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娘做的条绒鞋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f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关一天天临近了,孩子要给我买衣服。今年单位刚刚换发了新制服,藏青色的西服,春节穿上是很适宜的。我让孩子陪我去超市买双鞋子,表达他们的孝心。心底里是找一找有没有我穿的条绒布鞋?因为我想穿当年娘做的条绒鞋了!
  这些年,穿过各式各样上百过千块钱的名牌皮鞋、运动鞋,唯独记得娘给做的条绒布鞋最舒适最温暖。
  那时过年,一家老小换穿一双崭新的布鞋是过年的标配,也是展现一个家庭妇女手巧的标志。大年初一一早,第一件事儿就是穿新衣,当然包括新鞋子的。方口黑色条绒鞋帮,白色厚实的布鞋底,当脚伸进新鞋子,踏在地上用力踱一踱,让双脚的十个脚指头舒展开来,瞬间那个感觉,一个字,美!
  我们家老少七口人,这意味着要做七双鞋子。在我们家,做鞋子的活计无疑是娘的了。奶奶年轻时就是做田地里活儿的一把好手,女红之类的活儿她不是很精通。所以,娘除了参加村集体劳动,还兼做赤脚医生工作,全家人做衣做鞋子的事也是娘的分内之事。娘要做这些鞋子和衣服,只能是熬夜起早了。经常是夜深了,娘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纳着鞋底,有一次还看到娘困得不行,猛点了一下头,纳鞋的针扎破了手指,第二天白白的鞋底染着了几片鲜红的血迹。
  在出工休息的间隙,在收拾好了锅碗瓢盆的饭后,在炎炎夏日的午间,在不能出工的雨天,就是在这些零碎的时间里,娘一锥一针一线,一个针脚一个针脚地穿穿引引。
  为做好全家人过年的鞋子,得从中秋节开始准备。由于孩子们的脚是不断生长的,每年鞋子大小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娘会根据我们几个人脚长的程度裁好鞋样子,用旧报纸或旧年画旧书刊等,比照脚底的长宽剪成鞋样。然后收集碎旧布头布片,熬好面浆糊,将这些布头布片用面浆糊按鞋样的大小一片一片、一层一层粘均匀,然后用新的白粗布条沿四周包裹粘一圈。最后用砖石之类重物压在上面十几个小时。之后的工序就是用粗麻绳纳线紧牢,也就是纳鞋底了。用锥子先行穿透鞋底,后再用大针引麻绳穿锥孔。娘就是这样千纳万穿,将半成品的鞋底面纳成结实的鞋底。
  经过三四个月,娘每日每夜所纳的鞋底像小山似的摞满了我们家的衣柜上面。这要付出多少的气力和精力,亲亲的娘啊!那摞摞鞋底面上的针脚线数是千计万计还是亿计呢?没人统计过,也统计不完,亲亲的娘啊!
  鞋底纳完,娘还要攒钱计划好买所需的条绒布面。钱凑够了,还要等秋后集体队上分给布票。买了做鞋面的条绒布,还要根据鞋底的大小和每个人脚面的肥厚裁剪。裁剪好,还要用针线纳好或用缝纫机缝好鞋面的边。最后再将鞋面布用锥子大针粗麻绳,还有娘的无数个日日夜夜和无数用坏了的纳鞋顶针,还有偶尔哪个鞋底上的点点血迹……把鞋面布和鞋底密密麻麻紧紧地联在一起!一双鞋子,才告竣工!
