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称嬗变中认识古代中国法律的发展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thur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Ⅰ《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第7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讲述了法律对社会治理的影响。教材认为,自夏商至隋唐,古代法律的名称历经了由刑、礼到法、律、令的变化过程。这些名称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变化?对社会治理又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拟做一些探讨,以备广大师生教与学之用。
  古代中国法律名称的变化大致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夏商西周时期——礼刑并用,礼主刑辅
  夏商西周时期,我国奴隶制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为了维护贵族利益,稳定等级秩序,奴隶主阶级采用多种形式,强化社会治理。《左传·昭公六年》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西周時期,为维护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周公旦制定完备的礼乐制度。礼与刑成为早期法律的主要形式,礼刑并用,礼主刑辅。
  最早的法典称之为刑。商代虽有以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记载,但甲骨文中尚未发现刑字。西周金文中,刑字开始出现。刑为会意兼形声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井刂,罚罪也,从刀、井。”刑,源自军事,早期社会中“兵刑不分”,“从刀”本为征战、杀伐之意。在战争中必须有严明的纪律,后引申社会治理中严格的规则,即法律之意,此所谓“兵狱同制”也。“井”本义为制造青铜器的模具、模范,《荀子·强国》曰:“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而莫邪已。”故“从井”说明刑具有匡扶秩序、规范天下之意,体现了早期法典称之为刑的本质含义。
  夏商西周及春秋早期,刑的含义为刑律,即指古代中国的法典。如西周时期,大司寇吕侯受周穆王之命所作的《吕刑》,成为早期社会集大成的法典。而现代意义上“刑罚”的含义,则是在战国时期才出现的。
  礼的产生也较早,有“礼刑同源”说,但成熟的礼制出现于西周。礼的古体字为“禮”,会意兼形声字。《说文解字》载:“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其本义为原始的祭祀神灵仪式,后引申为礼仪、礼制、礼治。周公制礼,在国家制度上,确立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在社会生活上,确立了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各种礼仪。在“尊尊、亲亲”的原则下,作为社会治理的秩序规范,礼的背后是强大的国家机器,具有强制性,成为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认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礼与刑一起有效地维护宗法等级秩序。西周时期,礼乐制度使得早期法律渗透着宗法等级精神。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虽商周“礼刑并用”,但更强调明德慎罚,以德配天;强调乱世用重典,盛世用宽刑,即“礼主刑辅”。礼刑并用,礼主刑辅,强化了法律在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中的权威。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由刑到法,由法到律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分封制、井田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和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新兴地主阶级逐渐掌握政权,社会历经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原有等级秩序礼崩乐坏,以刑、礼为主导的法律架构也在时代的裹挟下悄然变化。
  面对动荡,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家思想充分发展,立法运动不断展开。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最早的成文法出现。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法经》成为第一部系统的封建法典。为适应时代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学家们推出“法”、“律”等新的名称,并赋予特定的时代内涵。
  法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尚未出现,西周金文古体字写为“灋”,战国逐渐简化为“法”。古体字“灋”字包括“氵(水)”、“廌(zhì)”、“去”三部分。许慎《说文解字》认为:“水”表示执法应该如水一般公平。“廌”即獬豸(xiè zhi),是传说中能明辨善恶是非的神兽,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传说皋陶治狱时,其罪有疑者,即由獬豸决断。“去”为去除恶人,惩办罪犯的意思。夏商西周的法典称为刑,不称作法。春秋中期,法逐渐取代刑,成为法律的总称。如春秋时期晋国晋文公的《被庐之法》、赵盾《常法》,楚国楚文王《仆区法》、楚庄王《茆门法》。战国时期齐国的《守法》、《库法》,魏国李悝的《法经》等。以“公平如水”的法取代“有宗法等级差别”的刑,是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制等级秩序,要求分享政权的反映,更是社会阶级结构趋于扁平化的时代要求。从此,法律由不对民众公开,“罪行擅断”,转变为“法布于众”、“一平如水”。
  战国时期,封建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新兴地主阶级日益掌握国家政权,社会发展对法律的要求产生了新变化。在强调法律公平性的基础上,人们又进一步关注法律在更为广阔统治区域中的普遍适用性,关注法律在维护地主阶级统治地位中的强制性。公元前356年秦国变法,商鞅在李悝《法经》基础上,“改法为律”,制定《秦律》,律由此成为法律的名称。《说文解字》曰:“律,均布也”。律原指音乐上用于调整音准的竹笛,后引申为稳定、统一之意。段玉裁认为:“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以律代法,体现了时代需要法律具有长期稳定性、普遍适用性、高度统一性和执行强制性。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法律巩固统治,完成统一的愿望。商鞅“改法为律”后,法的含义多指广义上的国家制度,如商鞅变法,而律则多指具体法律条文。此后,法典多以律命名,如战国时期《秦律》、赵国《国律》,后世的汉《九章律》、《唐律》、《大明律》、《大清律》等。
  第三阶段:秦汉至隋唐时期——令发展为法律的重要形式
  秦汉至隋唐,封建国家不断走向成熟,社会发展需要更为多样的法律形式。在法、律的基础上,令的出现使法律形式更加完备。令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上部是三角形,下部是跪着的人,本义为命令或发布命令。金文与小篆的字形也基本如此。《说文解字》解释为:“令,发号也”。商周时期,商王、周王发布的诏、诰等具有法律效应。秦汉时期,朝廷就某些具体事务所颁布的法律文告称为令,主要用于规范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运行程序和行政制度。“令以设范立制”,在社会治理上具有引导作用,令的法律效应开始显现。魏晋时期,令完成了法典化的过程。《晋令》全面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军事章程等,并实现了律、令界限的基本区分,将令正式纳了入法律体系,在我国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秦汉至唐宋,令与律互为补充,是同等重要的法律形式。令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条文详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贞观令》就多达三十卷,共一千五百九十条。令成为我国古代法律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隋《开皇令》、唐《贞观令》及近年发现的宋《天圣令》都是重要的法典。
