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综合素养”理念的提出,各学科教学均由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转向对其综合素养的关注。对于初中语文学科来说,阅读是思考能力、语言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结合,也是综合素养培育的重要一环,在初三这一面临升学的关键期,更应当受到重视。但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被灌输式方法所占据,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语文教师应当主动行动,探寻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首先简要说明了现今初三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接下来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初三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实践策略,希望有所助力。
关键词:初三语文;阅读教学;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升入初三,学生面临着升学的挑战,学习内容陡然增多。一部分学生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产生了懈怠心理,为其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显著影响。语文作为初中的必修学科,阅读是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初三语文教师应当精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更加高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缓解学生的压力,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和效果的共同进步,助力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初三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
1、教学理念过时
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育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放眼初中校园,仍有一部分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将阅读教学发的重点放在知识点的分解与背诵上,以强制学生记忆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使得学生不断机械重复地记忆知识点,不仅为初三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压力,更难以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与发展,背离了新课改的要求。
2、教学方法欠缺
与其他教学内容相比,阅读不仅需要学生主动去读,更对其鉴赏能力、理解能力提出了高要求。但在实际初三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将全部时间放在了文章内容的讲解上,缺乏对文章主题和思想的指导。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的阅读停留在表面,只得浅显地理解文章大意,忽视了文章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削弱了阅读教学的效果。同时,传统教学方法并未涉及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往往不知所措,阅读能力的提升更加无从谈起。
3、学生积累较少
閱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借助多方面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现今初中语文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课后阅读积累的关注,在与日俱增的学习压力下,学生难以在主动进行阅读积累,培养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面和阅读量都很少,无法实现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语文与生活结合紧密。只有深入生活,不断感受,才能与文章产生共鸣。很多学生被禁锢在学校与作业中,缺乏接触生活的机会,对生活的感悟少之又少,同样阻碍了阅读能力的进步。
二、初三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创新
1、教师积极行动,推动阅读教学
初三学生即将迎来升学,承受着相当大的学习压力。面对着人生第一次重要抉择,很多学生因担忧未来导致无心学习,课堂上难以积极作出回应,学习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到了阅读教学的效果。为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积极行动,借助自己的教学打造思考讨论的氛围,推动阅读教学。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这篇文章言辞锐利,是鲁迅代表性的杂文,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更好的辅助学生理解,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就可以向学生介绍文章创作背景,并借助一连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作者写这想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作者怎样论述观点的?借助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意愿,并引导其逐渐深入,有效实现了学生的主动思考,提升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2、多样教学方式,点燃学生热情
教学氛围对课堂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初三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如果课堂氛围活跃、热烈的情况,学生情绪会随之高涨,心情轻松,阅读学习的动力明显充沛。但传统阅读教学课堂氛围沉闷单一,抑制了学生的情绪表达,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直接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当意识到传统教学的不足,积极利用多种方式,改变教学氛围,点燃学生热情。
例如,学习及九年级下册的《敬业与乐业》时,教师就可以依据这一题目,设置讨论任务——怎样才能实现敬业与乐业。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全文,从文章当中找出论述敬业与乐业的观点的证据,然后在班级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梁启超将“职责心”和“趣味”归纳与实现敬业和乐业的途径,有的学生赞同这一观点,认为只有感到兴趣才可以自主深入,确立职责;而有的学生认为趣味往往会干涉职责的形成。借助这样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得到了有效改观,
学生参与度大大提升,促进了阅读教学效果的进步。
3、引入延伸阅读,实现思维拓展
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初中语文阅读的要求发生了很大改变。经常可以看到针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显然无法满足需求。初三语文教师应当跳出教材的局限,积极引入延伸阅读,使得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联动,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学习了《孔乙己》一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呐喊》中的典型篇目,借助《狂人日记》、《阿 Q 正传》等作品使学生对于鲁迅的短篇小说形成更加深入的认知,强化
了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在学习《范进中举》后,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全本《儒林外史》,引发学生思考引发文中封建儒士百般形态的原因,让学生对于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实现了从文章内容到情感的升华,对于初三阅读教学实效提升发挥出重要的意义。
三、总结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必须依靠持续的积累与理解。其教学同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初三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在实际进行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更应当明确把握阅读教学目标,基于初三学生的理解接受特点,借助多样化的、更具有创新性质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深入文章当中,不断阅读积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从真正意义上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于其强. 群文阅读在初三语文教学中的实践[N]. 山西科技报,2021-08-02(A06).
