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经对比研究发现,朗读对于大学英语学习和听力教育来说是利大于弊的,朗读在实践中产生的一些弊端和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恰当的课堂活动所产生的,而不是朗读本身所带来的。作为一种传统的英语教学手段,辅助以在线学习的现代科技手段,朗读能够为当今时代的大学英语课堂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说乃至综合能力。
【关键词】朗读;大学英语教育;听说能力
【作者简介】夏艾米伦(1991.03-),女,云南昆明人,回族,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二语习得;马玲,云南大学。
朗读是在视觉对阅读材料认知浏览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本,从而由语言器官将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文字的认知活动和行为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视觉、听觉、思维认知、语言表达的协同配合。因此在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学习中的一项必要的活动,在英语学习中是否需要进行大声朗读,一直被全世界的英语教育者所讨论。朗读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够帮助一些因为焦虑而不敢表达的学生开口进行练习,朗读甚至能作为一种口头校对方式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带来提高。尽管早期一些学者认为朗读在英语学习课堂实践中,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经过抽取云南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两个班级进行的对比实验发现,在线规律性朗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听辨能力、听解能力的提高。
英语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在中国大學中已普遍开设,然而笔者在进行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仍然发现,由于在长期以来中学阶段进行的以书面考试为主要考查手段的英语教学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割裂了听说读写各语言能力的协同发展与培养,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略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能够进行书面阅读的情况下往往不能流利、标准地朗读词汇及文章,同时不正确的发音造成了听辨和听识的困难。最终导致数年英语学习之后仍然无法自如、正确地运用英语完成生活、学术中的交流与沟通。并且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中,受到课时短缺、意识不足等因素影响,朗读依然长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忽视,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来起到辅助英语学习并最终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笔者认为,朗读对英语学习的积极影响并非一朝一夕可见,需要长期的总结与积累,因此如何让大学英语教师及同学从根本上认识到朗读的重要作用,并扭转观念、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并采取长期且多样化的监督、考核措施,是转变朗读长期受到忽略的基础与前提。并最终利用朗读,这种语言传播中最基础的功力,辅助英语学习者获得更加全面、有效的语言能力提升。
1.朗读在英语课堂中的积极影响。首先,为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加快学生单词的识别程度,帮助发音正确以及记忆新单词,建立字母(graphemes)和音素(phonemes)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而朗读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的互连配合及转换,帮助学生不断建立和练习这样的联系,如果进行默读则会忽略这一重要的学习过程。朗读训练对于发音的帮助受到广泛的认可,学生不但需要朗读孤立的词语、句子,还需要朗读有一定长度的阅读材料,长此以往能够锻炼学生对目标语言的韵律音韵的熟悉了解,并通过多次重复让口腔肌肉对对应的发音组合形成“运动记忆”,从而以助于学生逐渐改掉母语(L1)发音习惯,过渡并掌握目标语言(L2)的发音规则。Birch(2002) 曾建议朗读应该作为课堂练习的常规活动,这样学生的语言解码技能能够得到反复练习。他建议学生应该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规律性地完成老师选择的恰当的朗读材料,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流利程度。
其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听到学生的朗读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发音是否准确、是否掌握了字母与音素之间的联系、是否能够根据语义对意群进行合理断句从而了解学生是否理解所学材料,因此老师可以把朗读作为一项课堂教学诊断工具,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和适时辅导。与此同时老师还能对课堂进行更好地掌控,让平时不愿或很少在课堂参与口语活动与练习的学生有短暂的发音训练机会,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朗读对学生的写作影响相对没有那么直接,因此也常常被老师学生甚至学者所忽视,然而朗读同样也能为提高学习者的写作水平做出贡献。通过朗读不同的文体范式的文章,并使用不同的语音和语调进行朗读,学习者所获得的语言记忆是多方面和多维度的,在这种立体和丰富的语言环境下语言的输出具有整体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各种文体的用词、结构,形成有效的语感,能够指导学生辨析不同语境下的不同用词,使学习者的写作可以进一步符合不同文体的写作要求。
