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湘玉的诗(1首)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attrj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傍晚
  五彩街灯次第亮起,
  映着舒缓下来的步伐。
  街市洗去躁闹的外衣,
  把温馨装进怀中。
  一个戴花帽的姑娘送出第一个吻后,
  一路跑着羞涩和心跳;
  紫袍女人优雅挽着丈夫消失在拐角;
  熏醉了漫天红霞。
  各色餐饮店前,
  挤满了千万张嘴巴,
  好像嗷嗷待哺的雏鸦等待母亲的抚慰。
  沾着口水数钱的扎围裙的老板娘,
  把牙齿笑成颗颗晶莹饱满的石榴。
  于是吞咽声、交谈声、弹唱声,
  混合着周围四起的响亮的大众音乐,
  为一群人,
  呈现着家的温暖。
  狭窄公路上,
  推着三轮车的收摊的小商贩,
  在岁月刀霜下把背弯成弓的小商贩,
  在晚风中依然载着收获和喜悦。
其他文献
尽管很早就读过李发模的诗,而且也非常喜欢他的诗,但是现在读到他的近作《安静的俯身》,我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  李发模是1979年以长诗《呼声》而崛起中国诗坛的老诗人。从这些年他不断有大量作品中感知,他仍然诗思涌沸,诗情不了,不是“一个退了休的老汉”(李发模自诩)。众所周知,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周围的一切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也包括我们自身的诗歌。缘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诗歌有
看剧  感觉总是步步晚  我们的后见之明来自  被抽空大气层的星星  当我们拉开帷幕  上一个世纪那些小面积对峙  怀疑者们的河山  都草草了事  有一種鸟会应答多种噪音  和自己对话  不死,是极度庸俗的  墓地汹涌的人海  空缺成为一个新的地标  然而我们最多也  只能睁大眼睛,凝视  瘴气漫过舞台,灯光敲打灌木  鸟儿继续模仿人的语病  和防盗警笛  小小剧场居然有宇宙气象  看剧的人不知道
2019年在未来城校区树立的地质工作者雕像1987年在南望山校区修建的地质工作者雕像1956年,毕业生在北京树立的地质工作者雕像(地大校史馆提供)  走进地大南望山校区的主校门,一眼看到矗立在图书馆门前的一尊地质工作者雕像,他身穿工作服,肩背地质包,腰挎罗盘,手拿铁锤,头顶蓝天,足登?岩,眼光深邃。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从他面前出发走向祖国各地,他是学校最具标志性的风景。他是谁?这要从现在已不存在的一
在三峡  在三峡  平的湖,激不起新的句子  太陈旧,跟不上持续更新的日子  峡谷,怀抱着江的身体  起伏的山峦,站立的塔柏  无边无际的  只有清風和黑夜  但是乡愁被拦腰截断  从痛苦的闸门中  流放、倾泻  在我经过的时候  峡谷会在乎我的什么呢  我又会给峡谷带来什么呢  难道不该省视我的渺小吗  忏悔的,原罪的  这片土地上的深重苦难  我无法代替赎罪  我的上帝  被强暴后的世界  被
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但我对他感觉很亲切很熟悉,因为奶奶经常给我讲爷爷的故事,他是我们家的榜样。爷爷(前排右一)参加延吉市劳模大会1961年,部队对爷爷获得的优秀成绩进行表彰  爷爷在共和国成立前出生于一个贫困的东北小乡村(现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作为朝鲜流民的遗孤与哥哥一同生活。1960年,初中毕业的爷爷应征入伍,他在新兵连里拿了新训团军事科目全科第一,很快被选调到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部队
鸟记  是麻雀还是灰颈斑鸠  往傍晚的空气塞送银器  作为孤独学博士  它们的嗓音里还有烟叶、地图  柠檬水。再加上虚拟的青峰  我和一群鸟暗中对峙  以暮光和趣味追踪它们  有时笔直 有时弯曲  我探究作为飞行者的黑夜  如何在白昼消失前完成应有的浇筑  我幻想自己如鸟铺满地面  甚至,降落优美于起飞  我亦有过这样的前传:  飞行之伟大媲美死亡  的确,在活着的暗淡之中  我曾像一滴鸟鸣那样流
赏雪  五百年前或许下过这样的大雪  可惜我出生太晚,无缘目睹  五百年后大约还会下这样的大雪  那时我已安居在无雪的天堂  开心的是2018伊始  相遇了一场最美的大雪  雪神喝退万物,滤去杂色  只余纯白世界  不,还有汨汩河水亲吻大朵落雪  呼呼北风卷起大片雪花  一只鸟儿和飞雪共舞  更有八九雅人赏雪寻诗  身披雪衣,脚踏万丈深雪  在银河般阔大的沂河淌奔跑跳跃  吟唱白雪一样的诗歌  一
2013年,由于对鲁迅以及北岛等中国当代诗人的出色翻译,顾彬(Wolfgang Kubin)被授予德国最高翻译奖约翰一海因里希一沃斯奖。他在授奖致辞《翻译的幸与不幸》中赞同莫言的英译者葛浩文的一个说法:“翻译,即幸存”(Er ubersetze,umzu uberleben)。对顾彬而言,翻译,既是一种自我的幸存,也是语言的幸存。那么,翻译就是一种生命的发展,是译者生命的发展,也是语言生命的发展,
淮河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一直都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血液里,在我的内心里。淮河是我写作的母题。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写淮河,写淮河的水,写淮河两岸的作物,写淮河上空的气候,写淮河下的煤矿,写淮河流域的风土人情,写淮河滋养草木的独特意味。  诗从来就不是远方,淮河对于我,是与生俱来的,与我的诗、我的所有文字异形同体。我相信一位大师说过的话,要刻画一个艺术形象,必须久久地凝望它。从记事开始,淮河的
腊溪沟河的水位  水位升起来了  河面确实宽了许多像大海深不可测  儿时大群黄牛水牛啃的野草  跟水藻一同沉没在水里  种油菜和麦子的沙土坡  只能跟树林相接  河对岸的旧粮站脱落了白色的皮  载客的乌篷船跟摆渡的老人  也告别了鹅卵石广坝  那些大大小小 形状不一的鹅卵石  静静地躺在水底跟一艘硕大的钢板船  日夜较着劲  我怀念着原本浅浅的小河 鱼 小船  日夜相守孕育了好几代人  两岸的渡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