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与蛇的爱恨情仇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a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人对蛇曾经有过崇拜,也有贬斥。西方对蛇意象的态度同样矛盾,值得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蛇意象;对比分析;中西文化
  作者简介:张英(1977-),女,江苏丹阳人,硕士,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2
  中国的十二生肖文化源远流长,在诸生肖中蛇位列第六,居于正中,在中国文化史上曾拥有极其显赫的地位,但也曾沦为阴险、狡诈和毒辣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蛇意象同样意蕴复杂,既有邪恶、伪善和黑暗的文化内涵,但在20世纪的西方文学作品中,也被赋予了正面积极的意义。为何蛇意向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如此惊人的复杂性和相似性,这正值得仔细研究和推敲。
  一、中国蛇意象
  在中国,早在上古时期,蛇就被尊为始祖神。相传女娲与伏羲兄妹相婚,繁衍人类。《列子》中东晋的王嘉在其《拾遗记》中留有“蛇身之神,即羲皇也”的说法。《山海经》中也提到:“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七十变。”这两位创世之神都是人面蛇身,可见华夏民族对蛇的敬仰和崇拜。事实上,在有关远古时代的神话中,很多上神都是蛇形形象,据统计,《山海经》中所记载的 454 个人物中与蛇形有关的人物就达到138个。[1]因为蛇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行蜕皮,当旧皮蜕去换上新皮时,原来蛇身上留下的伤痕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蛇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生殖力,对蛇的崇拜承载着人类将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而蛇意象也寄托着人类圣繁荣昌盛和吉祥如意的向往。
  另一方面,在社會生活中,蛇也有其正面形象。民间就有“梦蛇入怀生贵子”的传说,而《诗经·斯干》中则说:“维虺维蛇,女子之祥。”意思是说,孕妇梦见蛇就是将要生女儿的吉兆。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白蛇为报救命之恩,化身人形,嫁给许仙来报恩,后为了他们之间美好的爱情,被和尚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赚取了无数人的唏嘘和热泪。这个故事的流传,使蛇意象披上了一层知恩图报、勇于追求爱情的外衣。不仅如此,在许多作者、诗人和艺术家的作品里,蛇意象也被赋予了无比的力量。两晋时期的傅玄在《灵蛇铭》中写道:“喜兹灵蛇,断而能续。飞不须翼,行不假足。上腾云霄,下游山岳。逢此明珠,预身龙族。”诗句不长,但却写尽了蛇的能量,虽然没有翅膀没有脚,却可以上腾云霄下游山岳,丝毫不亚于龙。同一时期的郭璞也给后世留下了《长蛇赞》、《飞蛇赞》、《巴蛇赞》和《蟒蛇赞》,也正反映了人们对蛇意象的赞赏和感叹。
  但是,蛇意象在中国并不总是光鲜亮丽的,更多的时候蛇与阴险、狡诈和丑陋联系在一起。《现代汉语词典》对蛇的注释是:“爬行动物,身体圆而细长,四肢退化,无可活动的眼睑,无耳孔,无四肢,无前肢带,身体表面覆盖有鳞。种类很多,有的有毒,有的无毒。”[2]无疑,这种动物但从外形来说比较凶恶丑陋的,没有丝毫美感可言。更可怕的是,很多蛇还有着锋利的牙齿和致命的毒液,遇到蛇就意味着可能会身中剧毒,可能会死亡,因此蛇意象往往给人一种恐怖危险的感觉。《说文解字》中说,“蛇”通“它”,“它,虫也。从虫而长,像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古人认为遇到蛇就会被蛇所伤,造成不幸,反之能避开蛇就是一种幸福,因此见面打招呼时常问“无它乎?”,这正是对蛇意象的恐惧与厌恶。《鲁迅书信集》中,鲁迅的书信结尾处常用“无它”、“别无它”[3],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除了问候,“蛇”字还常在成语和俗语中出现,但十之八九都和鄙视和贬斥相关:佛口蛇心(佛的嘴巴,蛇的心肠。