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内生动力的培育策略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rothy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族预科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内生动力,是指民族预科生因自我成长、发展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学习、认同中华文化的内在力量。这种自发的学习、认同中华文化的内在力量,是推动民族预科生积极主动融入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的源动力。激发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内生动力,不断增进民族预科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是凝铸民族预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预科生大学毕业后全心全意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认识之本和精神力量之源。激发民族预科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参与中华文化的热情是培育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内生动力的三大有效策略。
  [关键词] 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内生动力;培育策略
   一、培育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内生动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培育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内生动力的重要性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性质,着重指出了各民族之间文化交融、经济依存、情感亲近、内生动力对国家团结统一、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
   民族预科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民族地区新一代的学习者,也将是民族地区未来的建设者。从中华文化认同的视角来看,民族预科生是中华文化认同的主体,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接受者、学习者,也是当代中华文化的建设者、传播者。激发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内生动力,培育他们对中华文化坚定的认同感,对民族地区乃至国家的稳定、团结、发展意义重大且深远。
   (二)培育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内生动力的必要性
   近年来,研究者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民族预科生展开中华文化认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地区不同高校民族预科生在中华文化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张婷燕、张海燕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得出该地区的民族预科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存在“认知上不全面,情感上不够亲近,行为上不够自觉”的问题[1];张广才从认知、情感、意向三个维度对内地高校的民族预科生进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的心理测量,认为该校民族预科生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愿、国家主流价值观认同等三个方面表现不足[2];吴勤喜、皮艳艳也对内地高校的边疆籍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存在“中华民族文化认知不足”“中华民族文化知识缺乏”“对本民族的文化很感兴趣”“对传统文化却缺乏兴趣和热情,甚至出现审美意识上的偏差”等问题[3];丁洁琼则调查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民族预科生的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情况,认为“民族预科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整体情况是较为乐观的”(以往的研究认为,大多数民族预科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并不十分了解……但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看,其实大多数民族预科生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民族预科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决定着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民族预科生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也直接决定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等[4]。
   综观上述研究,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在认知、态度(情感、意向)、行为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认同中华文化的内生动力,不断增进与强化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二、培育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内生动力的有效措施与策略
   (一)激发与培育民族预科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民族预科生的身心与智能发展,沐浴着党和国家所给予的雨露阳光。民族预科生正在接受的预科教育,是党和国家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学生享有教育平等权而施行的特殊教育政策,“民族预科教育是在教育领域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表现。众所周知,鉴于历史发展客观差距的存在,民族学生在实际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机会和质量上居于不利的地位,举办民族预科教育正是为了弥补和解决这一客观差距,保障少数民族真正享受到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而采取的特殊教育政策”[5]。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预科接受一或两年的语言、文化、数理等知识的预备教育,达到结业要求后直接升入本科学习专业知识。“鉴于历史发展客观差距的存在”,民族预科生的家庭收入相对较低,且家庭所在地的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与他们就读的大学所在城市的水平差距较大,这导致民族预科生普遍存在经济上的困难。民族预科生就读的大学、大学所在市政府以及家庭所在地政府等相关机构,以学费减免、学费贷款、助学岗位、生活补助、生活物资发放等形式给予了资助,从不同程度上缓解了民族预科生在学费、生活费上的困难,为他们在校就读期间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基本经济保障。“在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外部的支持与帮助是应该的、必要的和不可缺少的”[6],上述举措从教育上、经济上为民族预科生的个体发展提供了必要且有力的外部支持。
   将民族预科生个体发展的外部支持转化为民族预科生认同中华文化的内在动力,要以感恩教育、精准资助为桥梁,进一步激发和培育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的热爱。
   以课堂思政的形式,将感恩教育贯穿到民族预科生的课程学习之中,让民族预科生明确地意识到党和国家、就读大学、大学所在城市、家庭所在民族地区对他们的个人成长、身心发展、学业发展所给予的全方位的关爱与扶持,使他们从理性上认识到自己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对就读大学、大学所在城市的亲近之感,以及对家庭所在民族地区的反哺之愿。以民族预科生的内在情感为驱动力,促进民族预科生自发地亲近、融入就读大学、大学所在城市的中華文化环境。    对于来自外部的尤其是经济上的支持与帮助,如果能根据民族预科生的特殊情况,提高支持与帮助的精准度,将会大大提升民族预科生的幸福感。在国家、就读大学、大学所在城市、民族地区等四个层面,形成全覆盖、多渠道、精准着力的资金支持体系,遵循“优秀者,奖为主;困难者,助为主;奖、助、贷、减、免,综合着力”的原则,对民族预科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口径、差异化的激励与资助,在切实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上的现实困难的同时,加强他们与各民族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与情感交流,更好地参与到中华文化的互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具体措施上,民族预科生所在大学可以考虑在现有助教、助管岗位中划出一定名额给符合相应条件的民族预科生,让一些优秀的民族预科生在教学活动与教育管理事务的参与中,进一步了解教学规律、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学习成绩,并加强与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的交往联系,加深彼此间的了解,更好地融入中华文化环境。
