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全国18套语文卷作文题综述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c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高考语文学科,依然是社会谈论的热点,而作文更是热点中的焦点。从社会层面而言,恒河沙数的议论,随意成分、偶然成分、从众成分、标新成分多多,可以说说而已,但考生却是唯一“被考”的人。在准备2010年高考的过程中,新一届的考生对作文的关注不能淹没在这些成分中,而应该尽可能做到“理性”,以求“有用”。
  所谓理性,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2009年的18道作文题中包含哪些“公约数”,二是这些题目最希望考生在哪些方面表现自己。
  有哪些“公约数”呢?或者说,这些题目明晰的或隐藏的内核在“哪儿”显出其共性呢?通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
  第一,作文一定要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
  四川卷的题目就是“熟悉”,命题人极直白地似乎带点命令的语气在告诫:不要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湖南卷的“踮起脚尖”、广东卷的“常识”、天津卷的“我说九零后”、江苏卷的“品味时尚”、湖北卷的“站在——的门口”、山东卷的“见证”、宁夏,海南卷所给的以“诚信”为题的材料,辽宁卷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材料,无一不和考生的现实生活、人生经历紧密相关,无一不可把自己置身其中,无一不可设想自己就是言行的主体。
  当然,有些题目乍看字面,好像与“自己熟悉的生活”隔得远,如“见证”,“我”不在某案件发生的现场,“我”小小的年纪,在历史长河里可以忽微得不被人看见……怎么“见证”?错了!面对桌上的饭、身上的衣,你见证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看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包容与开放,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望着朝晖夕阳、长江黄河,你见证了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哪一样不是“自己熟悉的生活”?
  考虑到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及特定语境义。更容易找到与自己熟悉生活的契合点、共鸣点。
  第二,一定要以“小”见“大”。
  考场是十分特殊的写作环境,气氛异常。时间紧迫,解答不同类型的题目转换频繁。命题或选用材料会考虑到这些因素,有时会很巧妙地从小处着眼。考生一定要能由小及大,小中见大。如上海卷的材料作文,说的只是郑板桥的字体,够小的了。但想到古今皆无,那是什么层次什么地位?想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那是怎样的丰富与胸怀?想到独特的个性,那是怎样的鲜明与启发?这些都已从哲学层面思考了,大不大呢?再如江西卷的材料獸首拍卖。生意场上的一次交易,事情的本身大不到哪儿,谁卖谁买也无关紧要。世界各地的拍卖行多的是,做的交易多的是,我们知道(或愿意知道)的有几次?从这里头说,小得很。但“这个兽首”的来历所隐藏的东西,“这次拍卖”所有的背景,“这次拍卖这样的结果”所包含的种种博弈,却和蔡铭超先生的为人、智慧,和中国近代史,和中华民族的感情,和当代的中国紧密相连,“大”得很。
  对这类文题,当然可以写出深刻犀利的评论。这需要丰富的学识与人生阅历作支撑,所以绝大多数考生都应当从小人手,不要描画“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巨幅了,只取一滴,站在通亮处,让它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好了。没有这样的“小”为基础,为求见解的高深新奇,动辄几千年历史、国家民族世界,极易落人空泛、浮华、搪塞的境地。
  第三,一定要以开放的心态思考问题。
  作文不是“写”出来而是“想”出来的。命题者为了考生都有得想,会命制具有相当开放程度的题目,这自然也就要求考生以尽可能开放的心态思考问题。如全国卷I的作文材料,有众多的“行为主体”:兔子、小狗、小龟、小松鼠、野鸭、青蛙、仙鹤、动物管理局等,可以说,他们各自的言行都“有戏”,都可以引出某个问题或某个观点,相互间有同有异甚至对立,怎样既看到联系又看到区别,既注意个别又关照到全体,既能有所选择又有所扬弃,最后找到与自己最好的“契合点”,没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很难做到。全国卷Ⅱ、北京卷、浙江卷、安徽卷等。也应作如是观。
  福建卷的“这也是一种——”,题目所用的句式,与课文《项链》的开头一句“她也是……”相仿。整体的语气,似乎是见到了很多、亲历了很多、思考比较了很多才得出的这么一个判断,才有的这么一点体会,带有终于明白的叹息,带有豁达宽怀的包容。其中的“也”更值得玩味,从语法讲,它连接的两部分(或几部分)是并列关系,但从语义和味道上讲,它后面的句子对前句,还常有非常细微的补充、让步、无奈等等意味,联系到所及人物的情感,更丰富复杂了。只有有了开放包容的心态,才能有对命题更好的把握。
