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藏红花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盛夏的八月,我从丽江开车去香格里拉拜见一位藏族朋友,这位朋友是种植藏红花的专家。当时我在开发藏红花和艾叶,调制一种薰泡饼,但藏红花的药效一直不理想,我想知道是产地原因还是制法与工艺的问题。
  香格里拉一直是我非常想去的地方,二〇〇〇年前后,那里的原生态一直保持得很好,植被覆盖率百分之百,我向往香格里拉的不是它的雪山也不是藏密寺庙,而是香格里拉雪藏式的寂静和与世无争的洁净!
  巴桑家住在离香格里拉县城七八公里的纳帕海草甸边。当我进入纳帕海草原,感觉进入到一个和平与宁静的世界,雪山下的草原草甸、坝子和湖水,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灿烂,高远而湛蓝的天空飘浮着洁白的云朵。更让我全身酥软的是那天水一体、云草相拥的宁静,我仿佛进入了一个虚无的太空,只能用眼睛去感受这清静的世界。
  进入草甸边缘远远就能看见一栋不高的木质结构的房子,房子四周是一个大约近两千平方米的土砖砌和木栅栏围的院子。我让出租车停在院外路边,按了几下喇叭没人出现,我就独自背着行李下车,径直向土院走去。院内空无一人,这时一条狗摇着尾巴从砖木屋里气定神闲地走出来,即没吠也没嚎,仿佛我是这儿的主人刚从外地回家那样来迎接我。我走进了木屋,看见一个近六十岁的藏族男人在整理一堆药材,我问了一声:“是巴桑老师吗?”藏族男人起身向我示意,我才知道他没有听到刚才的称呼。我又重复了一遍,他还是没有反应,只是径直朝我走来。我有些纳闷,或许他不是巴桑?我想。因为我来香格里拉的前一个月就给巴桑去信告知我的行程,他应该知道是我。藏族男人伸出手对我用沙哑的声音柔和地一字一顿地招呼道:“示单,你好!”“您是巴桑老师吗?”我又问了一遍,他还是没听见似的。这时我掏出巴桑给我的回信在他面前晃了晃,他才明白我在说啥。“我是巴桑!”他那铜黑的脸显出少许歉意的微笑,他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听不见!”啊,他耳朵一点都听不见!他怎么没告诉我?我这才从刚刚的迟惑中缓过神来,看来我要重新定位与巴桑的沟通。
  当天晚上吃过晚饭,我和巴桑坐在院子里聊天,从巴桑那沙哑的不甚流利的汉语,断断续续地蹦出的一些词汇中了解到他耳聋的原因。二十多年前,巴桑突然患了一场大病,病后导致双耳失聪,那时他还住在拉萨,是一名音乐老师。医院没有治好他失聪的双耳,他东打听西打听,有人告诉他有一种叫藏红花的花,经过特殊工艺煮水熬制成膏滋,可以治他这种神经性耳聋。于是,他辞掉老师的工作举家迁到这可以种植藏红花的风水宝地——纳帕海草甸,开始了他种植藏红花的生涯。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巴桑每年把自己种植的藏红花调制成膏滋服用,却没有治好他的耳聋。就这样,巴桑把种植藏红花作为全家谋生的产业。随着香格里拉旅游市场的开放,他经常会在周末背一些晒干的藏红花到香格里拉县城集市上去卖。渐渐地,买他藏红花的回头客多了,他也从不细问人家为啥不远千里给他写信订购。慢慢地,知道他的人都把他当成了种植藏红花的专家了,我的朋友北京中医药大学赵教授也是这么认识巴桑的。
