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小学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高耗低效”的误区,学生广泛存在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差等问题。本文从小学低中学段语文阅读指导实践入手,对小学低中段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探寻阅读教学优化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师群体在阅读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低中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强的阅读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大量的积累和科学的教导,学生才能真正学好语文。但就本课题的调查结果来看,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误区长期存在,学生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差,小学语文阅读的形势并不乐观。我们想解决这些问题,也势必要从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着手。
1.小学低中学段语文阅读教学概述
1.1小学低中学段学生的特点
小学低段学生的第一个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第二就是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善于运用多样的教学资源及方式,例如播放视频辅助理解课文,朗读时配乐以营造情感氛围,请学生表演对话朗读等。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1.2小学低中段学生阅读心理
小学低中段学生知识积累较少,阅读基础薄弱,其阅读心理模式多是自下而上式的。阅读教学要首先从字词句开始,培养学生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其次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逐步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最终实现向预测式阅读的过渡。
1.3小学低中学段课堂教学的特点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教师机械填鸭式讲解知识的情况,教师更多顾及生成客体,即过于重视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体系的讲授,而忽略学生的生成和参与[5]。小学低中段学生活泼好动,课堂教学应是极具生命力和活力的。当代课堂教学虽也讲求探究式学习,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不尽如人意,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构建生成性课堂,还需教师群体的不断学习与努力。
2.小学低中段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明确了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即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和评价结果,我们也可以此为根据在课内课外两个阅读模块中发现问题。
2.1教学目标重知识轻能力
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小学低中段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认知产生了偏差,他们在教学设计中更多关注工具性知识,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了思维和意识上的熏陶。但若将教学目标更改为①认识生字②流利朗读课文③学会借助插图整体感知并理解课文。这样的教学无疑更加全面,兼顾了多种能力的培养,流利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则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更有助于学生从基础开始培养阅读思路。
2.2教学内容繁杂密集
目前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使用的部编本教材,选文丰富,要求严格,但随之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很多时候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不只是教师个人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其中还包含了一些现实因素。
2.3教学方法单调
教学方法应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呈现阅读内容,学生采取什么手段感知理解阅读内容,此二者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率。
2.4作业模式固定,教学评价空泛
在课程阶段性地结束后,教师会选择布置作业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通常情况下,作业形式会以识记背诵、抄写默写及教材配套习题为主,这样的作业布置过于机械化,不能很好切合小学低中学段学生的学习心理。
3.小学低中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优化
3.1合理设置阅读教学目标
现在的教师一般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8]。在阅读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教师应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将语言、思维、审美及文化多种能力的培养融入三维目标中,在知识与技能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过程与方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使教学目标的设置更加完善。
3.2优化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对教材有着全面的把握,挖掘其中隐藏的教育资源,有针对性的处理文本,合理准备教学内容。事实上,在温儒敏先生主编的部编本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侧重点,着重训练学生的某种能力。
除去单元特色外,不同体裁的课文也有自己体裁上的特色,教师在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中也应重视。小学低中学段的课文大致有记叙文、诗歌、寓言童话及說明性文本,不同文本有不同特点,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文本类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不同文本的教学价值。如诗歌教学应注重结构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说明性文本教学应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以图片、动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寓言和童话类教学应关注其中的佳句及道理,通过讲故事的活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3重视不同阅读教学方法的运用
小学低中学段学生的心理及认知发展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其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合时合适地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积累,促进学生掌握阅读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达成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对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读,重复地读,由浅至深地读,完成初读感受—精读领悟—品读升华这样的过程。
3.4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练习,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授学生以“渔”,所以教师不应只局限于课内教学,而应把视线更多投向课外,培养学生在没有老师引导的情况下自行阅读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课外阅读篇目的选取一定要基于原文,这样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有一种熟悉感,使课内外阅读的衔接不至于生涩。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只是从教师角度出发谈论了一些理论上的可行性,想要实现文中所写,还需现实中教师、学校、家长和学生自己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计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8(17):40-42.