  如何理解“有用”呢?如果说“理性”讲的是认识层面的问题,那么“有用”讲的就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了。
  离开了接受的主体(考生),那些作文题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接受的主体接受了它,它包含的意义才被激活。2009年的18套作文题希望考生在以下方面表现自己的才华——
  第一,正确解读文题或文题材料。
  首先是整体把握,对材料作文,此点尤其重要。如全国卷Ⅱ,涉及到不同国别的三个人,事件各不相干。要整体把握,关键在事件当中找到“结点”。道尔顿、安腾百福、乔利都是成功者,其发明创造和劳作都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和好处,他们的成功都带有偶然性,他们在某一点上都有超乎常人的韧性。在归纳分析这些“点”的时候,就会有思维的聚合,会形成某种“指向”,这就有了“整体把握”。
  其次是“点”的深掘。单个词语的命题,这个词就是“点”,弄清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是基础。特定情境的附加义是动态的不定的,是发挥。上下左右辐射是旁及。想象与联想是时间空间的扩张。正反辩证统一是个性与出新的通道。广东卷的“常识”,初看寻常,提笔难作,思之奇崛。按辞书对“常识”一词的释义。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爱惜粮食、注意卫生,似乎都是常识,但是否“常为”“常好”呢,又似乎到处听到不满之声,有说不完的话。四川卷的“熟悉”也一样。
  给材料的作文,深掘要复杂些,因为材料中的“点”,有的处于“隐形”状态,需要发现、提炼、聚焦(这是“点”形成、明晰的过程),然后才去深掘(这是发散、演绎、归纳、由特殊到一般、推陈出新的过程)。如全国卷I,如重庆卷,如宁夏,海南卷,都要这样解读才行。
  再次是触类旁通。这在前些年盛行的话题作文中多见,因为话题作文在文题内容理解上多要求宽泛,但当下似乎“式微”了。考察今年的18套作文题,只在天津卷、广东卷那儿看到影子。所以,顺便提及。
  第二,在题与人(考生)之间建立清晰而紧密的联系。
  此点在前面“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一节已有分析,还要强调一句:你写成的文章所展示的认识过程之中,必须有你;所展现的情感经历中必须有你,尽管你大可写你之外的任何人,但这人的情感经历必须是经过你的情感“过滤”了的。
  第三,找到适合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方法。
  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因文体不同而有别。有的命题或所给材料有比较清楚的文体指向,虽然它在后面的要求中有所谓“文体自选”或“文体不限”的话。如全国卷I、全国卷Ⅱ、上海卷、辽宁卷、江苏卷、宁夏,海南卷、天津卷等写议论文的指向就比较清楚。湖北卷、福建卷较易写抒情散文或夹叙夹议的文章。至于江西卷,更是明确要求“必须写议论文”。
  对于确实不易确定文体的命题或材料,或者是什么体裁都可以写的命题或材料,考生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一空间,选自己最擅长的文章形式来作文,展现自己的才华。
  2009年的18道作文题,9道“文体不限”,7道“除诗歌外,体裁不限”,1道要求“议论文或记叙文”,1道强调“必须写议论文”。应当说在文体选择上是很自由的。也许,本来设有哪一道作文题或哪一则作文材料有文体可以限制,只是长期形成的经验、观念和习惯影响着我们。我们应该在接受一般规律制约的同时,也能保留求异、求新的趣味和激情,在考场上捕捉住稍纵即逝的灵感,写出不拘一格的作文来。
  以上就是2009年全国和分省自主命制的18道作文题体现出来的特点和要求,2010年的复习备考者应好好琢磨。
其他文献
[设计思想]  《课程标准》在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知人论世”的鉴赏要求。本设计就以“知人论世”的角度解读诗歌为教学切入点,形成方案A。  鉴赏诗歌从诗歌意象入手,将会找到一把通往诗人情感大门的钥匙。本设计以“意象”为切入点,用诵读基本规律带动诗歌意象的品析和诗人情感的把握,形成方案B。  方案A  [教学目标]  1.感受闻一多先生特定历史时期复杂深沉的爱国情感,激发当代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一度担任《钟山》编辑,现为江苏作家协会驻会专业作家。随着其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蜚声海内外。主要作品有:《妻妾成群》《井中男孩》《你好,养蜂人》《离婚指南》《平静如水》《后宫》《米》《罂粟之家》《碧奴》等。    问者:苏童你好!你有一篇小说叫《仪式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幅春色盎然、优美感人的美丽画面,更是一曲至真至纯、其乐融融的亲情颂歌。品读这篇文章,我们仿佛沐浴在美的雨露里,发现着美、欣赏着美、感受着美、体验着美、探究着美。在学习这课时我采用美点寻踪的方法,让学生以“____美,美在____”的句式,来发现美、探究美。  美点寻踪,极适用于优美的散文。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和分析美点,并学会总结
