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般涅盘经》三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对于这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有趣故事,我相信在教学中,我们许多语文老师都曾讲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学生听,让学生们明白当中的道理。然而,随着教学深入的改革,我们有部分老师却不知不觉地堕进“盲人摸象”故事中的滑稽角色!其问题主要表现在:“盲从”“盲搬”“盲读”“盲感”。
一、盲从
“盲从”是指盲目顺从教条、盲目顺从专家权威,导致没有自己的个人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上公开课的集体备课中,我们发现这么一种现象:老师们在争议如何设计好某一个教学环节时,总是搬出“教参”“新课标”“专家权威”等依据,不敢跳出枷锁,从不以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参考,宁愿相信“理论”也不相信“实践”。正是这种本末倒置,导致教学设计像做模具一样。因此,在语文公开课活动中,有时你会看到很有戏剧性的一幕——两个老师上的课竟然惊人的相似!
在教学实践中,我不能做到把A班的语文教学过程再在B班重复一次。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情境化、个体化、感性心理等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犹如溪流中的水,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都会有迥然不同的速度;犹如蓝天下的一片红叶,时而柔媚娇艳于秋之朗日纤云,时而怜爱辗转于秋之寒风凄雨。一个语文老师怎么可能多次踏进完全一样的语文课堂呢?或者说,有着不同积淀、不同风格的语文老师怎么可能同时踏进同一种语文教学情景呢?
在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台湾教育研究院赵镜中研究员的一番话,确实值得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反思!他在宁夏人民会堂看完17节来自不同省的全国参赛课后提出:“我还是有很大的困惑,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堂课的课型都那么相似。本届活动的一项重要目标不就是鼓励教学创新吗?创新在哪里呢?诸位教师是不愿、不敢,还是不会呢?个人以为这可能与上述问题——教阅读还是教语文未能明确厘清有着一定的内在关联。”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相信自己能够大胆地、创造性地去诠释这些课纲,这样才能够找到最适合于自己及学生的教学路径,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盲搬
“盲搬”是指盲目借用教学资源,导致迷失教学方向。
随着因特网的日益发展,给世界增添了无限的活力,也让我们的教学异彩纷呈。教师们在网络上唾手可得的名师的教学设计、妙不可言的教学课件,优秀老师的各种“成果”被引入了自己的课堂。然而,当教师们“顺利”地完成了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时,蓦然回首,却发现学生在自己身上获得的语文学习方法寥寥可数,到底培养了学生什么语文能力也心中无数,教学的方向似乎早已迷失于浩如烟海的“搬运”时间里!
我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老师,也不是一个不墨守成规的老师。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明确了各科各年段的目标之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對教材进行大胆处理,采取了“不拘一格”的措施——将教材与课外资源进行整合或拓展。在进行资源整合时,坚持“语文书”不代表“语文”的原则,对教材进行增、删、改、合,以便于学生拓展阅读量,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
“增”。根据学生的兴趣,也根据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增加一些课外读物的教学内容。“增”教材的做法很有争议性,许多老师认为,教学课时很紧,还要增加内容,教学任务如何完成?为此,我在想: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老师提那么多问题,到底有多少学生会举手回答呢?答案是10个、8个!也就是说,我们其实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这10个、8个学生身上,并且在不停地追问让学生颇感疲惫的问题。自己累,学生更累;自己不想教了,学生更不想学了!其次,语文教材应怎样处理?全国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话启发了我:语文教学一般是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理解一两个关键问题及理解课文,接着背诵文章中精彩的成语、句子或片段即可。
“删”。魏书生曾提及:“从语文教材中挑最重要的10篇文章,砍掉它,换成别的同类文章,行不行?”回答是肯定的。既然砍掉10篇最重要的文章都可以,那么舍弃某篇文章中的某个知识点,更不会影响语文的总体性了。为此,我在教学中对于一些不大适合学生的文章,以跳读的形式学习。
“改”。可以结合其他版本的教材进行修改或整合。
“合”。可以把一个单元的课文内容糅合起来进行学习。如我把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糅合成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其余课时指导学生品读喜爱的课外书《马小跳》,从中学习“作家笔下的人物”的方法,把人物写鲜活。
通过思考与研究,我的教学方向十分明确,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方法的指导有通盘的计划,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盲读
“盲读”是指盲目指导学生读书,导致失去课程的创新和精彩。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语文教学也悄无声息地经历着从教学理念到学习方式和评价手段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然而滤尽浮华,淘沙见金,有些经过时间锤炼和实践完善的学习方式仍然是课堂教学倡导的主要方式。读,仍是语文课堂的主阵地,“以读为本”是当今阅读教学的要求。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对于感情色彩浓厚的课文或片段,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在美读中品悟。走进时下的课堂,我们发现:原本一问一答的讲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引领下的学生对文本的口诵心惟、咀嚼涵咏;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场景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琅琅书声”充盈课堂。朗读,作为学生理解语言、感悟语情、培养语感的有效手段,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理念、课堂和教学方式。