  古代中国的法律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除了刑、礼、法、律、令外,还有典、式、格、诏、诰、科、比、例等多种形式或名称。自夏商至隋唐,法律名称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本质上反映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的要求。这种变化推动了古代中国的法律从习惯法走向成文法、从封闭隐秘走向日益公开、从维护宗法等级走向倡导公正公平、从浓郁神权色彩走向更具人伦道德精神、从德治与法治争鸣走向律令的儒家化,在此基础上,《唐律疏议》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从刑、礼到法、律、令,不仅仅是名称和形式的因时而变,更是所代表的阶级和时代的嬗变。这种变化更为有效地调整阶级关系,强化社会治理,从而保障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其他文献
历史学科的一个关键特点即在于不能局限于纯粹和精确的记述,而必须赋予事件以一种意义,并对事件的前因后果予以解释说明。[1]那么对中学历史教学而言,普通高中历史新课标(2017年版)中有关“历史解释”的规定,即“理性分析”、“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等关键表述也与此恰恰相合。[2]“历史解释”贵于在坚持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有逻辑的阐释。正如聂幼犁教授所指:要
网络语境视阈下,“公民写史”的理念与实践得以发展,并为高中历史教学关注与模仿。“高中生公民写史”是借助“口述史”研究方法,包括:史学家搜集史料的方法以及史学家利用口述史料撰写历史的方法[1],去唤醒学生对“身边历史”的关切、尊重及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教科书中的宏大叙事,打破了“精英写史、为精英写史”的传统史学写作范式,也改变了学生“教科书上的历史才是历史”的历史认识观,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逐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商务部组织召开规范社区团购秩序行政指导会,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美团、拼多多、滴滴等6家互联网平台企业参加。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互联网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依法加强社区团购价格行为和反不正当竞争监管,规范社区团购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确保民生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  大数据,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网约车、网
全国政协委员原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院长 陈本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政协委员、原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院长陈本善一直忙碌在战疫一线。  他亲自配方组药抓药,带领团队熬制大锅药,为各级抗疫部门及群众免费寄出约30万份预防新冠病毒的中药。中医药在抗疫斗争中介入防治全过程,在减轻症状、改善病情、缩短病程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但在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时,暴露出中医药应急反应体系不够完善、法律条文体现不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科书在讲到解放战争时,对有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名称表述不一。先后出现“解放军总部”、“西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1]、“晋冀鲁豫解放军”、“人民解放军”[2]、“东北人民解放军”、“华北人民解放军”[3]。这些表述没有在课文中说明,因此,有教师问: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如何分类的?人民军队为何在同一时间内称谓有所不同?各种称谓有何隶属关系?解
虽说现在的年味儿淡了,那是因为人们有着更多的物质追求、精神追求,而不再仅仅靠过年几天来“弥补”,但过年毕竟是每一位国人一年的期待。又到年关,大街小巷、村村镇镇,处处喜庆。从采购的年货,就能看出中国年喜庆的“進化”。上世纪70年代  关键词:粮票、肉票、布票  在物资还是相对匮乏的年代,过年吃好、穿好是一家大小的共同追求。“一年到头,就指着过年解解馋,置办一身新衣服”,是那个年代几乎所有人的心声。上
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颁布以来,核心素养的落实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的新课题。家国情怀是历史教育的价值导向,提升家国情怀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在家国情怀的提升方面,对话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培养策略。对话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对话教学理论奠基人之一巴西教育家弗莱雷指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1]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教
社区毛巾操队队员们正在练习毛巾操。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医疗卫生为依托,以服务患者为目的,将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与“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相结合,常态化开展健康义诊、健康宣教等活动,帮助群众提高健康素养,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花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在每周开放日邀请居民到中医体验馆感受中医药文化,还走进社区校园传播中医药知识。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大讲堂,围绕居民实际
2018年9月,我校历史教研组选择了高一一个实验班和三个普通班进行了“高一新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基本状况”的问卷调查。下面这道题意在了解高一学生唯物史观的养成状况:  从历史角度看,下面哪句话,你认为最正确?( )  A. 时势造英雄 B. 英雄造时势  C. 一叶能知秋 D.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其中,实验班学生选择正确项A的只占43.90%,普通班更低,仅35.47%。数
近日,河北沙河市教育局查处了4名有偿补课的在职教师,其中一人获得的河北省“特级教师”、邢台市“首届名师”荣誉称号也因此被取消。  4名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受警告处分,其中一人的特级教师等荣誉被取消。看到这样的消息,不免让人非常吃惊。禁止教师有偿补课,按理说,早已不是新闻。且不说更早的文件规定,就是近几年类似规定都可谓是接二连三。然而,在如此高压态势下,一些地方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现象好似“野火烧不尽,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