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l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缘起
  培根曾说过“学史可以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从培根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每门学科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历史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是一门人文学科,博大精深,如中国史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有无数英雄人物,在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学习等生存环境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历史课堂能够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能够让学生和教师体验到一种生命的尊严、生命的欢乐,能够真切感受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涌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仅要承担传授历史知识、培养能力的职责,同样也要承担着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重任”。人格培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提高抗挫能力,本文拟从如何紧密结合学科教学,深入开掘并增添师生的生命能量,提高师生抗挫能力方面进行探讨。
  二、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挫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渗透理想教育,学史以明志,增强面对挫折意识
  一个人的意志品质与其耐挫能力成正比,而意志品质的高低又与是否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奋斗目标(理想教育)密切相关。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理想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理想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标准具体规定:教育者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和生活,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历史教材中,书写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雪民族耻辱、振华夏雄风的英雄事迹,他们为了祖国的统一和富强,为了民族的兴旺与发达,为了人民的安宁和幸福而鞠躬尽瘁或血洒沙场。孙中山、毛泽东等历史人物的故事深深地震憾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正是那些历史伟人、民族英雄、革命先烈们可歌可泣的事迹,促进了学生民族意识的形成,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集体、敢于奋斗、勇于奉献的崇高理想。历史教师要利用本学科这一优势,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素材,落实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理想教育。
  【案例1】:学习选修1的“商鞅变法”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编演短剧,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如秦孝公、商鞅及代表旧贵族势力的大臣等,再现当年商鞅舌战群臣、力主变法的场面,使学生从中体验秦孝公的知人善任、商鞅变法的决心和胆识,感悟改革、变法之路自古以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荆棘与艰难,进而仰慕开拓创新的改革先驱,从而增强对今日改革开放的理解和认识。
  2.加强信念教育,学史以自信,改善承受挫折心理
  挫折教育理论认为要保持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就必须维持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自信心,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是超越挫折的内在动因。《普通高中历史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教学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这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一个有信心的人会在挫折中反省,在挫折中崛起;丧失信心的人在挫折面前自暴自弃、畏缩不前。
  【案例2】:学习必修2专题5讲授《新航路开辟》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比较中国郑和下西洋和欧洲新航路开辟的不同。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发现了两个让他们振奋不已的信息:一是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而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人之间、170多、265人;郑和下西洋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而哥伦布只能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和体积,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航船的大小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二是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不是哥伦布,而是中国人郑和。这个发现使学生更为惊喜,并将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记录下来:“最近长安大学档案室主任赵秉中教授在对大量历史资料的考证中得出震惊世人的结论: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不是哥伦布,而是中国人郑和。无独有偶,英国皇家海军退役指挥官,业余历史学家,云南大学客座教授暨云南省郑和研究会顾问加文孟席斯在《世界航海图与郑和航海图的发现及其记录》的专题学术演讲中,用新的论据再次证明:中国明朝七下西洋的郑和率领的船队,曾经完成了环球航行,并在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之前7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之后,学生用“东方航空母舰与西方小渔船”为题目,完美地完成了研究课题。这种方式对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性和自豪感的作用非常明显。
  3.有效释疑解惑,学史以明智,提高战胜挫折的能力
  在竞争社会,个体对知识的储备,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程度越高,获得成功的概率越高,可能遭受的挫折和烦恼就会越少。历史是一门智慧之学,是对人类活动的总结。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对挫折的认知能力。
  (1)编演课本剧,再现历史情景。
  【案例3】:学习“科举制”前,可以让学生编排文学作品“范进中举”历史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知历史,在对人物角色的发挥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通过精心的准备,学生把人物的性格、动作、造型等表演得惟妙惟肖,有的学生还适度创新,台词、动作都夸大渲染。通过演出,使学生认识到,开始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上有其积极作用,在明朝之前曾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已经走向腐朽,成为一项愚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残害了知识分子。编演历史剧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的表达、文学写作等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多角度思维能力。   (2)加强学科综合,培养多样思维。
  【案例4】:学习必修2专题3“曲折发展的十年”中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教师出示二组材料:
  第一组:党中央对工业化指标的多次修改:画作《林荒鸟无踪》,设置问题:①“左”的错误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讨论后综述:“左”的泛滥导致了农业生产的质量下降,国民经济的结构畸形化,生产与消费的严重失衡,生态严重破坏,资源的极度浪费等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三年经济严重困难的重要原因。②分析错误的深刻原因:讨论归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首先体现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整体由局部组合而成,局部的变化相应会引起整体的变化。就国民经济而言,只有遵循工农业之间、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合理布局,才能保证国民经济良性健康发展。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其他,只能招致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其次直接违背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盲目强调经济的速度和规模,而忽视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大片林木被毁,酿成恶劣的环境灾难。另外,它还违背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认识,实践证明最终只能遭受自然规律的惩罚。
  第二组:彭德怀《故乡行》: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引导讲解:《故乡行》正是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图景。诗歌反映历史,以历史解读诗歌。反映了作者在众口一词中独到的理性思维和饱含的忧国忧民情怀。
  这样通过材料补充和研习以及问题讨论,在跨学科历史综合教学中,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科思维定势,对问题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同时在综合学习中提高了理论思维,增长了智慧。
  4.有效对话交流,学史以自强,提高抵抗挫折的本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个人,要自强必须坚持目标,矢志不移。例如西汉的司马迁笑傲生死,以顽强的意志,获得了生命的升华。我们可以选取历史长河中的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第一种:坚持目标、矢志不移型,即受挫后认为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唐高僧鉴真为东渡日本,不顾怒波恶浪,经历5次东渡失败后已双目失明,但他坚定不移。至65岁高龄是第6次东渡获得成功;第二种:调整目标、继续努力型,即个体受挫后对原来的目标作适当的调整,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如鲁迅在21岁时就表达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要当人民的孺子牛。为实现终极目标——救国救民的理想,鲁迅几次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从入军校、学矿业、攻医学,最后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用战斗的笔来唤醒民众被麻痹了的心灵。
  (1)补充史料,辩证分析
  【案例5】:我们在分析鸦片战争时,如果按常规,只是把课文中介绍的国际、国内背景等分析一下,然后得出结论:中国“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结论。这样学生是不能真正理解这场战争的。如果教师能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马克思在《鸦片贸易》中讲的一段话:“中国皇帝为了制止自己臣民的自杀行为,既禁止外国人输入这种毒品,又禁止中国人吸食这种毒品,而东印度公司却迅速地把在印度种植鸦片以及向中国私卖鸦片变成自己财政系统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半野蛮人维护道德原则,而文明人却以发财的原则来对抗。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依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马克思这段话揭示了鸦片战争怎样的深刻内涵”这个问题进行辩证分析,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就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历史中“文明、非正义”与“落后、正义”这对矛盾之间的交错与统一的道理,加深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增强自信,提高抗挫能力。因此,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史料,在授课中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感受历史事件,让已逝去的历史变得生动、具体、形象化,达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合作状态,进而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为指导,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路线观察和分析历史和社会问题,就能使学生在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变得更加自如,逐步地接近客观实际,逐步地揭示真理。
  (2)有效对话,引导解惑
  弗莱雷认为,对话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要使对话有成效,提问是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都利用相关的文字、表格、图片、录像、地图等资料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扩展性、启发性、对比性、挑战性、预测性、假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思考问题,学生能更容易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案例6】:学习必修2专题8“亚太经合组织”后,教师可以进行对比性设问: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简述19世纪中期的亚洲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历史上的亚洲和今天的亚洲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别?(启发性问题)新加坡创建和谐社会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可借鉴之处? (扩展性问题)美国攻打伊拉克、要求对伊朗进行核查、支持以色列等一系列事件的战略意图是什么?(观测性问题)展望亚洲的经济发展前景?(开放性问题)你认为亚洲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哪些问题,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中国借鉴?(假设性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导游,你如何来介绍中国?通过这样有效的交流与对话,进行知识的建构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增强了学生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提高了抵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挫折教育的注意事项
  1.立足教材,深入挖掘
  历史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又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因此,教师应该始终立足教材,深入挖掘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隐性内容,让学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2.坚持双效,随机渗透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抗挫教育。每次教育要有的放矢,有效渗透,不能牵强附会,切实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不能泛泛而谈,从而达到既完成了历史教学任务,又培养学生抗挫心理的目的。