然而,当朗读饱受娇宠,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风景时,我们同时也看到,所谓的有感情地朗读已渐渐偏离了读之本色,在不知不觉中走了味、跑了调、变了态、失了真。
在一次为迎接“赛课”的校内试教课上,一位老师执教《新型玻璃》,采用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让学生成立若干个“广告公司”,同时提出要求:认真阅读课文,遇到疑难,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了解每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然后讨论广告语。二是举行“广告发布会”。在小组学习讨论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作为代表进行交流,评选最佳广告语。三是创办“加工设计公司”,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对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课后,评课的老师一致认为这是一节创新的课,课程设计注重了两个过程——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两个过程中得以实现。然而,一位听课的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感觉整节课让学生朗读的次数不多,评委会认为这节课没有语文味。”她的话一石击起千层浪,老师们开始“挖”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斟酌如何把这篇说明文让学生读得娓娓动听,让评委感受学生的朗读水平。如此矫揉造作的朗读,严重破坏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严谨性。
四、盲感
“盲感”是指盲目让学生自读自悟,忘记自己教的职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老师们信奉的原则。因此,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只要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平时多看课外书,就能提高语文能力。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打着感悟的“旗帜”,让学生凭着感觉走,从不多问一个“为什么”或有什么根据。语文教学有时不妨像数学教学一样,有理有据,不让学生天马行空。如中年段词语理解,其理解方法大致分成五类:借已知的生活经验感悟词义;用近义词替换,类比理解词义;激发学生想象,扩展丰富词义;用生活实例,生动再现词义;善用相关故事补充,演绎归纳词义。但在语文课堂上,只要有一两个学生举手回答正确,就“功德圆满”地收场,学生是否真正懂了,老师较少顾及;至于学生运用了哪一种理解方法,教师心中更无底。在语文教学中,这种忽视教师职责的现象确实相当普遍。
对于这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有趣故事,我相信在教学中,我们许多语文老师都曾讲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学生听,让学生们明白当中的道理。然而,随着教学深入的改革,我们有部分老师却不知不觉地堕进“盲人摸象”故事中的滑稽角色!其问题主要表现在:“盲从”“盲搬”“盲读”“盲感”。
一、盲从
“盲从”是指盲目顺从教条、盲目顺从专家权威,导致没有自己的个人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上公开课的集体备课中,我们发现这么一种现象:老师们在争议如何设计好某一个教学环节时,总是搬出“教参”“新课标”“专家权威”等依据,不敢跳出枷锁,从不以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参考,宁愿相信“理论”也不相信“实践”。正是这种本末倒置,导致教学设计像做模具一样。因此,在语文公开课活动中,有时你会看到很有戏剧性的一幕——两个老师上的课竟然惊人的相似!
在教学实践中,我不能做到把A班的语文教学过程再在B班重复一次。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情境化、个体化、感性心理等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犹如溪流中的水,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都会有迥然不同的速度;犹如蓝天下的一片红叶,时而柔媚娇艳于秋之朗日纤云,时而怜爱辗转于秋之寒风凄雨。一个语文老师怎么可能多次踏进完全一样的语文课堂呢?或者说,有着不同积淀、不同风格的语文老师怎么可能同时踏进同一种语文教学情景呢?
在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台湾教育研究院赵镜中研究员的一番话,确实值得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反思!他在宁夏人民会堂看完17节来自不同省的全国参赛课后提出:“我还是有很大的困惑,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堂课的课型都那么相似。本届活动的一项重要目标不就是鼓励教学创新吗?创新在哪里呢?诸位教师是不愿、不敢,还是不会呢?个人以为这可能与上述问题——教阅读还是教语文未能明确厘清有着一定的内在关联。”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相信自己能够大胆地、创造性地去诠释这些课纲,这样才能够找到最适合于自己及学生的教学路径,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盲搬
“盲搬”是指盲目借用教学资源,导致迷失教学方向。
随着因特网的日益发展,给世界增添了无限的活力,也让我们的教学异彩纷呈。教师们在网络上唾手可得的名师的教学设计、妙不可言的教学课件,优秀老师的各种“成果”被引入了自己的课堂。然而,当教师们“顺利”地完成了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时,蓦然回首,却发现学生在自己身上获得的语文学习方法寥寥可数,到底培养了学生什么语文能力也心中无数,教学的方向似乎早已迷失于浩如烟海的“搬运”时间里!
