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预设与自然生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gming8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我在教《伤仲永》一课时,分析到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按照提前预设,我引导学生自然归结到“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以至于“其受于人者不至”。正在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他认为仲永五岁时,自己不能学,可长到十二三岁了,可以自己学习呀。他为什么不学呢?仲永长大后不学习才是他“泯然众人矣”的真正原因。
  面对这有理有据的自然生成。我静下心来细思,联系上下文,向学生这样解释:正是邻人的吹捧和其父的“不使学”,使仲永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才导致仲永到了十二三岁也不会自己学习。这既是仲永的悲哀,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哀。方仲永“泯然众人矣”,既有主观上他自身不努力学习的因素。更是当时的客观社会环境造成的。
  这样,学生的提问受到了应有的尊重,老师的回答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整个课堂洋溢着和谐的气氛。
  一次听课。我听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课中有个教学片段,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中英子挨打部分的动作描写。这位教师在提前预设时意图通过对系列动词的品味,引导学生感受英子父亲那埋藏在鸡毛掸子后的浓浓的父爱。但事与愿违。学生的回答偏离了预设的主题。有学生回答:“拖”、“抄”两个词写出了爸爸对英子不去上学非常生气,很愤怒。教师不满意学生的理解。让其他同学补充。有学生回答:爸爸出手很重,对英子较狠心,爸爸不够民主,不够和蔼。
  面对这自然生成的课堂“意外”,教师补充介绍了《城南旧事》一书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上世纪20年代末旧北京大家庭中父亲的地位和形象以及作家林海音在小说创作中那份对父亲的深挚怀念之情。然后让学生结合文本了解父亲的相关信息,比如父亲工作努力,父亲爱花,富有情趣等。在此基础上,学生水到渠成地分析出了“抄”、“倒转”两个词表达了爸爸对英子的爱。教师顺势总结:所谓“恨铁不成钢”,其实英子挨打,疼在爸爸心里。
  石本无火。撞击发光;水本无华,激荡生波。教育的藝术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让学生冲破思维的抑制状态,在积极主动中获取知识。
  从以上课例我们不难看出:提前预设是必不可少的。自然生成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提前预设永远赶不上自然生成,但如果教师处理得当,就可以让课堂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如果说提前预设是传统教学的反映,那么自然生成就是新课程的体现;如果说提前预设是一张固定图纸,那么自然生成就是一个动态设计过程;如果说提前预设看重的是教师的教学功底,那么自然生成注重的就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如果说提前预设强调的是教师走进文本的深度。那么自然生成关注的就是学生联系文本、体验生活的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前预设与自然生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文本则是将两者联系起来的纽带。从下面这个课例可见一斑。
  教《我的叔叔于勒》,教师问:“这篇课文的结尾。菲利普夫妇决定从哲尔赛岛返回时。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碰到于勒。请同学们引用课文内容说明,这样的结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的看法千奇百怪,主要是以下几点:
  1,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2,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3,是于勒贫困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4,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
  5,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有钱。
  6,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很有钱,就会认下于勒。
  7,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经过争论,大家统一了认识:造成如此结局的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穷,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感悟生活,共同期待在提前预设的课堂上出现更多精彩的自然生成。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足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那么,如何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大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以身示范,教师多读书,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也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法。虽然“教无定法”,但各种教学方法都会或多或少有它不无遗憾之处。作为语文教师,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益于学生学习,我和其他语文教师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讨,提出了“整体感知、精点品悟”这一教学模式。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对这一模式作初步的探讨。  这一教学模式应从整体结构入手,掌握四个步骤。多数教师在讲授
新课标倡导民主的课堂教学,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应该承认,新课标的确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但是,在对被定性为僵化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强力反拨中,在进行全新的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中,一些声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将教学目标立在前方,引导学生朝着目标行进。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这个工作及定位之后的有效实施,需要依据文体特点的准确把握,依靠文本的准确解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以致用”。“致用”中极为重要的两条是读懂和表达。不同文体的教学对于这两条的要求不尽相同。  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是解说事物事理。这一文体的教学侧重于表达,因为作者写作时总是力求明白地把事物或事理解
[设计思想]  《课程标准》在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知人论世”的鉴赏要求。本设计就以“知人论世”的角度解读诗歌为教学切入点,形成方案A。  鉴赏诗歌从诗歌意象入手,将会找到一把通往诗人情感大门的钥匙。本设计以“意象”为切入点,用诵读基本规律带动诗歌意象的品析和诗人情感的把握,形成方案B。  方案A  [教学目标]  1.感受闻一多先生特定历史时期复杂深沉的爱国情感,激发当代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一度担任《钟山》编辑,现为江苏作家协会驻会专业作家。随着其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蜚声海内外。主要作品有:《妻妾成群》《井中男孩》《你好,养蜂人》《离婚指南》《平静如水》《后宫》《米》《罂粟之家》《碧奴》等。    问者:苏童你好!你有一篇小说叫《仪式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幅春色盎然、优美感人的美丽画面,更是一曲至真至纯、其乐融融的亲情颂歌。品读这篇文章,我们仿佛沐浴在美的雨露里,发现着美、欣赏着美、感受着美、体验着美、探究着美。在学习这课时我采用美点寻踪的方法,让学生以“____美,美在____”的句式,来发现美、探究美。  美点寻踪,极适用于优美的散文。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和分析美点,并学会总结
2006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在沿承江苏丰厚文化内涵、人文底蕴的同时,更注重了时代内蕴的彰显,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成为2006年高考作文试题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试题吻合时代的节拍    话题型命题作文是今年江苏作文的一大变化。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情景作文等作文样式在连续8年话题作文后“重现江湖”,既打破了自身弊端日益显露的话题作文长期一元垄断的局面,也是对语文新
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的部分篇目对某些字的注音,新旧版本不一样,老师在教学时感到非常困惑,不知究竟应该读什么。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新版本把“阙”注音为“quē”,而过去注音为“jué”。《荷塘月色》中“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新版本把“媛”注音为“yúan”,过去注音为“yùan”。《短歌行》中的“契阔谈,心念旧恩。”新版本对“契”注音为“qiè”
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很不确定的,作文教学更是如此。自己选择、确定作文课教学内容,教师固然拥有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也使得作文课堂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适宜的教学内容。实事求是地说,即便是适宜的、科学的教学内容,也很难确保作文教学的高效率,随意甚至怪异的作文教学内容,当然更是雪上加霜。作文教学应该有一条底线。这就是教学内容必须恰当。如何确定恰当的作文教学内容,这对当前的语文界是一个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