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品质清水建设特色课程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198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打造品质清水,课程引领有格
  走进清水路小学,流水潺潺,绿竹依依,艺韵、棋韵、书韵交相辉映;内蕴清水品质——上善若水、以水为镜;外扬竹子精神——清新、和谐、蓬勃、向上的学校力量荟萃积聚。清水品质、竹子精神引领着师生成长,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如《竹韵课程》蕴含“清新、和谐、蓬勃、向上”的竹子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不怕困难、坚强自信的精神,并且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发展。因此,学校在竹韵课程中设置了“雅-艺术表现、美-语言运用、韧-运动竞技、活-科技创新、勤-劳技创作”五个不同的学习领域,开设丰富多彩的科目,为全校师生提供双向选择性学习。《清水课程》以阅读文化为引领,以沪剧文化、三棋文化为“双翼”的校园特色文化。清水课程以校本特色文化为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在阅读、沪剧、三棋方面开设了呈螺旋上升结构的拓展内容板块和相应的科目内容。
  1.内蕴清水品质,丰盈课程内涵。学校围绕着“净水育才、厚德载物、共享清水幸福”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隐性课程的品牌文化,力争让每一个空间体现清水特色,塑造有声、有形、有色的课程文化。学校课程内蕴清水品质。清水品质源自老子的《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学校围绕水传递给人的纯洁善良的品质鼓励学校师生,编写《水——生命之源》《上善若水》等相关课程。
  2.外扬竹子精神,提升课程张力。教师是否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决定了其发展的厚度,而是否具有专业精神则决定了教师发展的高度。外扬竹子精神是清小教师专业精神的形象表征。君子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盘根错节,大雨压不垮,狂风吹不倒,启迪着清小师生的团结和谐,激励着清小师生的蓬勃向上。
  竹子精神的激发依托校本教材的教学,如《竹韵深深》、《紫竹申曲》。同时,学校结合特色打造,设立了校园内、外网、知识管理平台、“清水之声”广播台、“竹韵”电视台。学校利用电视台报道校园活动、师生感人事迹;在广播台播放感恩故事、校园新闻。
  二、实施校本创新,课程开发有序
  学校以招标的形式组织教师先后开发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丰实了课程建设,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1.挖掘内涵,构建体系;2.制度保障,加强管理;3.设立目标,注重评价。
  三、孕育课程文化,课程领导有度
  学校努力加强课程领导,积极孕育清水课程文化。为教师构筑成长平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1.乐于学习,促进文化自觉
  校长把平时看到的文章以“套餐”形式推荐给相关教师阅读。课程教学部定期把优秀教育杂志以“主题套餐”的形式推荐给教师,学校还通过赠送相关书籍、免费订阅教育报刊,及时给教师送上精神食粮。
  清小老师乐学向上是同行口口相传的美誉与鼓励。老师们跨校诚拜学科带头人为师,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他们虚心请教各级专家,在专家引领下成长。教研专家全程参与每年的课程与教学活动,及时为教师听课把脉,使老师们明确了课改方向,提高了课程与教学能力。
  2.勇于实践,鼓励勤耕善研
  学校加强课程与教学的实践研究,提高学校教师整体的课程教学研究能力。邀请区科研室老师蹲点指导,定期来校作专题讲座,对教师做一对一的辅导。成立学习小组,组织召开“让理论转化为教育智慧”系列研究活动。定期召开青年教师科研工作例会。要求教师每月结合实际撰写教学反思。学校要求新教师填写《新教师成长手册》,要求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档案袋》,其他教师填写《教师专业发展记录手册》。相关手册内容包括相关职责、计划、论文、教案、反思、体会、评价等内容,让教师明确努力方向和实践内容,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保障。学生
  3.诚于批判,要求持续改进
  学校要求教师诚于批判,持续改进课程教学方式。平时要对感性的课程教学现象作理性教学分析、归纳和升华,以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师的主题反思,共同切磋,解决难题。
  四、立足课堂教学,课程管理有力
  孕育课程文化必须立足课堂。几乎所有关于课程的弊端和困惑,最终都能从课堂上找到症结;几乎所有关于课程的改革和探索,归根结底也都要回归到课堂中去——因为,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锁定课堂掘金,可谓纲举目张,瞄准课程挖潜,可谓一树百获。
  1.加强课程管理。学校加强课程管理,管理制度齐全,管理网络完善,管理过程严格、规范,运作顺畅。教学部每周组织行政及教学骨干加强课程与教学随访。通过看、听、问、查等形式,寻找问题,与教师一起共同分析原因,提出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改进意见,意见注重合理性、针对性、层次性,倡导课程间相互评价,强调多元评价,重在过程评价,旨在促进提高。几年来,清水路小学的课程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共享课程资源。学校要求教师结合自己对课程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记录在册。课程教学部组织人员进行搜集整理,学期结束要求各课程负责人对课程设计与教学进行评价,并在集中组内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把课程资源与教学设计上传,逐步形成清水路小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做好资源库积累工作,不断充实每个年级、每个课程的资源库,达到资源积累、共享、改进提高的目的。
  五、开展校本教研,课程研究有艺
  为加强对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本着“合作共融、分享共赢”的目标,课程教学部每年组织教师开展课程与教学交流分享主题活动、课程教与学创新研讨会等校本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师开发课程、教学课程的能力。1.展示交流,分享共赢;2.微格辨析,分享共赢;3.互动合作,分享共赢。