  3.优化方法,张扬个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并优化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情景表演需要避免哗众取宠,结构失衡,缺乏深意;防止教师大包大揽,学生充当配角。在材料的阅读中教师应注意:材料的选取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难度适中,篇幅适当;材料的出示应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补充的材料应该适时适度;教给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运用材料的方法,以达“自己求知”的目的。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内化历史知识,思考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综合能力,在对话和辩论中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彰显生命的色彩。
  总之,教师应该在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挫折教育,把历史课堂定位为“人”的“发展场”,通过生命教育的挖掘,使学生、教师的生命素质、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得到提升。
其他文献
诗歌意境深远,形象丰富,长于抒情。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这使得古诗词隐晦曲折,也增加了我们理解、鉴赏的难度。近几年的诗歌鉴赏试题的题型由客观选择题过渡到主观表述题,这对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诗人抒情总是要借助一定的形象。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暗含着深刻的哲理,倾注了诗人的审美倾向,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常常是客观之“象
函数思想是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的最常用、最有利的工具。目前,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函数思想进行过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本文精选一些实例,通过对例题的分析、探讨、梳理、归纳出函数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一、函数思想在不等式中的应用  二、函数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在立体几何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转化,进而利用函数思想加以求解,函数思想让立体几何代数化,使求解更加得心应手。  三、函数思想在实际
一堂成功的课,教材的把握与运用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这不仅仅是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教师也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例如教师是否认真研读教材,是否真正理解与把握教材内容。只有透彻理解教材,才能突出重点。其次,教师还需要结合具体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活化教材,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让他们更好地领悟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一、初中英语教材的特点及挑战  在当前的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中
一、学生解答诗歌鉴赏题难以得到高分的原因  中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而诗歌作为四种文学样式之一,学生对之必须能够理解和鉴赏。但是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一直认为诗歌鉴赏是文学作品鉴赏的难点, 很难在考试中得到高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诗歌中蕴含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其素材浩如烟海,很难琢磨清具体的文化背景和诗人当时的心情境遇;其次是诗歌的语言大都简洁而又优美,古今语序的不同和极大的语言跳跃性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化最为深邃的部分,也是最应传承下去的文化。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词都是经久流传的名篇佳作。然而,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语文教师并没有对古诗词的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也不恰当,如:一些学生只是单纯地记忆和默写古诗词,不能理解其意蕴,更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古诗词的教学问题日益突显,特别是古诗词解读方面的问题
初中数学几何教材作为数学形象知识的载体,对于提高初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力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几何思维品质的提高。几何教学作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初次接触和认识逻辑体系结构的学科。几何教学对于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初中几何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  据调查研究统计,几何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图形结构的认识、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新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团结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课改理念在语文课中的体现。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要注意综合应用语文知识,并且要与事件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的重点在于注重课内外的联系,专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综合表达的能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在综合性学习中,要能够突破传统教科书和教学方式的束缚,从生活实践中寻找
在初中数学函数这一章中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变量这一知识内容是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因为函数中的很多概念和方法都是学生初次接触,在学习过程中确立函数观念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倘若学生只是单纯地依靠记忆来学习函数,是很难掌握函数知识的,而且就算掌握了函数知识也很难熟练地对其进行运用,所以,函数的学习是初中生的一大难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函数学习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部分理应受到
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的丰富与提高,更是学习者的心理参与过程,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有利于学生接受更加丰富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索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能力。特别是职业高中数学教学,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基础较为薄弱,接受能力较低,面对抽象深奥的各种数学原理和公理,如果缺乏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渐渐对数学失去兴趣,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和发展。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受到广泛的关注。传统的压迫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针对中下等的学生来说,如何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也就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学和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就高中中等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及综合素养的提高。  高中数学在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面对教学环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