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高效的“四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n_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坚持改进课堂教学,构建和谐高效的“四主课堂”教学模式。
  一、“四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目标
  “四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四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四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因教学内容、任务、特点不同而不同。但是,可以概括表述如下: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为主线→以发展为主旨。
  1.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到:
  第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整体的高水平发展和学生个体充分发展(包括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尊重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学生从教师的尊重和关爱中,感受到教师可亲可敬,会以同样的爱心对待教师,从而建立起相互尊重、互相关爱的和谐师生关系。
  第二,促成学习主体的有效参与和有效学习。从有效提问与倾听、适时点拨与激励入手,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忱。一是引导学生质疑,生成有价值的问题,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开展积极的思维碰撞。二是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主思考时间,并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三是注意运用点拨艺术,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启发性。四是给学生及时而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
  2.以教师为主导。是指以教师的精讲点拨为主导,更加注重基于学情的“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构建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生态课堂,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做到:
  一方面,遵循规律“和谐高效”教与学。“遵循规律”是指遵循“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等生本教育的方法论;遵循“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等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和谐”是指和谐融洽,这是课堂教学状态的价值追求;“高效”是指高效率、高效度、高效益,这是课堂教学水平的价值追求。“教与学”是指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既关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材的处理与把握、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调控,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等,又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状态和效果、参与教学活动、倾听别人的意见、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以及教学的动态生成问题。做到尽量把系统讲解转变为重点阐述、答疑和讨论,实现“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另一方面,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以学科思想方法来组织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科核心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这是主张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3.以思维为主线。以思维为主线,就是把发展学生思维作为“四主课堂”的核心标志。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开展探究,以推进“思考”和“探究”来展开教学,激活和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体现“四主课堂”的最本质的特点——思维为主线。让学生“学会思维”要做到:
  首先,倡导以“问题导学”为纽带的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和延展性,使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激活他们的思维,拓展他们的思路,将课堂的学习与思考推向更宽广的领域。
  其次,强调问题导学与深度思维相结合。“问题导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度思维”则能挖掘问题的本质。两者结合,就能促进学生形成主动思考、深入思考的习惯。同时,推动小组学习的深入探究和集体思维的高效互动。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和合作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是强调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思维。
  4.以发展为主旨。是指以师生共同成长为根本目标,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于一体,把打好基础、创造思维两者结合起来,创造高质量的教学,让课堂成为师生双赢的生命场。落实师生的发展目标要达成。
  三、构建“四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校本研究
  我们学校把构建“四主课堂”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作为校本教研的核心工作,扎实开展“教学引领研究课”(简称教学引领)校本教研活动。让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探索“四主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和不同要求。向“四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每个环节要质量,全力打造和谐高效的生态课堂。
  把细化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提升常态课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完善“四主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相结合。以备课组长为引领的学科骨干教师同上研究课,学校主要领导和主管教学的中层干部以及全体教师分组、全程参与听、评课的教研活动。“教学引领”校本教研活动中有作课教师的研究课观摩,有课后说课阐述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还有学生随堂填写课堂感悟调查问卷、资深教师点评、教师互评、领导总评等。在“教学引领→评课研讨→总结反思→改进提升”的深度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引发教师的行为追问,产生实践式的教学改进,推动“优质课”的示范引领和“常态课”的跟踪指导,变“优质”为“常态”,以“激趣增效、减负提质”加快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
其他文献
文化依托媒介进行传承,文化的持续发展与媒介的创新相伴而行。该文探索传统文化传承媒介的演变,分析传统文化与媒介的融合发展,探讨传统文化本体语言的物质标准与形式标准,及其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语境中的文化嵌入;解读传统文化数字媒介化及其融合下的现代美学价值。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依赖于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而且依附媒介物的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与媒介的融合发展趋势,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形态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基础素描是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基础课.该文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嵌入课程教学,并以几何方体的形体塑造为例,从五个方面具体阐述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方法与措施.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在诗词歌赋上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且在各种工艺制造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与工艺传承,其中,唐代家具在中国家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传承。唐代宫廷家具经由能工巧匠的精心设计与雕琢,让后人不由得赞叹其制作上的华美与精致。该文从设计美学的角度分析唐代宫廷家具,展示唐代宫廷家具的样式美、功能美与装饰美,研究设计美学理论在家具设计中的实践价值。
一、打造品质清水,课程引领有格  走进清水路小学,流水潺潺,绿竹依依,艺韵、棋韵、书韵交相辉映;内蕴清水品质——上善若水、以水为镜;外扬竹子精神——清新、和谐、蓬勃、向上的学校力量荟萃积聚。清水品质、竹子精神引领着师生成长,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如《竹韵课程》蕴含“清新、和谐、蓬勃、向上”的竹子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不怕困难、坚强自信的精神,并且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发
期刊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如何从学校已有的宝贵教育资源出发,让新课程改革理念接地,创生出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堂,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随着沙坪坝区学校内涵发展的深入推进,我们将视野聚焦常规课堂,提出日常课堂优质化。为此,学校以“公能”课堂为载体,开始了探索之旅。  一、“公能”课堂释义  重庆南开小学是南开系列学校之一。“公能”思想源于我校创始人、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
期刊
为了全面掌握夜景观领域的研究历程和热点,该文作者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夜景规划”“夜景观”“夜游景观”为主题词检索,经过筛选,共选出468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其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其一,我国夜景观的研究历程共分为起步探索期、迅速增长期、稳定发展期,近些年在夜景经济发展背景下,夜景观的研究开始与各类型空间环境结合,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特点;其二,研究目前主要侧重于夜景照明、景观照明规划等内容,存在研究理念、技术重复率高、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其三,研究学者的学科背景单一,理论成果多为
彝族广泛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各省,其中,凉山彝族自治州因受到独特地形的影响,更多地保存了彝族服饰的传统特征。楚雄彝族自治州交通便利、文化交流频繁,产生了与传统服饰截然不同的服装风貌。该文以凉山和滇中楚雄两地彝族服饰为样本,从自然环境、传统思想、精神信仰方面研究其异同及其影响因素。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传统民居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何让传统民居建筑与社会时代相适应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分析目前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科学、合理的更新方法,旨在为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有益的借鉴思路,从而促进传统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像素作为屏性媒介显示图像的最小单位,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艺术风格,并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一种风格的形成和流行离不开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对该风格作品审美的感受与体验。该文分析像素艺术风格中审美体验的特性和层次,总结设计师在创作像素艺术风格的设计作品时可参考的方法。
在医院里,不论是患者还是医护人员都有一定的心理压力,患者承受着生理或心理上的痛苦,医护人员的精神压力也较大.医院室外景观是医院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研究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室外景观,阐述使用人群的需求,以期为日后打造人性化的医院室外景观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