2.朗读在英语课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长期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显示,朗读在实践中产生的一些弊端和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恰当的课堂活动操作所产生的。例如,首次导致很多老师和学生不愿进行课堂朗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堂上没有准备的朗读被认为是缺乏创新与想象力的打发时间的课堂活动,这样的朗读通常被认为是乏味无趣的,大量的无准备无意义朗读也使英语课堂中的朗读活动给学习者带来了长期负面的印象。因此,教师在引导朗读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提前为教学挑选贴近真实语境、难易适中、内容丰富合理且符合教学进度与要求的有趣朗读材料,对于有效开展朗读活动来说至关重要,也是保证朗读活动能够长期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对于朗读者而言,在接触朗读活动的初期往往认为对阅读材料进行解码、编码处理并进行逐词正确发音,不但影响了阅读速度还影响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由于朗读是一项语言信息的处理和转换过程,因此需要它对语言信息进行认知再通过口语语言表达出来。在不熟悉这项活动的初期确实会给语言学习者带来一定的困难,但经过长期的积累与语言观察和语言听觉、动觉的训练,不但会加强语言学习者的视觉输入能力从而加快对信息进行迅速理解和处理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训练发音器官从而改进英语发音的语音、语调。英语学习者在这个方面遇到的问题更加说明朗读活动并不能够得到立竿见影的收效。 此外,对于朗读活动的质疑还有可能来自:由于朗读活动周期较长,耗时较多且收效不及时,容易挫伤学生语言学习积极性等。因此对于如何把握学生学习动机,科学合理开展朗读活动,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教育手段来支持朗读教育的开展,并设计出更加多样合理的监督考核体系仍然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积累完善。
本研究选取云南大学2016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两个大学英语教学班(实验组a和对照组b)的总共40名学生(按学号随机抽取)作为小型对比研究的对象,由于进行过入学分级考试40名同学皆为1级起点班学生,成绩具有可比性。依托批改网作为在线平台和监督手段,对实验组a进行一个学期的在线规律性自主英语朗读练习,然后通过分析对比两个实验组学生一个学期听力成绩,并采用问访谈的研究手段,来了解规律性的朗读训练是否能够对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英语语音识别能力、听辩能力与听解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起到显著作用。
1.实验过程及结果。实验在其他教学活动照常进行的情况下,通过只对实验组进行两周一次的规律自主朗读训练,对照组不做要求,来观察一学期(2018秋季学期)后实验组a和对照组b的听力水平是否存在差异。一学期结束后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有云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统一命题的期末听力考试,并与上一学期(2018春季学期)期末听力成绩进行对比,来探讨英语朗读练习是否对英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有促进作用。实验者每次像实验a组学生提供一篇6级难度,约300个单词左右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在线朗读并进行记录和监督。
表2表明,新的T值
【关键词】朗读;大学英语教育;听说能力
【作者简介】夏艾米伦(1991.03-),女,云南昆明人,回族,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二语习得;马玲,云南大学。
朗读是在视觉对阅读材料认知浏览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本,从而由语言器官将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文字的认知活动和行为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视觉、听觉、思维认知、语言表达的协同配合。因此在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学习中的一项必要的活动,在英语学习中是否需要进行大声朗读,一直被全世界的英语教育者所讨论。朗读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够帮助一些因为焦虑而不敢表达的学生开口进行练习,朗读甚至能作为一种口头校对方式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带来提高。尽管早期一些学者认为朗读在英语学习课堂实践中,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经过抽取云南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两个班级进行的对比实验发现,在线规律性朗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听辨能力、听解能力的提高。
一、中国大学英语课堂朗读现状
英语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在中国大學中已普遍开设,然而笔者在进行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仍然发现,由于在长期以来中学阶段进行的以书面考试为主要考查手段的英语教学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割裂了听说读写各语言能力的协同发展与培养,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略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能够进行书面阅读的情况下往往不能流利、标准地朗读词汇及文章,同时不正确的发音造成了听辨和听识的困难。最终导致数年英语学习之后仍然无法自如、正确地运用英语完成生活、学术中的交流与沟通。并且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中,受到课时短缺、意识不足等因素影响,朗读依然长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忽视,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来起到辅助英语学习并最终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笔者认为,朗读对英语学习的积极影响并非一朝一夕可见,需要长期的总结与积累,因此如何让大学英语教师及同学从根本上认识到朗读的重要作用,并扭转观念、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并采取长期且多样化的监督、考核措施,是转变朗读长期受到忽略的基础与前提。并最终利用朗读,这种语言传播中最基础的功力,辅助英语学习者获得更加全面、有效的语言能力提升。
