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备课的再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er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人们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预先有准备,有了准备,则可以获得成功,没有准备,则会遭到失败。语文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课前认真备好课。
   一.备课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回归备课的本质
   《标准》指出: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生,要想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就得面对学生,研究学生,真正视学生为主体、主人。因此,教师备课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回归备课的本质。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感兴趣,有了多少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搜集到哪些相关资料,还有哪些学习困难等。备课时教师要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力争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率。这样一来教师备课时不仅要考虑课堂上教什么、让学生怎么学,更要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总之,在备课设计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
   二.备课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的,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的重要媒介,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教材无非是例子。”既然是例子,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让它成为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培养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语文学习方法的典范。但既然只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在备课中我们教师就要跳出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拓展。教师只有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只有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再创造,才能激活教材,使之更加完善并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三.备课时要全面理解并掌握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地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础。课标对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同时,把整个九年义务阶段的知识全部罗列,细细研读,便可轻易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于备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备课时要胸怀大语文观,厚积而薄发
   《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要求我们的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把课文变“厚”。
   那么,如何才能把课文变“厚”?首先,教师要把文本故事发生的背景变“厚”,把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放在当时的背景上来理解,这样人物或故事在我们的心目中就不是孤立存在的了。例如教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富有经验的老师在备课时总是设计将学生引领到宋朝末年这一黑暗的时代中,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金氏父女所受到的侮辱和压迫,感受鲁提辖见义勇为的正义和侠义,感受社会无公平公理,只有靠好汉的除暴安良来伸张正义的现实,并且从人物的特定身份和性格出发,形成与人物真正的情感交流,体验他何以会愤怒,何以会怒打恶霸。倘若学生只是一个“局外人”,一个“旁观者”,袖手一边,冷眼旁观,就定然无法在情感上与人物“荣辱与共”、“风雨同舟”,无法领略人物的风采和神韵,无法品读出作者寄寓文中的情绪、观念和理想。这样,无论做怎样的逻辑推论,无论贴多少“官逼民反”的标签,无论做多少语言分析和练习,都无法实现与作者的情感沟通,更无法领略阅读文本带来的审美愉悦。所以,我们要从历史背景角度引领学生解读教材文本。其次教师备课时应当把课文的空白点用理解和想象填补起来,使文本情节增“厚”。通过这种“课程资源意识”的树立,教师在备课时,既能理清课本知识,同时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还把语文课内、外联系起来,使语文的备课处于一种开放状态。然后把这些资源科学配置,合理利用,上课时必会“有的放矢,厚积薄发”。
   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常新的课题,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的今天,究竟该怎样备好一节课,才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还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赵军勤,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其他文献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感悟及共同发展。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由此可见,构建新型有效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的师生互动呢?最近,我们观摩了省特级教师李建邡先生开设的一堂高效的师生互动课——《论厄运》。他的课堂民主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塑造了众多内蕴丰富,深刻感人的文学形象。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那么,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就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本文从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等方面来探究林黛玉这一悲剧人物。   一.
一.核心概念及界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独立设置的课程领域。作为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接
随意翻看论坛帖子,看到一句话:《猫和老鼠》到底要反映一个什么主题?登时无语。“主题”,这是个极富中国特色的词语。我无意于否定作品主题的重要性,在阅读中一定要给文章打上一个“与时俱进”的主题烙印,这是否就是我们阅读教学所必须遵从的“准则”?   山东省荣成市第五中学语文组尝试的“三板块四环节”的教学模式应该说是一种比较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活动。所谓的“三板块”,就是指基础知识板块、能力提升板块、
高中教育作为我们现阶段中学教育的重点,其教育任务是极其繁重的。而高中阶段由于受教育者特定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造成了其因应试教育任务繁重造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上高一学生刚从义务教育的模式中脱离,还不能够完全胜任高中的教学任务,故通过新的教学模式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业内的研究重点,本门即从互动教学模式的角度出发,对提升高一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一
利用线圈互感原理,实行多互感方式并结合其他硬件电路设计一种地下位移测量系统,对地下岩土形变量进行实时检测.设计了实验平台对数据进行采集,通过所得数据进行数学模型的建
诗歌鉴赏,作为高考试题的必考题型,一直是教师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解题头疼的焦点。其实,诗歌鉴赏连篇目加题目,字数并不多,篇幅也不大,只要我们在答题时,仔细推敲,诗歌鉴赏也有诸多突破口和暗示点。在此,本文作简要分析,希望对学生和老师有点帮助。诗歌中有哪些地方需要引起我们注意呢?   1、关注题干。诗歌鉴赏题,总有一句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这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