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蛇蝎心肠(有蛇蝎一样狠毒的心肠。形容人心狠毒)、三蛇七鼠(比喻为害的东西多)、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打草惊蛇(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等等。很显然,蛇意象不是与狠毒相关,就是与无用有害相连。而在俗语中,对蛇的唾弃和贬低更是显现得淋漓尽致。外表美丽,但内心却阴险毒辣的女人叫“美女蛇”;贪得无厌,最终毁了自己的行为叫“人心不足蛇吞象”;实力强大的人也难对付当地势力的现象叫“强龙不压地头蛇”;而遭过一次伤害以后就害怕遇到同样或类似的事物时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而著名动画片《葫芦兄弟》中的大反派青蛇精的形象更是让数代少儿刻骨铭心,只要一提到反派人物,“蛇精”几乎脱口而出。不难看出,蛇意象在中国就意味着阴险毒辣,使人唯恐避之不及。
  二、西方蛇意象
  与中国创世神话完全不同,西方神话中的蛇不仅不是让人敬仰和崇拜的对象,反而是人类的祸害和对立面。希腊神话中,蛇自始至终就没什么好意蕴。无论是众神之敌巨人堤丰和他的妻子姐妹,或是被宙斯之妻赫拉派去杀害年幼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杀手,还是能把任何看到她眼睛的人都变成石像的美杜莎的根根发丝,都是毒蛇。很显然,蛇就是凶恶残暴的化身。它们或是丑陋不堪,或是剧毒无比,或是拥有魔力,吐着红信,扭着身躯,轻而易举地吞噬一个个无辜的生命。另一方面,基督教作为西方教众最多的宗教,其教义《圣经》中却说,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就是在蛇的引诱和教唆下,才做出了偷吃禁果的行为,最终被逐出了伊甸园,承担起孕育人类的责任,饱受生老病死之苦。因此,蛇意象又被赋予了奸诈邪恶的寓意。对从小就接受这些神话洗礼的西方人来说,蛇被打上了诸多反面含义的烙印,不是狡诈、欺骗就是凶残、厄运,因此蛇意象是不受他们欢迎的。而在《伊索寓言》中,《农夫和蛇》的故事家喻户晓,更是将蛇意象钉死在忘恩负义和恩将仇报的十字架上,并因此导致snake这个词常被用来指代“恩将仇报的人”,而习语cherish a snake in one’s bosom则意指“姑息养奸”。
  不仅仅是神话中蛇被视为人类的巨大威胁,文学作品中蛇也没有逃脱被妖魔化的悲惨遭遇。在但丁的《神曲》中,先是复仇女神“腰间都缠绕墨绿色的九头蛇小蛇和角蛇在她们头发上,盘绕着她们可憎的鬓角[4]”,蛇被用来衬托复仇女神阴森可怖的气质;之后十七歌中蛇又被描述成“欺诈”的蛇;而在二十四歌中“强盗与蛇”又联系在一起。而大文学家莎士比亚对蛇就是典型的西方人态度,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以蛇寓人,李尔王把自己狠毒的女儿叫作“毒蛇”,老哈姆雷特称克劳狄斯为“毒害你父亲的蛇”,克莉奥帕特拉则被安东尼叫作“尼罗河畔的花蛇”。[5]他在诗歌《一个万恶的圣徒》更是给世人留下了“花一样的面庞里藏着蛇一样的心[6]”的诗句,也毫无保留地表现了他对蛇的憎恨与厌恶。实际上,除了但丁和莎翁,塞万提斯、弥尔顿、歌德、拜伦、雪莱、华兹华斯等文学巨匠都在作品中运用过蛇的意象,而且这些蛇意象都与凶残、罪恶、奸诈紧密相连。   另一方面,蛇意象在西方的境遇与在中国的非常相似,西方人对蛇的态度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这源自于《圣经》中蛇意象的复杂性。《圣经》的经文中,蛇意象确实多与奸邪十字联系在一起,但也不乏其正面价值。比如,马太福音中耶稣劝勉人:你们要灵巧像蛇一样。可见,即使是在圣子耶稣的心中,蛇也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有着灵活聪敏的特性。而在旧约中的《出埃及记》中,耶和华对摩西说:“你手里是什么?”他说:“是杖”,耶和华说:“丢在地上。”他一丢下去就变作蛇,摩西便跑开。耶和华对摩西说:“伸出手来拿住它的尾巴,它必在你的手中变为杖。”耶和华向摩西发怒说:“他要以你当作神。你手里拿这杖,好行神迹。”[7]摩西的权杖是蛇变的,蛇意象无疑就与权势联系在一起,象征着至高无上、不可逆悖的权力。虽然《圣经》中并没完全抹杀蛇的价值,但相比《圣经》赋予蛇意象的反面意义,这些正面价值常常被西方人忽略不计。