其他文献
新形势下,表现主义艺术常常体现出超越客观物象的外在形式特征,对事物实施了有效塑造,并且赋予艺术家强烈的情感,使其通过作品完成生命感悟的升华,最大限度地追求人类灵魂深处的价值指向。色彩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体现出重要的价值。色彩不仅是油画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色彩是表现艺术情感的重要载体,如果说素描是骨架和肢体,那么色彩就是血肉。该文首先提出了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其次结合现状阐述了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作用;最后指出色彩在油画创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创作者要合理地使
中原民间美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独特的本土文化特色。该文基于中原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探究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非遗保护的角度提出促进中原民间美术发展的策略,以期在保护中原民间美术的基础上促使其更好地发展。
为探索园林数字导览系统中的园林文化现代转译设计策略,基于数字导览系统强化游园者对园林文化的感知和体验,增强园林文化的传播效能,该文作者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出传统文化现代转译的路径、维度,在体验设计思维背景下,借助体验EEI模型演绎出适用于园林数字导览系统中园林文化现代转译的设计策略。将园林文化自然转译至人们的体验中,让园林文化与人们的体验融合共生,有助于强化人们对园林文化的感知与体验,促进园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该丈研究非遗文化背景下琨狮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基于有关学者的文化三层次理论,从外在层、中间层、内在层三方面剖析和提炼了非遗醒狮文化因子,并将其运用于醒狮丈创产品设计。非遗醒狮的文创产品设计方法为现代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思路与方法,促进了非遗醒狮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黄梅挑花是一种传统民间工艺,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该文从设计角度出发研究黄梅挑花,分析黄梅挑花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利用创新设计的手法推动黄梅挑花产品设计的多元化、现代化发展,以期提高产品价值,使黄梅挑花得到更好的传承和推广。
职初教师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专业发展取向。我们在职初教师的培养途径作了有益的探索,引领着职初教师的专业发展。  拜师学艺,携职初教师跨出教育生涯的第一步  新桥小学一直都有着非常好的“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近年来,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帮助职初教师走好教育生涯的第一步,我们慎重推出了“青蓝工程”培养计划,让骨干教师与职初教教师结队,并拟定
期刊
“以德为先,能力为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然而许多教师由于理论和经验的双重匮乏,学科课程模式的深远影响和学习探究的相对不足,导致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目标不明、措施不当、效果低下的现状。为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和有效性,做好策略加减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凸显主体地位,减少看客错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突出学生主体、联系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以及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学生是成长和发
期刊
文化依托媒介进行传承,文化的持续发展与媒介的创新相伴而行。该文探索传统文化传承媒介的演变,分析传统文化与媒介的融合发展,探讨传统文化本体语言的物质标准与形式标准,及其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语境中的文化嵌入;解读传统文化数字媒介化及其融合下的现代美学价值。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依赖于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而且依附媒介物的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与媒介的融合发展趋势,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形态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基础素描是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基础课.该文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嵌入课程教学,并以几何方体的形体塑造为例,从五个方面具体阐述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方法与措施.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在诗词歌赋上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且在各种工艺制造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与工艺传承,其中,唐代家具在中国家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传承。唐代宫廷家具经由能工巧匠的精心设计与雕琢,让后人不由得赞叹其制作上的华美与精致。该文从设计美学的角度分析唐代宫廷家具,展示唐代宫廷家具的样式美、功能美与装饰美,研究设计美学理论在家具设计中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