2006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在沿承江苏丰厚文化内涵、人文底蕴的同时,更注重了时代内蕴的彰显,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成为2006年高考作文试题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试题吻合时代的节拍    话题型命题作文是今年江苏作文的一大变化。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情景作文等作文样式在连续8年话题作文后“重现江湖”,既打破了自身弊端日益显露的话题作文长期一元垄断的局面,也是对语文新
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的部分篇目对某些字的注音,新旧版本不一样,老师在教学时感到非常困惑,不知究竟应该读什么。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新版本把“阙”注音为“quē”,而过去注音为“jué”。《荷塘月色》中“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新版本把“媛”注音为“yúan”,过去注音为“yùan”。《短歌行》中的“契阔谈,心念旧恩。”新版本对“契”注音为“qiè”
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很不确定的,作文教学更是如此。自己选择、确定作文课教学内容,教师固然拥有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也使得作文课堂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适宜的教学内容。实事求是地说,即便是适宜的、科学的教学内容,也很难确保作文教学的高效率,随意甚至怪异的作文教学内容,当然更是雪上加霜。作文教学应该有一条底线。这就是教学内容必须恰当。如何确定恰当的作文教学内容,这对当前的语文界是一个巨大
近日,我在教《伤仲永》一课时,分析到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按照提前预设,我引导学生自然归结到“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以至于“其受于人者不至”。正在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他认为仲永五岁时,自己不能学,可长到十二三岁了,可以自己学习呀。他为什么不学呢?仲永长大后不学习才是他“泯然众人矣”的真正原因。  面对这有理有据的自然生成。我静下心来细思,联系上下文,向学生这样解释:
语文体验阅读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体验过程,怎样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收到最佳的成效,在我看来,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是学生在语文体验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体验阅读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也不是对作品内容的简单重复和重视,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不确定和空白处感受作者在创造这个形象或审美意境时不曾想
“冬天的凤池山,乔木们都脱掉了夏的盛装,赤裸裸的挺立在山石之间,只有攀俯的藤蔓依然那样的绿,绿得那样的精神。有人说它是寄生藤,不可礼赞。寄生有什么不好呢,寄生不也是一种生存状态么!”我曾在一篇下水作文中这样写道。是的,寄生确是一种生存状态,尤其是学会在丰富多彩的文学领域寄生你的个性情感。将个性情感寄生于文学世界,吮吸文学精华,培养厚重的文化底蕴,再经个性思维的酝酿与再造就形成了一个人独特的人文素养
想象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再造想象是根据口头或文字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诗词鉴赏中,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训练。  1.根据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风格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例如用第一人称口头描绘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前四句的画面:剑外忽然传来官军平乱胜利的消息,我不禁老泪纵横、惊喜若狂。长达七年多的战乱啊,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