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切忌“盲人摸象”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feeling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般涅盘经》三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对于这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有趣故事,我相信在教学中,我们许多语文老师都曾讲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学生听,让学生们明白当中的道理。然而,随着教学深入的改革,我们有部分老师却不知不觉地堕进“盲人摸象”故事中的滑稽角色!其问题主要表现在:“盲从”“盲搬”“盲读”“盲感”。
  一、盲从
  “盲从”是指盲目顺从教条、盲目顺从专家权威,导致没有自己的个人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上公开课的集体备课中,我们发现这么一种现象:老师们在争议如何设计好某一个教学环节时,总是搬出“教参”“新课标”“专家权威”等依据,不敢跳出枷锁,从不以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参考,宁愿相信“理论”也不相信“实践”。正是这种本末倒置,导致教学设计像做模具一样。因此,在语文公开课活动中,有时你会看到很有戏剧性的一幕——两个老师上的课竟然惊人的相似!
  在教学实践中,我不能做到把A班的语文教学过程再在B班重复一次。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情境化、个体化、感性心理等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犹如溪流中的水,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都会有迥然不同的速度;犹如蓝天下的一片红叶,时而柔媚娇艳于秋之朗日纤云,时而怜爱辗转于秋之寒风凄雨。一个语文老师怎么可能多次踏进完全一样的语文课堂呢?或者说,有着不同积淀、不同风格的语文老师怎么可能同时踏进同一种语文教学情景呢?
  在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台湾教育研究院赵镜中研究员的一番话,确实值得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反思!他在宁夏人民会堂看完17节来自不同省的全国参赛课后提出:“我还是有很大的困惑,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堂课的课型都那么相似。本届活动的一项重要目标不就是鼓励教学创新吗?创新在哪里呢?诸位教师是不愿、不敢,还是不会呢?个人以为这可能与上述问题——教阅读还是教语文未能明确厘清有着一定的内在关联。”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相信自己能够大胆地、创造性地去诠释这些课纲,这样才能够找到最适合于自己及学生的教学路径,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盲搬
  “盲搬”是指盲目借用教学资源,导致迷失教学方向。
  随着因特网的日益发展,给世界增添了无限的活力,也让我们的教学异彩纷呈。教师们在网络上唾手可得的名师的教学设计、妙不可言的教学课件,优秀老师的各种“成果”被引入了自己的课堂。然而,当教师们“顺利”地完成了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时,蓦然回首,却发现学生在自己身上获得的语文学习方法寥寥可数,到底培养了学生什么语文能力也心中无数,教学的方向似乎早已迷失于浩如烟海的“搬运”时间里!
  我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老师,也不是一个不墨守成规的老师。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明确了各科各年段的目标之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對教材进行大胆处理,采取了“不拘一格”的措施——将教材与课外资源进行整合或拓展。在进行资源整合时,坚持“语文书”不代表“语文”的原则,对教材进行增、删、改、合,以便于学生拓展阅读量,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
  “增”。根据学生的兴趣,也根据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增加一些课外读物的教学内容。“增”教材的做法很有争议性,许多老师认为,教学课时很紧,还要增加内容,教学任务如何完成?为此,我在想: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老师提那么多问题,到底有多少学生会举手回答呢?答案是10个、8个!也就是说,我们其实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这10个、8个学生身上,并且在不停地追问让学生颇感疲惫的问题。自己累,学生更累;自己不想教了,学生更不想学了!其次,语文教材应怎样处理?全国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话启发了我:语文教学一般是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理解一两个关键问题及理解课文,接着背诵文章中精彩的成语、句子或片段即可。
  “删”。魏书生曾提及:“从语文教材中挑最重要的10篇文章,砍掉它,换成别的同类文章,行不行?”回答是肯定的。既然砍掉10篇最重要的文章都可以,那么舍弃某篇文章中的某个知识点,更不会影响语文的总体性了。为此,我在教学中对于一些不大适合学生的文章,以跳读的形式学习。
  “改”。可以结合其他版本的教材进行修改或整合。
  “合”。可以把一个单元的课文内容糅合起来进行学习。如我把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糅合成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其余课时指导学生品读喜爱的课外书《马小跳》,从中学习“作家笔下的人物”的方法,把人物写鲜活。
  通过思考与研究,我的教学方向十分明确,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方法的指导有通盘的计划,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盲读
  “盲读”是指盲目指导学生读书,导致失去课程的创新和精彩。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语文教学也悄无声息地经历着从教学理念到学习方式和评价手段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然而滤尽浮华,淘沙见金,有些经过时间锤炼和实践完善的学习方式仍然是课堂教学倡导的主要方式。读,仍是语文课堂的主阵地,“以读为本”是当今阅读教学的要求。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对于感情色彩浓厚的课文或片段,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在美读中品悟。走进时下的课堂,我们发现:原本一问一答的讲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引领下的学生对文本的口诵心惟、咀嚼涵咏;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场景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琅琅书声”充盈课堂。朗读,作为学生理解语言、感悟语情、培养语感的有效手段,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理念、课堂和教学方式。
  然而,当朗读饱受娇宠,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风景时,我们同时也看到,所谓的有感情地朗读已渐渐偏离了读之本色,在不知不觉中走了味、跑了调、变了态、失了真。
  在一次为迎接“赛课”的校内试教课上,一位老师执教《新型玻璃》,采用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让学生成立若干个“广告公司”,同时提出要求:认真阅读课文,遇到疑难,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了解每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然后讨论广告语。二是举行“广告发布会”。在小组学习讨论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作为代表进行交流,评选最佳广告语。三是创办“加工设计公司”,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对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课后,评课的老师一致认为这是一节创新的课,课程设计注重了两个过程——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两个过程中得以实现。然而,一位听课的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感觉整节课让学生朗读的次数不多,评委会认为这节课没有语文味。”她的话一石击起千层浪,老师们开始“挖”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斟酌如何把这篇说明文让学生读得娓娓动听,让评委感受学生的朗读水平。如此矫揉造作的朗读,严重破坏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严谨性。
