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通过对比性临床观察,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引导下定位睫状沟,行折叠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手术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0年4月至2012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将34例(37只眼)需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患者按术前应用UBM检查和未用UBM检查分为两组:1组18例19只眼,术前行UBM检查,定位睫状沟在巩膜表面投影位置,依此确定手术
【机 构】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450052河南,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比性临床观察,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引导下定位睫状沟,行折叠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手术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0年4月至2012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将34例(37只眼)需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患者按术前应用UBM检查和未用UBM检查分为两组:1组18例19只眼,术前行UBM检查,定位睫状沟在巩膜表面投影位置,依此确定手术方位.Ⅱ组16例18只眼术前未行UBM检查按传统位置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两组所有患者术后3月行UBM及对比敏感度检查,观察患者手术进针位置、人工晶状体襻的位置、人工晶状体倾斜度、偏心量、视力、对比敏感度,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之间在手术进针位置、术后3月人工晶状体偏心量及倾斜度、人工晶状体襻在睫状沟内的比率、裸眼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最佳矫正视力及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BM引导下行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能够提高人工晶状体襻植入睫状沟的准确度,减少术后人工晶状体偏心量、倾斜度。
其他文献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联合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观察多点扫描矩阵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evere 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severe NPDR)及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近视疗效.方法 观察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且资料完整的患者45例,88只眼.其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9~22岁,平均(14.21±1.19)岁.近视度数:球镜1.00~6.25 D,平均(3.34±1.55)D;柱镜0.25-1.00D,平均(0.57±1.32)D.采用夜间配镜8~10 h.戴镜后1周、1月、3月、6月随访,观察视力、
目的 在白内障手术中因球后或球周麻醉时药物可能导致眼外肌毒性而产生术后斜视及治疗.方法 对5例局部麻醉白内障术后患者,均于术后第一天去除眼罩时发现复视.于白内障术后3个月后在全麻下行受累肌肉的后徙及可调节缝线手术.结果 白内障术中局部注射布比卡因导致的眼肌麻痹于术后即发复视并持续存在.在观察病例中2例上直肌受累、3例下直肌受累.4例左眼,1例右眼.在受累肌肉行足量的肌肉后徙并可调节缝线,术后大部分
目的 探讨共同性内斜视术后继发性外斜视与斜肌功能异常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08年至2013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6例共同性内斜视术后继发性外斜视患者纳入研究,分析斜肌功能异常在发病因素中的作用.结果 26例中14例发生了新发的斜肌功能异常,包括上斜肌功能亢进8例次、下斜肌功能不足2例次、下斜肌功能亢进6例次、上斜肌功能不足3例次.继发性外斜合并A-V征的8例,其中合并
目的 采用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乳化硅油滴在活体角膜内皮面的形态,比较并总结其特点.方法 应用自身对照研究.对近年来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20例(20只眼)临床硅油乳化的患者采用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其角膜,分析研究其图像特点,总结乳化硅油滴在活体角膜内皮的共焦显微镜表现.结果 乳化硅油滴在角膜内皮面有着不同的大小和排列方式,镶嵌于角膜内皮面,并伴有角膜内皮细胞的明显水肿增大,内皮细胞的结构不清,
患者男,58岁."左眼视力下降1周"主诉入院.入院查体:Vd 0.15 Vs 0.07右眼压15mmHg左眼压4 mmHg,左眼角膜透明,前房深,Tyn(+),瞳孔区絮状渗出,瞳孔药扩,不圆,鼻侧虹膜点状后粘连,虹膜震颤,瞳孔直径4.5mm×5mm,晶状体轻度混浊,玻璃体混浊,其间可见大量色素颗粒漂浮,眼底除鼻侧外其余象限视网膜青灰色隆起,累及黄斑区,1点赤道部视网膜可见一枚椭圆形视网膜裂孔;右眼
目的 分析1~3岁幼儿斜视矫正手术的斜视类型、手术设计、手术的近期及远期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09例1~3岁幼儿斜视矫正手术.结果 109例中女50例,男59例,其中内斜视40例(36.7%),外斜视29例(26.6%),上斜肌麻痹30例(27.5%),A-V综合症10例(9.1%).发病年龄出生至2岁,术后随访6月至4年,观察术后眼位,术后和远期正位率分别为内斜视90%、82.5%,外斜视86
目的 分析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CT表现,提示该病的特殊CT征,作为诊断依据.方法 复习经手术及病理组织学证实的静脉性血管瘤CT片共100例,分析其所在的位置、范围、形状、边界、密度、CT值及继发性改变,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00例病变均被CT发现.内上象限47例,外上象限11例,内下象限10例,外下象限7例,眶内侧7例,正上方7例,正下方5例,球后2例,占满全眶4例;不规则形90例,分
病人女,68岁.于2009年11月3日以右眼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瘘,化脓性眼内炎、左眼绝对期青光眼收入院(图1).主诉右眼青光眼术后10年,胀痛、视物不见1天.查体:视力右眼光感阳性.右眼混合充血,上方球结膜滤过泡见溃面,荧光素染色见溪流现象,角膜后KP++,房水闪辉+++,前房浅,前房下角见3mm白色积脓,瞳孔区见絮状渗出,晶状体混浊,眼后段窥不清.B超示:玻璃体混浊.于入院当日急诊行右眼羊膜移植术
目的 评价地形图引导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PRK)治疗穿透性角膜移植(PKP)术后高度散光及不规则散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非随机、回顾性研究.收集PKP术后因高度散光或不规则散光而接受地形图引导的T-PRK治疗的患者18例(20眼).记录并分析术前及进行本研究时末次随访的裸眼视力(UDVA)、最佳矫正视力(CDVA)、届光状态、角膜地形图及视觉症状变化等,应用秩和检验对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