   (二)激发与培育民族预科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
   对民族预科生的成长与发展而言,资金上的资助是短期的、外在性的,知识上的帮扶才是长期的、根本性的。要激发与培育民族预科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首先要提高民族预科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民族预科生的录取分数线比高考提档分数线低几十分,有的偏远地区的预科生甚至低近百分”[7],民族预科生的文化知识基础与同年度直升本科的学生文化基础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民族预科生之间的文化知识基础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同步学习、同等竞争的情况下,来自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预科生普遍出现文化知识学习吃力、学业成绩不理想的情况。若该状况在一定时间内得不到改善,继而将会导致边疆地区民族预科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进而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与信心。如果不能培养民族预科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与信心,就难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必然会影响他们对中华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民族预科生之间较大的文化知识基础差异,也给预科教育带来了挑战。在同一课堂上,让基础较好的对深度学习、拓展学习有需求的民族预科生,和基础薄弱的进入深度学习、拓展学习有难度的民族预科生,都有较强的知识获得感,要求民族预科教师对教育对象有深度了解、能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与课程考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动态化的教学进度与节奏,来吸引、保持不同基础、不同需求层次的民族预科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投入度,以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民族预科生思考、讨论、互动,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目的。在课程考核上,教师合理地设置课程过程考核的项目与比例、设计课程考试的梯级难度,既能考核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又能兼顾考试对象的实际情况,让基础较好的民族预科生有继续努力、不断提升、登临高峰的动力,也给基础较差的民族预科生留出保有尊严、继续努力、不断进步的空间,有效地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让民族预科生尽力降低由于课程考试而产生的挫折感、失败感、沮丧感,使民族预科生收获学习的乐趣与尊严。而乐趣与尊严,最终会转化为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课堂外,建立民族预科生知识帮扶长效制度是促进民族预科生学习能力、培养民族预科生认知能力、提高民族预科生竞争力的有效措施。通过对民族预科生开展知识帮扶,设立民族预科生同学互助、优秀志愿生(本校在读的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帮助的专项帮扶计划,培养学习习惯,进行课堂学习重难点、课后作业疑难点的辅导,帮助民族预科生及时扫清学习障碍,逐步夯实文化知识基础,稳步提升各科类学业成绩,促进民族预科生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感的稳步提升,形成越学越想学、越想学越有收获的良性循环格局。同时,对志愿参与帮扶民族预科生的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学校、学院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和精神鼓励,使帮扶活动能够长期性、制度性地良性坚持与开展。优秀志愿生的帮扶活动,也无形中扩大了民族预科生的交往交流对象范围,在与各民族优秀学生的交往中,逐步加深他们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理性看待不同民族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宽容的态度、开放的心态对待、接受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文化知识的丰富、多元文化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促进民族预科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从内心上接受、认同中华文化。久久为功,共同为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而尽心尽力。
   (三)激发与培育民族预科生参与中华文化的热情
   “中华文化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提炼、生成各民族共同认同的中华民族文化象征、精神标识和价值观念的源泉”[8],中华文化是各族群众由古至今共建、共享的文化共同体。在民族预科生文化课堂教学与文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上,一方面需重视中华文化及其知识体系的建设与传播,引导民族预科生学习、认识、认同中华文化;另一方面也需将各民族参与中华文化建构的相关知识融入课堂,激发民族预科生对本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在提升民族预科生的本民族文化价值感的同时,增进与强化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民族预科生尚不具备在同等条件下与其他大学生进行全面竞争的能力的情况下,大学与大学所在城市可以考虑在民族预科生能力表现突出的领域增设专项獎,如非专业的体育类、民族舞蹈类、民族音乐类、民族文学类、民族绘画类等相关奖项,增加民族预科生的活动参与机会和获奖机会,提升民族预科生的自我效能感、成就感和中华文化向心力。
   民族预科生所在大学与大学所在城市还可以考虑联合设置专职助学岗位,如“学校—社区”志愿者岗位,鼓励民族预科生走进城市社区,参加社区的节庆文艺活动。在双向接触、沟通、协作的过程中,让大学所在城市的群众认识、了解、接纳民族预科生,也让民族预科生接受、融入大学所在城市。民族预科生在得到大学所在城市群众的理解与接纳的同时,可以更广阔地接触社会,深度参与中华文化实践,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文化体验的果实将珍藏于民族预科生的灵魂深处,转化为他们亲近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热情参与中华文化实践的内在动力。
   通过激发与培育民族预科生在行为上参与中华文化的热情,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由亲近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到积极投身中华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结语
   在民族预科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实践中,民族预科生既是中华文化的学习者、接受者(中华文化的认同主体与培育对象),也是中华文化未来的建设者、传播者(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文化吸收者与文化贡献者)。不断增进民族预科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最根本的途径是激发与培育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内生动力,从源头上解决认知、态度(情感、意向)与行为(学习、文化实践活动)等方面的问题,让民族预科生自发地从情感上亲近中华文化,自觉地学习、探索中华文化,在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上热爱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参与中华文化的建设与传播。
  参考文献
  [1]张婷燕,张海燕.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思考与策略[J].新西部,2020(Z4):114-116.
