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习散文的结构美,从线索入手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所谓“散”,首先,指它的题材广泛。宇宙之大,昆虫之微,无可不谈。其次,散文的写法自由,它结构放纵自如,样式灵活,全无定格。但散文除了外在的方面,还有内在的东西。这就是同“形”相对的“神”,也就是包含在材料之中的主题,思想感情等。如吴伯箫的散文《记一辆纺车》,从表面看来这篇散文是展开了广阔的延安战斗生活画面。材料丰富、手法自由、结构灵活。文章运用了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交代了延安生产的历史背景;描写了纺线劳动中的种种体会和感受;概括了纺线的思想意义。这些散碎的材料,绝非漫无边际,是处处同作者怀念纺车之情息息相关的。认准这一点,才能把很散的材料凝聚到“不散”的焦点上,把各种各样的内容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要注意引导学生划清段落层次,理出脉络,关键弄清线索,才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从而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文章的线索虽然各式各样,但大体上不外乎人、事物、情、景,《白杨礼赞》是以白杨树为线索。通过象征的手法歌颂了我们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歌颂他们那种不屈豪迈,力求上进的精神,可见,散文的结构,虽难于把握,但是我们只要让学生理清线索,就为学生学好散文奠定了基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散文的情感美,从语言入手
词美意深,这是散文的又一特点,因此,语言分析应被视为散文教学的重点。但是散文因为有不同的风格、文采,因此,对散文教学的语言分析,有很大的灵活性。我的做法是根据散文不同的表达方式。对语言分析有所侧重。叙事散文,抓住写人叙事的重点词语,分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是一篇写父子之情。感人至深的名篇,而文章的语言平白如话,不加丝毫雕琢,在质朴和平淡之中,笔笔是深情。文中四次提到“背影”,而饱蘸笔墨写的是父亲到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讲解时,如果只是就文论文,指出作者描写了父亲的衣着、动作、体态、神情,这是不够的,必须透过这些描写,讲出父亲此时此刻的“情”。这个“背影”的描写,表现了一个父亲伟大而无私的爱,再联系到家庭的破落,父亲的失业,在生活中的艰难挣扎,这“背影”就更加震动人的心灵了。
抒情散文,作者往往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抒发情怀。讲课时则可抓住作者丰富的想象或生动的描述,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如杨朔的散文《茶花赋》文中,一个“醉”字领着那些动词、形容词,就使得春天的气息、作者的感受跃然纸上。平常词中见新奇,这是作者遣词的功力。咬住这些,让学生懂得,词不在华丽,贵在表情达意。因此,无论叙事散文或抒情散文,我觉得在讲授的过程中,都需要引导学生把握重点词语,以便理解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本身的情操也受到陶冶。
三、学习散文的意境美,从“文眼”入手
散文的“眼”不仅在于词语的精美,更主要的是表露意境的深邃。找到了“文眼”,就能领会其意境,进而领会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旨。散文这个“眼”,往往是在散文的后面出现的。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最后一段,我们读到这里,就是该文的“文眼”。感情就自然会开始升发,就自然想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正是他们含辛茹苦,流血牺牲,才保卫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抓住了“文眼”,散文的意境,作品的主题就显而易见。再如《荔枝蜜》文中写的是蜜蜂如何辛勤地为人类酿蜜,可是最后作者却写了这么一段,“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这就是“文眼”,因为作者要赞美的不是蜜蜂,而是像蜜蜂一样的勤劳的人民。可见,散文大都具意境,作者是把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强烈的感情熔铸到所描写的对象上。而“文眼”恰恰又是表意境的“窗口”,透过这“窗口”,就能看到文章的主旨。
(大城县第四中学)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所谓“散”,首先,指它的题材广泛。宇宙之大,昆虫之微,无可不谈。其次,散文的写法自由,它结构放纵自如,样式灵活,全无定格。但散文除了外在的方面,还有内在的东西。这就是同“形”相对的“神”,也就是包含在材料之中的主题,思想感情等。如吴伯箫的散文《记一辆纺车》,从表面看来这篇散文是展开了广阔的延安战斗生活画面。材料丰富、手法自由、结构灵活。文章运用了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交代了延安生产的历史背景;描写了纺线劳动中的种种体会和感受;概括了纺线的思想意义。这些散碎的材料,绝非漫无边际,是处处同作者怀念纺车之情息息相关的。认准这一点,才能把很散的材料凝聚到“不散”的焦点上,把各种各样的内容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要注意引导学生划清段落层次,理出脉络,关键弄清线索,才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从而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文章的线索虽然各式各样,但大体上不外乎人、事物、情、景,《白杨礼赞》是以白杨树为线索。通过象征的手法歌颂了我们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歌颂他们那种不屈豪迈,力求上进的精神,可见,散文的结构,虽难于把握,但是我们只要让学生理清线索,就为学生学好散文奠定了基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散文的情感美,从语言入手
词美意深,这是散文的又一特点,因此,语言分析应被视为散文教学的重点。但是散文因为有不同的风格、文采,因此,对散文教学的语言分析,有很大的灵活性。我的做法是根据散文不同的表达方式。对语言分析有所侧重。叙事散文,抓住写人叙事的重点词语,分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是一篇写父子之情。感人至深的名篇,而文章的语言平白如话,不加丝毫雕琢,在质朴和平淡之中,笔笔是深情。文中四次提到“背影”,而饱蘸笔墨写的是父亲到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讲解时,如果只是就文论文,指出作者描写了父亲的衣着、动作、体态、神情,这是不够的,必须透过这些描写,讲出父亲此时此刻的“情”。这个“背影”的描写,表现了一个父亲伟大而无私的爱,再联系到家庭的破落,父亲的失业,在生活中的艰难挣扎,这“背影”就更加震动人的心灵了。
抒情散文,作者往往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抒发情怀。讲课时则可抓住作者丰富的想象或生动的描述,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如杨朔的散文《茶花赋》文中,一个“醉”字领着那些动词、形容词,就使得春天的气息、作者的感受跃然纸上。平常词中见新奇,这是作者遣词的功力。咬住这些,让学生懂得,词不在华丽,贵在表情达意。因此,无论叙事散文或抒情散文,我觉得在讲授的过程中,都需要引导学生把握重点词语,以便理解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本身的情操也受到陶冶。
三、学习散文的意境美,从“文眼”入手
散文的“眼”不仅在于词语的精美,更主要的是表露意境的深邃。找到了“文眼”,就能领会其意境,进而领会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旨。散文这个“眼”,往往是在散文的后面出现的。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最后一段,我们读到这里,就是该文的“文眼”。感情就自然会开始升发,就自然想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正是他们含辛茹苦,流血牺牲,才保卫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抓住了“文眼”,散文的意境,作品的主题就显而易见。再如《荔枝蜜》文中写的是蜜蜂如何辛勤地为人类酿蜜,可是最后作者却写了这么一段,“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这就是“文眼”,因为作者要赞美的不是蜜蜂,而是像蜜蜂一样的勤劳的人民。可见,散文大都具意境,作者是把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强烈的感情熔铸到所描写的对象上。而“文眼”恰恰又是表意境的“窗口”,透过这“窗口”,就能看到文章的主旨。
(大城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