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叩响学生心灵的大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son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内蕴丰富、审美趣味强的学科,她的最突出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情”!语文课能把这个字处理好,课堂一定会生动有趣、魅力无穷。
  我们的传统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智能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所侧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大家经常忽略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富有感情的孩子。于是经常板着脸孔讲概念、讲道理。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偶有涉及,也是几句硬梆梆的诸如“你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教条,忘记了孩子的感受,语文教学变得沉闷、呆板。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认识,以致长大后出现错误或偏激的道德行为。其实语文教学要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所谓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藕合。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初中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一 在美读中唤起情感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促学,以读促教,特别是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诵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可以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作品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家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把自己带进作品的情感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作品的感染熏陶;同时又能把作品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生动地表达作品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使人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达到心灵的共鸣以及美感的熏陶和体验,营造良好的感情氛围和语言环境。
  美读唤情要借助于录音媒体,通过语言、声音、节奏,使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立体化、形象化、情境化。可以侧重于感知的美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以侧重于理解的美读,强化对文章的感悟欣赏,优化欣赏的情感和审美素质,唤起内心视像,产生情感涌动;也可以侧重于朗读技巧的美读,以感受蕴情。如美读七年级语文《社戏》一文中“一出门,……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这一段,学生仿佛身临夏夜的水乡,那里小河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怎不招引着孩子们也要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这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再加上那夜气里的清香、豆熟了的醇香浓香,水乡孩子的热情大方好客等等,处处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
  美读,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把作家的感情思想表现出来。声情并茂的美读,甚至可以带动学生进入摄人心魄、回味无穷的境界。总之,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美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唤起情感。只有情动于中,才能发之于外。当然,教师美读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美读,给予学生诵读、品味和感悟的时间。让美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手段,成为一种享受。
  
  二 在想象中激发情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种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来实现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从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更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
  如教学七年级语文《斑羚飞渡》一文,我讲述老斑羚和半大斑羚试跳成功后,请学生品读、想象课文第十、十一小节:“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起来的桥……”读到这儿,该学生竟读不下去。我连忙问她原因,她哽咽地说:“老斑羚捧死了,真可怜。”“老斑羚为了小斑羚,牺牲了自己,我很感动。”“老师,老斑羚真伟大呀!”一张张七嘴八舌的小嘴天真极了,无不倾注了对老斑羚的喜爱、敬佩之情,在想象中无不激发起学生一个个感情的涟漪。
  学生在朗读中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罗曼·罗兰说:“我创造,所以我生存”。在挑战面前,我们更应该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在创造中求生存,求发展,以学生为本,构建鲜活创新的语文教学情景。用知识指引学生,用精神塑造学生,用创造发展学生。
  
  三 在评读中促进情感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如八年级语文《春酒》一课,有学生读出了“我”对春酒的喜欢;有学生读出了“我”盼望喝“春酒”的迫切心情;有学生读出了“我”喝“春酒”时的欢乐;有学生读出了“我”对“春酒”的怀念。课堂上,我则情思飞扬,言语鲜活。善于运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充满激情的语言,评价学生,激活学生思维,用富有动感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将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倾注其中。收放自如、动静有致,使学生深受感染,思维活跃,情绪高涨,使整个课堂氛围融洽,充满活力,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能促进学生情感的,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 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四 在演读中感悟情感
  