  [2]张广才.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7(1):1-4.
  [3]吴勤喜,皮艳艳.江西高校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研究[J].亚太教育,2015(31):287.
  [4]丁洁琼.文化认同视域下青海高校民族预科生国家凝聚力培养[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2):121-126.
  [5]宋太成.民族预科教育简述[J].民族教育研究,2002(4):16-20.
  [6]张广君.民族预科教育的基本定位、基本属性及其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85-87.
  [7]惠继东.论高校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思路[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103-105.
  [8]郝时远.以文化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中国民族报,2021-01-05(5).
其他文献
[摘 要] 针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理论教学在加强对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的基础上,明确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借助各种智慧教学平台,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恰当地组合起来,使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平台之间相互补充,扬长避短。而在实验教学中,将以微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思想贯穿于“电子技术”课程的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工程
为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对“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中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这门实践类课程中,以数字化超声
[摘 要] 新形势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组织路线,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为遵循,以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指导,促进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提质增效”,对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尤为重要。基于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从充分认识高校基层党支部的特点规律、科学化制定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目标和打造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基层
目前国内教学环境相对稳定,但国外环境仍然不明确,新时代背景下国际留学环境跌宕起伏,留学生出国学习受到影响.为了面对国际化教学环境,福建农林大学根据当地的特色产业,针对
提高教师职业适合度是培养“乐教、适教、善教”的教师队伍的关键。通过对东部某省51156名来自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低学段、低职称、短教龄、高学历的教师中,认为自己不适合教师职业的比例更高;知识与能力和岗位不匹配是教师认为自己不适合教师职业的最主要原因;适合程度高的教师拥有明显更好的工作投入、个人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以及明显更低的离职倾向;适合程度高的教师所获得的学校支持均明显多于适合程度低的教师。但是,离职倾向最强的不是“非常不适合”的教师,而是“比较不适合”的教师,同时,“比较不适合”的教师所获
[摘 要] 基于探讨翻转课堂联合OSCE模式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效果。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级护理学专业78名本科学生,采用翻转课堂联合OSCE模式进行教学。与未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2017级护理学专业76名本科学生进行对比。对实施翻转课堂前后的两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问卷情况进行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
无人机系统以自身突出的优点,在现代化作战中日益体现出重要的地位.依托军事职业教育平台,开展对无人机系统相关课程建设思路的探讨.课程建设以无人机应用需求为牵引,围绕无
[摘 要] “双一流”战略和“双万计划”的推进给各高校提出了挑战,要求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团队建设密切相关,教学团队建设将对高校的师资和人才培养产生直接影響。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趋势日渐明晰,学生知识和能力重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要求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全面融入跨学科理念。通过教学团队教师能力提升机制、混合式教学体系重构、营销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资源库建设四个方面,结合课
[摘 要] 为了满足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需求,着力培养学生将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应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专创融合课程教学改革成为教育的大势所趋。团队在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融入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法,以产出为导向调整课程考核方法,并探索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机制,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以“汽车构造”为例,对该课程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专
[摘 要] 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工作中,创新创业教育是重点,也是难点。对研究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使其与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相适应,这也是中国走创新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 ”作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在对高校研究生进行创业教育中,需要构建“互联网 ”思维,对于当前研究生创业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解决,构建“互联网 ”高校研究生创业教育体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