  皎洁的月光下,院外远处的湖面泛着粼粼的白光,虽已是盛夏之夜,清远的白光中还透着些许的凉气,使湖泊草甸被宁静覆盖,以至于这草甸之上的土院也不敢有半点的喧闹。我吃力地听着一个原始的故事,挥舞着双手比划着与巴桑交流。土院内种满了藏红花,月光下的藏红花分不清红色、紫色、黄色,但藏红花那辛香的气息在我四周缭绕,引起一阵阵躁动,似乎要冲破这宁静的束缚。我看着巴桑深邃的双眼仰望夜空,没有因耳聋而悲悯,也没有因生活的变迁而感慨,一切有即来之则安之、即出现就享用的淡然。巴桑抿了一口已经凉了的奶茶,清了清嗓子,像是总结又像是在对我解释什么,“示单,这些年我就学会了与这块土地上的藏红花对话!”他一字一顿地说完这句话就起身回屋了。
  旅途的疲劳和这草甸的空阔宁静使我也有了睡意。清晨,朦胧中我被一阵悠扬的琴声唤醒,这声音好像是从平静的海面随习习的海风飘来,虽没有惊涛拍浪的豪迈,却欢快而充满力量,似策马扬鞭的少男少女奔驰在茫茫的草原之上。我起床出门去寻找这美妙之音,在这寂静的草原之晨,这声音如同四溢的阳光把整个草原笼罩!推开大门,我看见巴桑坐在藏红花园中,面向太阳,弹奏扎木聂。这可是藏族最古老的一种乐器,又称六弦琴,声音悦耳而沉稳,穿透而浑厚。巴桑沉浸在他的弹奏中,丝毫没有发现我独倚门下侧耳聆听。
  这时,巴桑的妻子木朵娜披衣从里屋出来,大概是我的起床声惊动了她。木朵娜轻轻走到我身边对我说:“示单,巴桑每天清晨都要为这些藏红花演奏!”我情不自禁地问道:“为啥呀?它们听得懂吗?”木朵娜深情而又坚定地告诉我,“巴桑说听得懂就听得懂!”随后木朵娜给我讲述了他们来这块草甸种植藏红花的故事。
  当年,巴桑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这荒芜的草甸,带着治好耳聋的憧憬以及不知从哪打听来的传说,不远千里来种植藏红花。夫妻俩千辛万苦开荒辟土,他们第一年根本就没种出藏红花,因为寒冷?因为春季短?因为缺水?好像都是又不是!他们把一个传说当作现实来演绎。当他们真的种出藏红花来时,也并没有让巴桑的耳聋得以恢复。大约第三年,巴桑从一本书中看到,植物是能听懂大自然的音乐的,恰恰巴桑又当过音乐老师,他就拿出心爱的六弦琴每天清晨给正要开花的藏红花弹奏,激发藏红花的能量。木朵娜告诉我:“巴桑说藏红花听着他弹奏六弦琴,花蕾更饱满,能将凌晨的甘露充分吸收!”正是这样,巴桑种植的藏红花不仅饱满且花蕊更多,辛香味十足。巴桑经常对妻子木朵娜说:“藏红花听懂我的音乐那一天,就是治好我的耳朵之时!”后来,巴桑又开沟引水,把湖泊的水引到藏红花地中灌溉。六七月份,纳帕湖的水都是从远处玉龙雪山流下来的雪水,雪水浇灌着七月的藏红花根茎,藏红花蕊吸纳了大自然阴柔之气,又和着七月的明媚阳光,形成有效的交融,使这藏红花如千年的雪莲那样独自芬芳,故巴桑种植的藏红花越来越被药厂和药师认可!巴桑把这一切归功于与藏红花的音乐“对话”。是的,巴桑的世界是寂静的,但与藏红花的“对话”又是美妙的!
  此刻,阳光已完全普照了整个草甸,天空中的鱼肚白已泛着蓝光,偌大的藏红花园已显露出了争妍斗艳的英姿,红的有些晃眼,紫的有些羞涩,黄的有些令人神往。巴桑在万花丛中尽情地弹奏着六弦琴,在他宁静的世界里专心至致地与藏红花“对话”。我无法知晓巴桑此刻的心境,但阳光底下,万花丛中,美妙的琴声凝固成了一道绝世的风景,这风景是人与自然最美妙的融合,這风景更是把我们带进了亘古寂静的远方!
  我向往那最美的风景!