  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感悟情感,还必须在扩大、加深和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唱主角,积极参与,让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禀赋,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自编课文剧、自做道具,在课内让学生亲自演一演剧中内容,使学生进人情景,在演戏和看戏的活动中理解课文、感悟情感、落实知识的教学。自编自演内容形式不拘一格,可全文表演、片段表演、化妆表演、即兴表演等。这样用课文内容开展一种表演式的智力活动,一种创造活动,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将感到轻松、自如。教师要使学生在牢牢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初中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八年级语文《喂——出来》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课前,我要求学生们以组为单位设计编排课本剧,课堂上表演由评委打分,进行比赛式学习。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的心声,教材有情,如果我们能做到老师有情,学生有情,那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了。在朗读教学中,情感的触发点往往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本的在于揣摩把握作品抒写个体生命对生活与人生、自然与社会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这样,学生就既有理解的愉快,也有发现自我的喜悦,获得的是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以及美的享受,在情感体验中认识世界。
  总之,情感教育不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学生的德、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样我们的学生在一个有情的世界里,一定会变得爱学、乐学了。
其他文献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幅春色盎然、优美感人的美丽画面,更是一曲至真至纯、其乐融融的亲情颂歌。品读这篇文章,我们仿佛沐浴在美的雨露里,发现着美、欣赏着美、感受着美、体验着美、探究着美。在学习这课时我采用美点寻踪的方法,让学生以“____美,美在____”的句式,来发现美、探究美。  美点寻踪,极适用于优美的散文。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和分析美点,并学会总结
2006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在沿承江苏丰厚文化内涵、人文底蕴的同时,更注重了时代内蕴的彰显,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成为2006年高考作文试题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试题吻合时代的节拍    话题型命题作文是今年江苏作文的一大变化。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情景作文等作文样式在连续8年话题作文后“重现江湖”,既打破了自身弊端日益显露的话题作文长期一元垄断的局面,也是对语文新
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的部分篇目对某些字的注音,新旧版本不一样,老师在教学时感到非常困惑,不知究竟应该读什么。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新版本把“阙”注音为“quē”,而过去注音为“jué”。《荷塘月色》中“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新版本把“媛”注音为“yúan”,过去注音为“yùan”。《短歌行》中的“契阔谈,心念旧恩。”新版本对“契”注音为“qiè”
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很不确定的,作文教学更是如此。自己选择、确定作文课教学内容,教师固然拥有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也使得作文课堂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适宜的教学内容。实事求是地说,即便是适宜的、科学的教学内容,也很难确保作文教学的高效率,随意甚至怪异的作文教学内容,当然更是雪上加霜。作文教学应该有一条底线。这就是教学内容必须恰当。如何确定恰当的作文教学内容,这对当前的语文界是一个巨大
近日,我在教《伤仲永》一课时,分析到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按照提前预设,我引导学生自然归结到“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以至于“其受于人者不至”。正在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他认为仲永五岁时,自己不能学,可长到十二三岁了,可以自己学习呀。他为什么不学呢?仲永长大后不学习才是他“泯然众人矣”的真正原因。  面对这有理有据的自然生成。我静下心来细思,联系上下文,向学生这样解释:
语文体验阅读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体验过程,怎样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收到最佳的成效,在我看来,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是学生在语文体验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体验阅读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也不是对作品内容的简单重复和重视,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不确定和空白处感受作者在创造这个形象或审美意境时不曾想
“冬天的凤池山,乔木们都脱掉了夏的盛装,赤裸裸的挺立在山石之间,只有攀俯的藤蔓依然那样的绿,绿得那样的精神。有人说它是寄生藤,不可礼赞。寄生有什么不好呢,寄生不也是一种生存状态么!”我曾在一篇下水作文中这样写道。是的,寄生确是一种生存状态,尤其是学会在丰富多彩的文学领域寄生你的个性情感。将个性情感寄生于文学世界,吮吸文学精华,培养厚重的文化底蕴,再经个性思维的酝酿与再造就形成了一个人独特的人文素养
想象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再造想象是根据口头或文字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诗词鉴赏中,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训练。  1.根据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风格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例如用第一人称口头描绘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前四句的画面:剑外忽然传来官军平乱胜利的消息,我不禁老泪纵横、惊喜若狂。长达七年多的战乱啊,七年
2009年高考语文学科,依然是社会谈论的热点,而作文更是热点中的焦点。从社会层面而言,恒河沙数的议论,随意成分、偶然成分、从众成分、标新成分多多,可以说说而已,但考生却是唯一“被考”的人。在准备2010年高考的过程中,新一届的考生对作文的关注不能淹没在这些成分中,而应该尽可能做到“理性”,以求“有用”。  所谓理性,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2009年的18道作文题中包含哪些“公约数”,二是这些题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教材同时关注“三个维度”,因而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这就为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那么应该怎样创造性使用文本呢?    一、破常规,勇于另辟蹊径    面对教材,你有什么感觉呢?如果在你的眼中,它只是一本印有文字的书,那么它也会对你毫无感觉,也会以冰冷的面孔对待你;如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