[2]王颖. 调整节奏,让初三语文课堂复习活起来[A]. 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六)[C].福建省商贸协会:福建省商贸协会,2021:4.
关键词:初三语文;阅读教学;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升入初三,学生面临着升学的挑战,学习内容陡然增多。一部分学生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产生了懈怠心理,为其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显著影响。语文作为初中的必修学科,阅读是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初三语文教师应当精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更加高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缓解学生的压力,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和效果的共同进步,助力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初三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
1、教学理念过时
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育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放眼初中校园,仍有一部分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将阅读教学发的重点放在知识点的分解与背诵上,以强制学生记忆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使得学生不断机械重复地记忆知识点,不仅为初三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压力,更难以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与发展,背离了新课改的要求。
2、教学方法欠缺
与其他教学内容相比,阅读不仅需要学生主动去读,更对其鉴赏能力、理解能力提出了高要求。但在实际初三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将全部时间放在了文章内容的讲解上,缺乏对文章主题和思想的指导。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的阅读停留在表面,只得浅显地理解文章大意,忽视了文章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削弱了阅读教学的效果。同时,传统教学方法并未涉及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往往不知所措,阅读能力的提升更加无从谈起。
3、学生积累较少
閱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借助多方面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现今初中语文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课后阅读积累的关注,在与日俱增的学习压力下,学生难以在主动进行阅读积累,培养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面和阅读量都很少,无法实现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语文与生活结合紧密。只有深入生活,不断感受,才能与文章产生共鸣。很多学生被禁锢在学校与作业中,缺乏接触生活的机会,对生活的感悟少之又少,同样阻碍了阅读能力的进步。
二、初三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创新
1、教师积极行动,推动阅读教学
初三学生即将迎来升学,承受着相当大的学习压力。面对着人生第一次重要抉择,很多学生因担忧未来导致无心学习,课堂上难以积极作出回应,学习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到了阅读教学的效果。为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积极行动,借助自己的教学打造思考讨论的氛围,推动阅读教学。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这篇文章言辞锐利,是鲁迅代表性的杂文,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更好的辅助学生理解,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就可以向学生介绍文章创作背景,并借助一连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作者写这想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作者怎样论述观点的?借助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意愿,并引导其逐渐深入,有效实现了学生的主动思考,提升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2、多样教学方式,点燃学生热情
教学氛围对课堂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初三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如果课堂氛围活跃、热烈的情况,学生情绪会随之高涨,心情轻松,阅读学习的动力明显充沛。但传统阅读教学课堂氛围沉闷单一,抑制了学生的情绪表达,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直接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当意识到传统教学的不足,积极利用多种方式,改变教学氛围,点燃学生热情。
例如,学习及九年级下册的《敬业与乐业》时,教师就可以依据这一题目,设置讨论任务——怎样才能实现敬业与乐业。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全文,从文章当中找出论述敬业与乐业的观点的证据,然后在班级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梁启超将“职责心”和“趣味”归纳与实现敬业和乐业的途径,有的学生赞同这一观点,认为只有感到兴趣才可以自主深入,确立职责;而有的学生认为趣味往往会干涉职责的形成。借助这样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得到了有效改观,
学生参与度大大提升,促进了阅读教学效果的进步。
3、引入延伸阅读,实现思维拓展
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初中语文阅读的要求发生了很大改变。经常可以看到针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显然无法满足需求。初三语文教师应当跳出教材的局限,积极引入延伸阅读,使得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联动,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学习了《孔乙己》一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呐喊》中的典型篇目,借助《狂人日记》、《阿 Q 正传》等作品使学生对于鲁迅的短篇小说形成更加深入的认知,强化
了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在学习《范进中举》后,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全本《儒林外史》,引发学生思考引发文中封建儒士百般形态的原因,让学生对于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实现了从文章内容到情感的升华,对于初三阅读教学实效提升发挥出重要的意义。
三、总结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必须依靠持续的积累与理解。其教学同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初三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在实际进行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更应当明确把握阅读教学目标,基于初三学生的理解接受特点,借助多样化的、更具有创新性质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深入文章当中,不断阅读积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从真正意义上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于其强. 群文阅读在初三语文教学中的实践[N]. 山西科技报,2021-08-02(A06).
[2]王颖. 调整节奏,让初三语文课堂复习活起来[A]. 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六)[C].福建省商贸协会:福建省商贸协会,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