二、朗读在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利弊探讨
1.朗读在英语课堂中的积极影响。首先,为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加快学生单词的识别程度,帮助发音正确以及记忆新单词,建立字母(graphemes)和音素(phonemes)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而朗读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的互连配合及转换,帮助学生不断建立和练习这样的联系,如果进行默读则会忽略这一重要的学习过程。朗读训练对于发音的帮助受到广泛的认可,学生不但需要朗读孤立的词语、句子,还需要朗读有一定长度的阅读材料,长此以往能够锻炼学生对目标语言的韵律音韵的熟悉了解,并通过多次重复让口腔肌肉对对应的发音组合形成“运动记忆”,从而以助于学生逐渐改掉母语(L1)发音习惯,过渡并掌握目标语言(L2)的发音规则。Birch(2002) 曾建议朗读应该作为课堂练习的常规活动,这样学生的语言解码技能能够得到反复练习。他建议学生应该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规律性地完成老师选择的恰当的朗读材料,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流利程度。
其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听到学生的朗读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发音是否准确、是否掌握了字母与音素之间的联系、是否能够根据语义对意群进行合理断句从而了解学生是否理解所学材料,因此老师可以把朗读作为一项课堂教学诊断工具,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和适时辅导。与此同时老师还能对课堂进行更好地掌控,让平时不愿或很少在课堂参与口语活动与练习的学生有短暂的发音训练机会,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朗读对学生的写作影响相对没有那么直接,因此也常常被老师学生甚至学者所忽视,然而朗读同样也能为提高学习者的写作水平做出贡献。通过朗读不同的文体范式的文章,并使用不同的语音和语调进行朗读,学习者所获得的语言记忆是多方面和多维度的,在这种立体和丰富的语言环境下语言的输出具有整体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各种文体的用词、结构,形成有效的语感,能够指导学生辨析不同语境下的不同用词,使学习者的写作可以进一步符合不同文体的写作要求。
2.朗读在英语课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长期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显示,朗读在实践中产生的一些弊端和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恰当的课堂活动操作所产生的。例如,首次导致很多老师和学生不愿进行课堂朗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堂上没有准备的朗读被认为是缺乏创新与想象力的打发时间的课堂活动,这样的朗读通常被认为是乏味无趣的,大量的无准备无意义朗读也使英语课堂中的朗读活动给学习者带来了长期负面的印象。因此,教师在引导朗读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提前为教学挑选贴近真实语境、难易适中、内容丰富合理且符合教学进度与要求的有趣朗读材料,对于有效开展朗读活动来说至关重要,也是保证朗读活动能够长期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对于朗读者而言,在接触朗读活动的初期往往认为对阅读材料进行解码、编码处理并进行逐词正确发音,不但影响了阅读速度还影响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由于朗读是一项语言信息的处理和转换过程,因此需要它对语言信息进行认知再通过口语语言表达出来。在不熟悉这项活动的初期确实会给语言学习者带来一定的困难,但经过长期的积累与语言观察和语言听觉、动觉的训练,不但会加强语言学习者的视觉输入能力从而加快对信息进行迅速理解和处理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训练发音器官从而改进英语发音的语音、语调。英语学习者在这个方面遇到的问题更加说明朗读活动并不能够得到立竿见影的收效。 此外,对于朗读活动的质疑还有可能来自:由于朗读活动周期较长,耗时较多且收效不及时,容易挫伤学生语言学习积极性等。因此对于如何把握学生学习动机,科学合理开展朗读活动,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教育手段来支持朗读教育的开展,并设计出更加多样合理的监督考核体系仍然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积累完善。
三、关于在线规律自主朗读对大学生英语听说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选取云南大学2016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两个大学英语教学班(实验组a和对照组b)的总共40名学生(按学号随机抽取)作为小型对比研究的对象,由于进行过入学分级考试40名同学皆为1级起点班学生,成绩具有可比性。依托批改网作为在线平台和监督手段,对实验组a进行一个学期的在线规律性自主英语朗读练习,然后通过分析对比两个实验组学生一个学期听力成绩,并采用问访谈的研究手段,来了解规律性的朗读训练是否能够对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英语语音识别能力、听辩能力与听解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起到显著作用。
1.实验过程及结果。实验在其他教学活动照常进行的情况下,通过只对实验组进行两周一次的规律自主朗读训练,对照组不做要求,来观察一学期(2018秋季学期)后实验组a和对照组b的听力水平是否存在差异。一学期结束后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有云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统一命题的期末听力考试,并与上一学期(2018春季学期)期末听力成绩进行对比,来探讨英语朗读练习是否对英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有促进作用。实验者每次像实验a组学生提供一篇6级难度,约300个单词左右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在线朗读并进行记录和监督。

表2表明,新的T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