的大场面上演了。林则徐现场管理的手腕也很强硬:每个池子派500名士兵驻守,每个士兵都只穿短裤,杜绝一切夹带;各级官员轮流上阵严查,储存鸦片的仓库也由重兵把守。整个虎门销烟前后,抓获的监守自盗的贼人有十多名,不过一箱鸦片都没带走,全被扔进池子里销毁了。
  参考当时清朝的腐败状况,就知道林则徐做到这一步是多么不易,就连现场参观的外国商人乃至官员们都不禁连连叹服。 《澳门月报》更是发出一声惊叹: (虎门销烟)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史上也必将是最为卓越的事件。
其他文献
唐太宗晚年趋向昏庸,这几乎是网络上的“盖棺论定”,还有更博人眼球的说法,“幸亏唐太宗死得早,否则肯定晚节不保,甚至不如隋炀帝、唐玄宗。”那么,唐太宗晚年的黑点有哪些?一是吃丹药,二是乱杀人。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吃丹药而发疯,动辄打、骂、杀人的皇帝与贵族不在少数,既吃丹药又乱杀人,唐太宗“昏庸”的名号是板上钉钉了。  吃丹药  在《唐宪宗本纪》中,唐宪宗问臣子,神仙的事真的可靠吗?有个叫李藩的臣子表示
咸丰帝奕詝和恭亲王奕诉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在道光的儿子中,奕詝排行老四,奕排行老六。二人虽不是亲兄弟,关系却很好。  奕詝的妈妈死得早,道光便把10岁的奕詝托付给了奕诉的妈妈静贵妃,请求她代為照顾。静贵妃收留了这个孩子,视为己出,悉心照料,关怀备至。  正是因为这层原因,奕詝和奕从小就有亲兄弟般的感情。直到有一天,老爹道光要立储了,这对亲兄弟开始有了竞争。  道光晚年,对立储这件事非常慎重,他对所有
临终前,萧红对守护在身边的洛宾基说:“将来我的文章不一定有人会读,但我的’绯闻一定会被人翻出来说。”  萧红一生任性不羁爱自由,却一不小心活成了渣男收割机本机。她期待能为自己遮风挡雨的四个男人,最后不仅不约而同地变成了她的暴风雨,而且都毫无负担地嫌弃并抛弃了她。  19岁,为了逃婚,也为了去北京上学,萧红和已有家室的表哥私奔。家族视她为奇耻大辱,直接将她开除族谱,对外公开表示再无这个女儿。她可以不
1837年,英国国王威廉四世去世,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即位。身为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每天总有看不完的文件,出席不完的活动。于是,她不得不收敛起少女的天真烂漫,扮出一副女王的刻板形象,并对此感到身心俱疲。当时的首相、辉格党领袖墨尔本老于世故,他深知女王的心思,于是只要能抽得出身,他就去陪维多利亚解闷。  两人无话不谈,墨尔本把英国政治发展的脉络、宪政特点等都讲给年轻的维多利亚,使她慢慢进入了女王的角色
春秋战国时期有这样一位智者,他虽然出身贫寒,但志存高远。他辅佐越王勾践,成功打败吴王夫差,在功成名就之时,又急流勇退。在他从商的19年中,他曾经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成为一代商祖。  回顾他这一生,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平民,到上将军、宰相、亿万富翁,每次都是白手起家,但都收获了巨大的成就。他就是千秋商祖范蠡。而他的成功离不开三点。  年轻时看远  公元前526年,在春秋战国的楚国宛地,一个男婴
一  在一场全球瞩目的时装秀上,某女模踩到脚下的纱裙,摔倒在舞台上,成为该秀多年来第一个摔倒的模特,一时间舆论大哗。如果是《红楼梦》里的凤姐来走秀,她可能会说:给我一个舞台,我才不会随便跌倒。  凤姐第一次在大舞台上当主角,是在秦可卿的丧事上。  秦可卿到底是怎么死的,书里书外大家都心照不宣。做婆婆的尤氏称病不出,把烂摊子丢给了公公贾珍。万般无奈之下,贾珍只好来荣国府请求支援,他求的是王夫人:能不
1254年,忽必烈远征大理、近平漠南,政绩令朝野侧目的同时,也招致一片怨怒之声,特别是一些黄金家族成员,将他重用汉人视作数典忘祖、离经叛道。不过因为忽必烈平日谨小慎微,没让他们抓住把柄。  但这些黄金家族成员并未就此罢手,因为他们太熟悉最高领导—蒙哥大汗的心思了:忌惮忽必烈的精明和远见,时时担心被他抢了风头。故此他们屡屡上奏,说:“忽必烈功高爵显,在他管理的地盘上,人们只知有王爷、不知有大汗,而且
20世纪60年代,苏联的一本连环画中尽情展现了2017年的世界,可谓脑洞大开。  智能厨房,今天已经基本实现,并不是奢望了。  核动力列车飞驰在白令海峡的大坝上。如果真的能连接白令海峡,从亚洲到北美洲就方便多了,只是这个方案太难实现了。  可视通话,在今天一个手机就可以实现了。  智能塑料手叫醒主人公,其实这个也不难,连智能机器人都有了,按时叫醒起床根本就不是难事。  超級钻机这个东西早就有了,只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石曼卿一生参加了三次科举,最后一次好不容易考中,却因旁人作弊而被牵扯,惨遭除名。结果第二天真宗发了善心,特授几名落选的士子“三班借职”,属于末等武官。石曼卿很不甘心,失望之余赋诗一首,“无才且作三班借(职),请俸争如录事参(军)。从此罢称乡贡进(士),且须走马东西南(北)。”这是一首藏尾诗,意思就是:你们把我打发到北方军中效力,不觉得草率吗?石曼卿深以为耻,坚决不肯就职。这时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亲征辽国失败,撤退时被追击的辽军射伤腿部,回国后虽经多方医治,但因失去最佳治疗时间落下了病根,每逢阴雨连绵天气,箭伤就会隐隐作痛,发作起来,寝食难安。虽经宫中御医、民间“神医”多方会诊,依然毫无起色。  有一天,枢密承旨(掌管枢密院内部事务的官员)陈从信外出执行任务归来,发现街上有个叫侯莫陈利用的江湖郎中,标榜自己医术如何神奇、高超,特别善治刀枪剑伤。陈从信知道这些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