  作者简介:示单,原名柯龙瑞,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大学文化,未医学创始人,就职于北京未医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委员会专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委员会副主委,著有《未医学的崛起》《菩莲花开》等专著,发表过散文小说数十万字。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虽说这个村子叫龙泉,可水娃家所在的这个组却叫晒坝,顾名思义,缺水呗。祖祖辈辈都缺水,在靠天吃饭的年月里,生活艰难啊!  上初中那年,水娃已然成了家里最有文化的人。不行,得为大家做点什么才好,他反复地对自己强调。  学了荀子的名篇《劝学》后,他对“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是朦胧的,对“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也是朦胧的,唯独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八个字颇有心得。无论是书上的注释,还是老师的讲解,都算得上
期刊
西寺村村书记侯福,是一个非常爱面子的人。都说女人爱捯饬,特别是年轻的女人,但侯书记更胜她们一筹。每天早晨用于捯饬的时间一个小时多。快六十岁的人了,看上去倒像四十多岁,头发梳得流光水滑,小皮鞋锃亮,往人堆里这么一站,那真的是鹤立鸡群。  侯书记治下的西寺村是个贫困村,但爱面子的他很注意形象工程,为了在村口修建一座漂亮的门楼,侯书记可是没少费心。村里四角的大喇叭,天天播放侯书记声如洪钟的声音,小孩子听
期刊
一  琳琳越来越觉得日子过得迷茫。  这天晚上,已是后半夜三点半了,丈夫于福祥在外赌钱刚回家。琳琳睡得正香,突然被惊醒,看了看钟,便问他:“怎么到这时候才回来,是不是又去赌钱了?”  “消停睡你的觉吧,这事不用你管。”于福祥历来认为老婆只不过是传宗接代的工具,除此之外不应多管男人的事。  琳琳说:“你说你把这些精力都用在管理厂子上多好,放着正道你不走,偏要去走邪路。”  于福祥半晌不说话,只顾脱自
期刊
方灵在大禹广告公司企划部做文案工作。她容貌端庄,才华出众,写的文案妙语连珠,宣传效果特别好。由于业务能力强,工作量自然也大,加班加点成了常事儿。不过累归累,收入当然也高。遗憾的是她已经二十八岁了,还名花无主,背地里被人称作精品“剩斗士”。  几个月前的一个周末,她在公司接到妈妈打来的电话:“灵灵,干吗呢?”  “妈,有个文案要得急,我在加班。”  “女孩子不用太拼,终身大事才是当务之急啊!你都二十
期刊
房间里点了盏油灯,火苗摇摆着,把床边升起的一缕缕烟也照了进去,四壁更是昏昏暗,只堪堪瞧见床上那年轻人的衣裳。深棕色的长衫,料子平平,包裹着的身体很瘦,身量并不长,显出一段纤细的腰身来。  这大概是个少年。天边忽而闪过一道惊雷,照得屋内宛如白昼。那人的脸也清晰地现了出来。然而只是一瞬。窗外的风愈发狂躁起来,夹着沙土不断冲撞着玻璃窗。不久雨就到了,少见的大雨倾盆。“还是瘫在床上最巴适。”一声低叹响起,
期刊
建生驼子的背是先天性驼的,二十多岁时,他的背就驼得差不多九十度了,劳动起来非常吃力。但是,建生驼子生来就吃得苦、耐得劳,田里的活儿、山里的活儿、家里的活儿他都干得很利索,种田种菜是一把好手。但他在生活上非常节俭,一条洗脸毛巾用了十多年,搓洗得成了纱布,薄得像层纸,他还舍不得丢掉,村里人都劝他买条新的,他振振有词地说:“旧的好用些,旧的好用些,习惯了,我用习惯了。”一九六四年搞社教的时候,工作队员都
期刊
某日下午,暴雨忽来,天地间突然一片朦胧。风吹雨打芭蕉叶,花草零落化春泥。雨后的天空,一碧如洗。放眼看去,万物纤尘不染。此刻,此景,就有了要出去走走的冲动。刚出门,未走得三两步,隐隐约约听到喵喵的叫声。顺着声音寻找,在院墙脚下草丛里发现了一只小猫。看到有人近前,小猫的叫声愈发激烈。我伸手将小猫抓了出来。这小猫浑身白色,巴掌大小,走路一摇三晃,还是个未满月的小家伙。  我将小猫带回了屋里。找到一条旧床
期刊
咱们抚松早些时候有很多人是渔民,松花江上就有不少捕鱼的故事。松花江边渔民的生机是从正月开始的,那时,渔民早起晚睡修补着渔网,希望在江上大显身手,水上捞财。待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打鱼的船只便络绎不绝地下水了,把个窄小的水面烘托得好一番热闹。春天从水上捞财最难,然而赚钱也最多,因为开江鱼最鲜,价钱比较贵。民间“四大鲜”中的第一鲜便是“开江鱼”,都不住地称赞,险些淌出口水来,那味道香醇,喝上一杯小酒,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