  四、盲感
  “盲感”是指盲目让学生自读自悟,忘记自己教的职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老师们信奉的原则。因此,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只要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平时多看课外书,就能提高语文能力。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打着感悟的“旗帜”,让学生凭着感觉走,从不多问一个“为什么”或有什么根据。语文教学有时不妨像数学教学一样,有理有据,不让学生天马行空。如中年段词语理解,其理解方法大致分成五类:借已知的生活经验感悟词义;用近义词替换,类比理解词义;激发学生想象,扩展丰富词义;用生活实例,生动再现词义;善用相关故事补充,演绎归纳词义。但在语文课堂上,只要有一两个学生举手回答正确,就“功德圆满”地收场,学生是否真正懂了,老师较少顾及;至于学生运用了哪一种理解方法,教师心中更无底。在语文教学中,这种忽视教师职责的现象确实相当普遍。
其他文献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偏远的农村小学在品德学科的教学,仍然是处于一种“教会接受”的道德教育。把学生作为一个容器,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老师的提问,回答问题也要无条件地符合老师的预设,教师提问单一,教学过程缺乏坡度,处理教材没有深度,教学主观、提问琐碎、低效劳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现象。基于这种情况,引起我的反思:如何使我们边远的农村小学品德教学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本人就从演小品,演中悟理;
【摘要】新课标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指标符合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和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理论上更容易被教师、社会所接受,但作为主要教育精神施行者——教师,如果没有合适的教育切入口,核心素养培养将不一定有效。作为一线高中教师,应思考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即便只是其中的某一种素养。本文主要从个人的教学实践中谈体会。  【关键词】模型建构;校本教材;理论自觉;小创作  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包含
【摘要】创客教育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秉承着“开放创新、探究体验”的教育理念,以“创造中学” 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互联网 环境为创客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高效的中职学校创客教育模式包含有项目学习模式、社团活动模式、统合课程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使创客教育可持续发展,并且更有效地实施。  【关键词】互联网 ;创客教育;教育模式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号召
【摘要】语文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与人交流最重要的工具,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小学语文要求学生掌握常用字词以及造句和阅读文章,而语文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语文老师怎么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多种教学方式并举,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那么课堂效果应该会更好。下面结合实际
【摘要】校长在学校工作中具有多种角色,是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的关键部分。校长不仅管理学校发展、对外交流等事务,同时也要兼顾学校的课程发展。因此,课程领导力是考察校长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另外,学校德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形象与教育质量,德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对德育工作有着显著贡献,因此,探究校长课程领导力与德育工作间的关系是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发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本文笔者将通过探究校长领
【摘要】高三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为人師者任重而道远。高考把能力考查放在首位,对知识点考查的能力要求上不断翻新变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好高考这座“独木桥”,教师应该认真研究,设计好复习课。本文主要从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高三物理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借以提高复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词】高三物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高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高三物理到了这个时候不仅仅是新知识的灌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九册第56-58页的内容及相关习题。  二、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又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和立体图形面积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操作—转化—找关系—推导—归纳”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
【摘要】公共参与、法治意识、理性精神和政治认同是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2017年广州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关注学生发展,尝试将考试作为一次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其中第24题从生活体验、阅读能力入手,关注生活,前瞻时代,着力考核学生的信息提取、理性分析、公共参与的能力与素养,为思想品德学科培育核心素养、改革教育教学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本文试图立足试题探析核心素养,分析和总结改卷过程中学生的作答情况
摘 要:教学不仅仅是教,还得引导学生“如何来学,如何能学好”,向学生指明如何行动和完成什么样的任务,什么内容才是达到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新课程的实施,旧的教学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评价实践,目前教育界都有共识:实施新的评价方式。本文笔者谈谈新的教学评价工具:量规,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  关键词:教育教学评价工具;英语教学评价;新课程评价;量
【摘要】主体意识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提升高中生的主体意识,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众多语文教师的共识。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构建高效课堂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