  在文学领域中,蛇并没有被完全抹黑,雪莱在《伊斯兰起义》中就用蛇来象征善,与代表恶的鹰进行了一场大战,虽然战败落水,但并不气馁,“纯洁的心灵里积起了希望”,仍将继续战斗到底。但真正将蛇意象从被黑化的境地中解救出来的,应该是公开挑战基督教教义的波德莱尔,他在《神学》中写道:“不,蛇没有/引诱夏娃去吃苹果/很简单/一切只是以讹传讹/亚当吃了苹果/夏娃吃了亚当/蛇吞掉夏娃/这是黑暗的肠胃/同时/那蛇在乐园睡了一觉/消化完腹中的美餐/窃笑着听见/上帝大发雷霆[8]。波德莱尔一把将蛇头上贴着的“奸诈”标签揭去,随手扔在目瞪口呆的基督教教民面前,一反传统地表达了对蛇的欣赏。不管其他教民能否接受蛇意象清白无辜的新身份,但波德莱尔确实为西方人撕开了一个口子,开始公正全面地看待蛇意象。
  戴·赫·劳伦斯的诗歌《蛇》,就叙述了诗人和蛇遭遇的故事,在诗人惊走了蛇之后,他写道:我想到了信天翁的故事/我希望他能够回来,我的蛇/因为我又觉得他像一位国王/一位流放中的国王,废黜到了地狱/现在该再次为他加冕了/于是,我失去了一次与生命的君主相交的机会/我必将收到惩罚/因为自己的卑劣。[9]在劳伦斯的笔下,蛇不再是奸邪与罪恶的象征,而是有着动物本能给予它的灵敏与优雅,更有着只属于那些既天真又充满自信的动物才有的安详与镇定,被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和思想的勇气。人与蛇也不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和谐相处的,而且人为惊走蛇而感到愧疚与不安,表现了诗人对蛇的喜爱和尊重。不仅是在文学领域,其实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蛇意象的地位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比如,在时尚界,蛇就成为各种装饰图案,得到人们的喜爱。时装大师索伊夫·圣·洛朗从 1921年起,就以“LOVE”为主题,亲自设计贺卡送给朋友。贺卡的封面图案中,都以“心与蛇”为主图,“心”始终被“蛇”纏绕着。[10]
  中西方对等蛇意象的态度都是矛盾而复杂的,有着惊人的一致。虽然这种态度形成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却反映出中西文化从某种角度来看,有着一定的一致性与相同性,这值得进一步探讨与研究。蛇文化在两种文化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了解蛇意象在两种文化中所代表的不同意义和内涵,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别,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联系。
  参考文献:
  [1]陈琬柠. 浅谈中西神话传说中的蛇形象[J]. 文学界, 2012 (4): 250-25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言语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Z].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5: 1114.
  [3]李乡浏. 蛇和文学[J]. 语言月刊, 2001(4): 40.
  [4]但丁. 神曲[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55.
  [5]张巧临、李延林. 英汉语中蛇及相关惯用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 现代语文, 2013(2): 119-121.
  [6]李伟昉. 莎士比亚诗歌精选评析[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193-194.
  [7]出埃及记.圣经[M]. 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 2003:58.
  [8]波德莱尔. 恶之花[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71.
  [9]陈红. 论劳伦斯的诗歌“蛇”与“蛇”形象[J]. 外国文学研究,2007(6): 130-139.
  [10]线福. 时装大师伊夫·圣·洛朗和他亲自设计的`爱’之卡[J]. 艺术·生活,2000(1): 23.