[2]李三群.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8(14):51.
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小学低中学段语文阅读指导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TJZX19072
关键词:小学低中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强的阅读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大量的积累和科学的教导,学生才能真正学好语文。但就本课题的调查结果来看,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误区长期存在,学生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差,小学语文阅读的形势并不乐观。我们想解决这些问题,也势必要从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着手。
1.小学低中学段语文阅读教学概述
1.1小学低中学段学生的特点
小学低段学生的第一个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第二就是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善于运用多样的教学资源及方式,例如播放视频辅助理解课文,朗读时配乐以营造情感氛围,请学生表演对话朗读等。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1.2小学低中段学生阅读心理
小学低中段学生知识积累较少,阅读基础薄弱,其阅读心理模式多是自下而上式的。阅读教学要首先从字词句开始,培养学生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其次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逐步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最终实现向预测式阅读的过渡。
1.3小学低中学段课堂教学的特点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教师机械填鸭式讲解知识的情况,教师更多顾及生成客体,即过于重视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体系的讲授,而忽略学生的生成和参与[5]。小学低中段学生活泼好动,课堂教学应是极具生命力和活力的。当代课堂教学虽也讲求探究式学习,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不尽如人意,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构建生成性课堂,还需教师群体的不断学习与努力。
2.小学低中段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明确了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即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和评价结果,我们也可以此为根据在课内课外两个阅读模块中发现问题。
2.1教学目标重知识轻能力
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小学低中段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认知产生了偏差,他们在教学设计中更多关注工具性知识,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了思维和意识上的熏陶。但若将教学目标更改为①认识生字②流利朗读课文③学会借助插图整体感知并理解课文。这样的教学无疑更加全面,兼顾了多种能力的培养,流利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则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更有助于学生从基础开始培养阅读思路。
2.2教学内容繁杂密集
目前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使用的部编本教材,选文丰富,要求严格,但随之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很多时候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不只是教师个人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其中还包含了一些现实因素。
2.3教学方法单调
教学方法应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呈现阅读内容,学生采取什么手段感知理解阅读内容,此二者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率。
2.4作业模式固定,教学评价空泛
在课程阶段性地结束后,教师会选择布置作业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通常情况下,作业形式会以识记背诵、抄写默写及教材配套习题为主,这样的作业布置过于机械化,不能很好切合小学低中学段学生的学习心理。
3.小学低中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优化
3.1合理设置阅读教学目标
现在的教师一般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8]。在阅读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教师应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将语言、思维、审美及文化多种能力的培养融入三维目标中,在知识与技能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过程与方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使教学目标的设置更加完善。
3.2优化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对教材有着全面的把握,挖掘其中隐藏的教育资源,有针对性的处理文本,合理准备教学内容。事实上,在温儒敏先生主编的部编本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侧重点,着重训练学生的某种能力。
除去单元特色外,不同体裁的课文也有自己体裁上的特色,教师在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中也应重视。小学低中学段的课文大致有记叙文、诗歌、寓言童话及說明性文本,不同文本有不同特点,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文本类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不同文本的教学价值。如诗歌教学应注重结构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说明性文本教学应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以图片、动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寓言和童话类教学应关注其中的佳句及道理,通过讲故事的活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3重视不同阅读教学方法的运用
小学低中学段学生的心理及认知发展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其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合时合适地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积累,促进学生掌握阅读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达成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对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读,重复地读,由浅至深地读,完成初读感受—精读领悟—品读升华这样的过程。
3.4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练习,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授学生以“渔”,所以教师不应只局限于课内教学,而应把视线更多投向课外,培养学生在没有老师引导的情况下自行阅读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课外阅读篇目的选取一定要基于原文,这样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有一种熟悉感,使课内外阅读的衔接不至于生涩。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只是从教师角度出发谈论了一些理论上的可行性,想要实现文中所写,还需现实中教师、学校、家长和学生自己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计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8(17):40-42.
[2]李三群.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8(14):51.
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小学低中学段语文阅读指导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TJZX19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