  大年三十晚上,娘把一双双新鞋子放到每个人的床头。初一一早,一家老小脚面上都穿上了崭新的条绒布鞋。
  如今,跑遍全城所有商场,没有买到我要的条绒布鞋,只买了一双老北京布鞋。我试了一下,大小宽厚正合适。但,双脚踏在地上走了几步,总觉得怪怪的呢。看来,娘做的那些条绒布鞋,今生今世是无缘再穿了……
  作者简介:周长征,山东省高唐法院四级高级法官,系中国法官文联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多篇作品在《最高人民法院》《山东法制报》《齐鲁文学》和微信公众号发表,有散文和山东快书在文学期刊《参花》刊載。
  (责任编辑 张云逸)
其他文献
西寺村村书记侯福,是一个非常爱面子的人。都说女人爱捯饬,特别是年轻的女人,但侯书记更胜她们一筹。每天早晨用于捯饬的时间一个小时多。快六十岁的人了,看上去倒像四十多岁,头发梳得流光水滑,小皮鞋锃亮,往人堆里这么一站,那真的是鹤立鸡群。  侯书记治下的西寺村是个贫困村,但爱面子的他很注意形象工程,为了在村口修建一座漂亮的门楼,侯书记可是没少费心。村里四角的大喇叭,天天播放侯书记声如洪钟的声音,小孩子听
期刊
一  琳琳越来越觉得日子过得迷茫。  这天晚上,已是后半夜三点半了,丈夫于福祥在外赌钱刚回家。琳琳睡得正香,突然被惊醒,看了看钟,便问他:“怎么到这时候才回来,是不是又去赌钱了?”  “消停睡你的觉吧,这事不用你管。”于福祥历来认为老婆只不过是传宗接代的工具,除此之外不应多管男人的事。  琳琳说:“你说你把这些精力都用在管理厂子上多好,放着正道你不走,偏要去走邪路。”  于福祥半晌不说话,只顾脱自
期刊
方灵在大禹广告公司企划部做文案工作。她容貌端庄,才华出众,写的文案妙语连珠,宣传效果特别好。由于业务能力强,工作量自然也大,加班加点成了常事儿。不过累归累,收入当然也高。遗憾的是她已经二十八岁了,还名花无主,背地里被人称作精品“剩斗士”。  几个月前的一个周末,她在公司接到妈妈打来的电话:“灵灵,干吗呢?”  “妈,有个文案要得急,我在加班。”  “女孩子不用太拼,终身大事才是当务之急啊!你都二十
期刊
房间里点了盏油灯,火苗摇摆着,把床边升起的一缕缕烟也照了进去,四壁更是昏昏暗,只堪堪瞧见床上那年轻人的衣裳。深棕色的长衫,料子平平,包裹着的身体很瘦,身量并不长,显出一段纤细的腰身来。  这大概是个少年。天边忽而闪过一道惊雷,照得屋内宛如白昼。那人的脸也清晰地现了出来。然而只是一瞬。窗外的风愈发狂躁起来,夹着沙土不断冲撞着玻璃窗。不久雨就到了,少见的大雨倾盆。“还是瘫在床上最巴适。”一声低叹响起,
期刊
建生驼子的背是先天性驼的,二十多岁时,他的背就驼得差不多九十度了,劳动起来非常吃力。但是,建生驼子生来就吃得苦、耐得劳,田里的活儿、山里的活儿、家里的活儿他都干得很利索,种田种菜是一把好手。但他在生活上非常节俭,一条洗脸毛巾用了十多年,搓洗得成了纱布,薄得像层纸,他还舍不得丢掉,村里人都劝他买条新的,他振振有词地说:“旧的好用些,旧的好用些,习惯了,我用习惯了。”一九六四年搞社教的时候,工作队员都
期刊
某日下午,暴雨忽来,天地间突然一片朦胧。风吹雨打芭蕉叶,花草零落化春泥。雨后的天空,一碧如洗。放眼看去,万物纤尘不染。此刻,此景,就有了要出去走走的冲动。刚出门,未走得三两步,隐隐约约听到喵喵的叫声。顺着声音寻找,在院墙脚下草丛里发现了一只小猫。看到有人近前,小猫的叫声愈发激烈。我伸手将小猫抓了出来。这小猫浑身白色,巴掌大小,走路一摇三晃,还是个未满月的小家伙。  我将小猫带回了屋里。找到一条旧床
期刊
咱们抚松早些时候有很多人是渔民,松花江上就有不少捕鱼的故事。松花江边渔民的生机是从正月开始的,那时,渔民早起晚睡修补着渔网,希望在江上大显身手,水上捞财。待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打鱼的船只便络绎不绝地下水了,把个窄小的水面烘托得好一番热闹。春天从水上捞财最难,然而赚钱也最多,因为开江鱼最鲜,价钱比较贵。民间“四大鲜”中的第一鲜便是“开江鱼”,都不住地称赞,险些淌出口水来,那味道香醇,喝上一杯小酒,啥
期刊
那年盛夏的八月,我从丽江开车去香格里拉拜见一位藏族朋友,这位朋友是种植藏红花的专家。当时我在开发藏红花和艾叶,调制一种薰泡饼,但藏红花的药效一直不理想,我想知道是产地原因还是制法与工艺的问题。  香格里拉一直是我非常想去的地方,二〇〇〇年前后,那里的原生态一直保持得很好,植被覆盖率百分之百,我向往香格里拉的不是它的雪山也不是藏密寺庙,而是香格里拉雪藏式的寂静和与世无争的洁净!  巴桑家住在离香格里
期刊
爆竹的烟气缭绕在村庄的上空,傩舞“五将军”似乎带着神秘的力量从遥远的先秦时期一路南下,带着远古的图腾膜拜,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直抵大陆南疆的一座村庄。于是,每年村庄元宵节锣鼓喧天、打击乐器齐响,村民放下手中的农活戴上傩面具跳起傩舞。傩舞像藏匿着一股上古的魅力,带领全村人起舞……  这座村庄叫东岭村,全村村民均姓林,坐落在广东湛江市湖光镇,南海之滨,与海遥望。村谱记载,东岭村由其祖上在宋代由北方迁居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