其他文献
方灵在大禹广告公司企划部做文案工作。她容貌端庄,才华出众,写的文案妙语连珠,宣传效果特别好。由于业务能力强,工作量自然也大,加班加点成了常事儿。不过累归累,收入当然也高。遗憾的是她已经二十八岁了,还名花无主,背地里被人称作精品“剩斗士”。  几个月前的一个周末,她在公司接到妈妈打来的电话:“灵灵,干吗呢?”  “妈,有个文案要得急,我在加班。”  “女孩子不用太拼,终身大事才是当务之急啊!你都二十
期刊
房间里点了盏油灯,火苗摇摆着,把床边升起的一缕缕烟也照了进去,四壁更是昏昏暗,只堪堪瞧见床上那年轻人的衣裳。深棕色的长衫,料子平平,包裹着的身体很瘦,身量并不长,显出一段纤细的腰身来。  这大概是个少年。天边忽而闪过一道惊雷,照得屋内宛如白昼。那人的脸也清晰地现了出来。然而只是一瞬。窗外的风愈发狂躁起来,夹着沙土不断冲撞着玻璃窗。不久雨就到了,少见的大雨倾盆。“还是瘫在床上最巴适。”一声低叹响起,
期刊
建生驼子的背是先天性驼的,二十多岁时,他的背就驼得差不多九十度了,劳动起来非常吃力。但是,建生驼子生来就吃得苦、耐得劳,田里的活儿、山里的活儿、家里的活儿他都干得很利索,种田种菜是一把好手。但他在生活上非常节俭,一条洗脸毛巾用了十多年,搓洗得成了纱布,薄得像层纸,他还舍不得丢掉,村里人都劝他买条新的,他振振有词地说:“旧的好用些,旧的好用些,习惯了,我用习惯了。”一九六四年搞社教的时候,工作队员都
期刊
某日下午,暴雨忽来,天地间突然一片朦胧。风吹雨打芭蕉叶,花草零落化春泥。雨后的天空,一碧如洗。放眼看去,万物纤尘不染。此刻,此景,就有了要出去走走的冲动。刚出门,未走得三两步,隐隐约约听到喵喵的叫声。顺着声音寻找,在院墙脚下草丛里发现了一只小猫。看到有人近前,小猫的叫声愈发激烈。我伸手将小猫抓了出来。这小猫浑身白色,巴掌大小,走路一摇三晃,还是个未满月的小家伙。  我将小猫带回了屋里。找到一条旧床
期刊
咱们抚松早些时候有很多人是渔民,松花江上就有不少捕鱼的故事。松花江边渔民的生机是从正月开始的,那时,渔民早起晚睡修补着渔网,希望在江上大显身手,水上捞财。待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打鱼的船只便络绎不绝地下水了,把个窄小的水面烘托得好一番热闹。春天从水上捞财最难,然而赚钱也最多,因为开江鱼最鲜,价钱比较贵。民间“四大鲜”中的第一鲜便是“开江鱼”,都不住地称赞,险些淌出口水来,那味道香醇,喝上一杯小酒,啥
期刊
那年盛夏的八月,我从丽江开车去香格里拉拜见一位藏族朋友,这位朋友是种植藏红花的专家。当时我在开发藏红花和艾叶,调制一种薰泡饼,但藏红花的药效一直不理想,我想知道是产地原因还是制法与工艺的问题。  香格里拉一直是我非常想去的地方,二〇〇〇年前后,那里的原生态一直保持得很好,植被覆盖率百分之百,我向往香格里拉的不是它的雪山也不是藏密寺庙,而是香格里拉雪藏式的寂静和与世无争的洁净!  巴桑家住在离香格里
期刊
爆竹的烟气缭绕在村庄的上空,傩舞“五将军”似乎带着神秘的力量从遥远的先秦时期一路南下,带着远古的图腾膜拜,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直抵大陆南疆的一座村庄。于是,每年村庄元宵节锣鼓喧天、打击乐器齐响,村民放下手中的农活戴上傩面具跳起傩舞。傩舞像藏匿着一股上古的魅力,带领全村人起舞……  这座村庄叫东岭村,全村村民均姓林,坐落在广东湛江市湖光镇,南海之滨,与海遥望。村谱记载,东岭村由其祖上在宋代由北方迁居福
期刊
年关一天天临近了,孩子要给我买衣服。今年单位刚刚换发了新制服,藏青色的西服,春节穿上是很适宜的。我让孩子陪我去超市买双鞋子,表达他们的孝心。心底里是找一找有没有我穿的条绒布鞋?因为我想穿当年娘做的条绒鞋了!  这些年,穿过各式各样上百过千块钱的名牌皮鞋、运动鞋,唯独记得娘给做的条绒布鞋最舒适最温暖。  那时过年,一家老小换穿一双崭新的布鞋是过年的标配,也是展现一个家庭妇女手巧的标志。大年初一一早,
期刊
摘 要:打秋千是唐代清明寒食节日里常有的娱乐活动,唐诗中有提及。唐诗中的秋千早期毋庸置疑是一个节日意象,后来成了女性闺阁的象征之一。本文按照秋千诗写作的时间顺序梳理出了秋千意象发展的大致脉络:节日—少女—闺阁。在梳理过程中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了其变化原因,认为这种变化一方面与中唐之后齐梁诗风的复兴有关;另一方面与后期尤其是南方私家园林的发展有关,秋千搭建位置的变化创造出庭院秋千的组合。此后秋千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