我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老师,也不是一个不墨守成规的老师。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明确了各科各年段的目标之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對教材进行大胆处理,采取了“不拘一格”的措施——将教材与课外资源进行整合或拓展。在进行资源整合时,坚持“语文书”不代表“语文”的原则,对教材进行增、删、改、合,以便于学生拓展阅读量,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
“增”。根据学生的兴趣,也根据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增加一些课外读物的教学内容。“增”教材的做法很有争议性,许多老师认为,教学课时很紧,还要增加内容,教学任务如何完成?为此,我在想: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老师提那么多问题,到底有多少学生会举手回答呢?答案是10个、8个!也就是说,我们其实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这10个、8个学生身上,并且在不停地追问让学生颇感疲惫的问题。自己累,学生更累;自己不想教了,学生更不想学了!其次,语文教材应怎样处理?全国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话启发了我:语文教学一般是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理解一两个关键问题及理解课文,接着背诵文章中精彩的成语、句子或片段即可。
“删”。魏书生曾提及:“从语文教材中挑最重要的10篇文章,砍掉它,换成别的同类文章,行不行?”回答是肯定的。既然砍掉10篇最重要的文章都可以,那么舍弃某篇文章中的某个知识点,更不会影响语文的总体性了。为此,我在教学中对于一些不大适合学生的文章,以跳读的形式学习。
“改”。可以结合其他版本的教材进行修改或整合。
“合”。可以把一个单元的课文内容糅合起来进行学习。如我把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糅合成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其余课时指导学生品读喜爱的课外书《马小跳》,从中学习“作家笔下的人物”的方法,把人物写鲜活。
通过思考与研究,我的教学方向十分明确,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方法的指导有通盘的计划,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盲读
“盲读”是指盲目指导学生读书,导致失去课程的创新和精彩。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语文教学也悄无声息地经历着从教学理念到学习方式和评价手段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然而滤尽浮华,淘沙见金,有些经过时间锤炼和实践完善的学习方式仍然是课堂教学倡导的主要方式。读,仍是语文课堂的主阵地,“以读为本”是当今阅读教学的要求。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对于感情色彩浓厚的课文或片段,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在美读中品悟。走进时下的课堂,我们发现:原本一问一答的讲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引领下的学生对文本的口诵心惟、咀嚼涵咏;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场景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琅琅书声”充盈课堂。朗读,作为学生理解语言、感悟语情、培养语感的有效手段,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理念、课堂和教学方式。
然而,当朗读饱受娇宠,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风景时,我们同时也看到,所谓的有感情地朗读已渐渐偏离了读之本色,在不知不觉中走了味、跑了调、变了态、失了真。
在一次为迎接“赛课”的校内试教课上,一位老师执教《新型玻璃》,采用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让学生成立若干个“广告公司”,同时提出要求:认真阅读课文,遇到疑难,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了解每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然后讨论广告语。二是举行“广告发布会”。在小组学习讨论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作为代表进行交流,评选最佳广告语。三是创办“加工设计公司”,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对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课后,评课的老师一致认为这是一节创新的课,课程设计注重了两个过程——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两个过程中得以实现。然而,一位听课的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感觉整节课让学生朗读的次数不多,评委会认为这节课没有语文味。”她的话一石击起千层浪,老师们开始“挖”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斟酌如何把这篇说明文让学生读得娓娓动听,让评委感受学生的朗读水平。如此矫揉造作的朗读,严重破坏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严谨性。
四、盲感
“盲感”是指盲目让学生自读自悟,忘记自己教的职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老师们信奉的原则。因此,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只要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平时多看课外书,就能提高语文能力。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打着感悟的“旗帜”,让学生凭着感觉走,从不多问一个“为什么”或有什么根据。语文教学有时不妨像数学教学一样,有理有据,不让学生天马行空。如中年段词语理解,其理解方法大致分成五类:借已知的生活经验感悟词义;用近义词替换,类比理解词义;激发学生想象,扩展丰富词义;用生活实例,生动再现词义;善用相关故事补充,演绎归纳词义。但在语文课堂上,只要有一两个学生举手回答正确,就“功德圆满”地收场,学生是否真正懂了,老师较少顾及;至于学生运用了哪一种理解方法,教师心中更无底。在语文教学中,这种忽视教师职责的现象确实相当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