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婧一:织艺多费工?一件织五月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yi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服装学院一年一度的毕业展又拉开了帷幕,在2012级纺织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展区中,来自302班张婧一的作品“羽”独树一帜。纺织品分为织、绣、印、染四个方面,从工艺角度来说,“织”最费时费力,也因此这届40名学生中只有张婧一选择了织的工艺。最终,张婧一通过花式纱在织物组织中的设计与运用设计了一系列抱枕,不仅成为今年北服“织”工艺的唯一代表,更引起了年级主任的高度重视,并将她的作品引荐给了市场商家。
  线
  设计理念是任何一件设计或者工艺品最大的亮点,也是作者最初的灵感来源。张婧一的布展区悬挂了12个布样不一的抱枕,有的布满白色软羽毛,有的是中间有一朵白色羽毛花,有的是中间两侧加了竖线式羽毛,有的是淡淡银丝线,有的是上面凸起白色绒球每一个抱枕都各有特色,放在一起又相得益彰。张婧一告诉我们,这组抱枕的背后隐藏了一个很美的设计理念:“它源自日本童话《白鹤报恩》,讲述了一个男子搭救被猎人捕获的白鹤,白鹤为了报恩化为少女,来到男子家,每到夜里拔取自己羽毛织布,从而改善男子生活的感人故事。”张婧一从小就很喜欢这个故事,“虽然它没有白雪公主的故事那么完美,最后男子违背了和白鹤的约定,白鹤飞走了。”但是,她依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重现这个童话故事,也希望时间能定格在仙鹤为男子织布的那个时候,结合本身纺织品艺术设计的专业,从白鹤的羽毛为切入点,做出纺织成品,并为其取名“羽”。
  有了美丽的设计理念后,还要用合适的工艺表达。毕设作品代表着每个学生四年来的学习成果,因此大家都尽可能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工艺展示。今年北服纺织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选择了“印染”的方式,“它既可以用电脑绘图,又可以用机器迅速印染,而且颜色靓丽,成品很抢眼”,而耗时又耗力的“织”却鲜有人尝试。作为302班的班长,张婧一最终选择了这个工艺,“任何一个团队总得有人做麻烦的工作嘛。”
  决定工艺后,张婧一还想用花式纱来设计,虽然方式复杂些,却能织出更特别的布料。“普通的织物,线的粗细是一样的,通过织物和颜色的变化,最多能达到平面的变化效果。但花式纱,线是粗细不一的,有的花式纱线上面还有绒球。这样织出来的布就不是平面的,有的地方是凸起的,有的地方是透明的,非常特别。”
  花式纱线的选择也可谓折腾。她先从专业书籍、网上查找各种漂亮的纱线,然后跑到北京各大市场寻找,由于花式纱普及度不高,张婧一并发现没有中意的。没办法,她跑去找专业老师,跟老师去常熟工厂碰运气。“我们从北京去常熟可谓人生地不熟,需要自己打车去寻找工厂,和面料师傅交流时还得慢慢适应他们说的方言。”经过几天寻找,张婧一在常熟一家针织工厂看到了心仪的纱线,但其中一部分是为一些企业特殊定制的。张婧一很喜欢那些纱线,请来专业老师一起软磨硬泡,对方才勉强答应让出10公斤。
  聊起这些经历,张婧一依然历历在目:“有时候一整天的奔波,有时候为了节省设计经费,不得不货比三家,并且像主妇一样歇斯底里地砍价,有时候为了买少量材料而忍受批发商嫌弃的表情,有时候要去地上翻商家不要的布头。虽然经历曲折,但也算是一种社会历练吧。”
  纹
  纱线的事情尘埃落定,张婧一又开始马不停蹄地设计符合主题的组织图和纹版图(组织图是织物的结构图,纹板图是录入机器的电子制图)。大学期间,张婧一学习了花式纱在织物组织中的设计与运用,认识了很多不同样式的组织,但将它们呈现为布料的实际操作却为数不多。为了织出适合毕设的布料,张婧一开始逐一摸索尝试。
  首先,她参考了各种书籍,找出一些已有的织物组织图,用普通的线试织小样,大概看一下效果,然后再选用自己喜欢的花式纱线去试织,看看又是一种什么效果。通过不断的试验和研究,张婧一发现书中运用最多的是平纹和斜纹的组织。“这种结构相对简单,效果也明显,但是却显得太过普通。”张婧一对此进行了改良。比如第一次试验设计了一个“X”型的组织图,运用金色、蓝色和灰色的纱线混织,结果因为在蓝、灰色调中加入了一些偏黄色的金属色,感觉既时尚又突出了细节。这让她很惊喜,于是打算深入研究。“同一种组织图用不同经纬纱混织,出来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
  根据这个组织图,张婧一选用了蓝色加金色纱线混织,然后尝试加入羽毛,结果织出来后非常清新淡雅,羽毛更让布料效果眼前一亮。张婧一由此开始思考寻找什么样的组织图能让羽毛与布料结合在一起更好地表达主题。
  在一次次的摸索中,张婧一发现:“和普通线比较,如果纬浮线(一根纬纱浮在织物上面的纬组织点)和经浮线(一根纬纱浮在织物上面的经组织点)长一些,就可以展示花式纱层次分明的特点。”于是,张婧一自己设计了一些组织图。“这些组织图的共同点都是会有较长的浮线露在外面。我统一做的是八片综(提花有八片综,可以织出八行线为一个循环,或八的公约数为一个循环),所以我的组织图有八列,基本是在八乘八(组织点是8×8)的区域设计的。”
  由于组织图是自己原创的,一开始仅仅试织了小样,等后面运用到大面积的布料时,张婧一才发现经浮线无法织进布中,剪裁时会直接脱落。于是,她又对组织图进行了修改,让八行里面只有两行平纹,这样一来就解决了大篇幅有经浮线的问题,加入羽毛后效果也更好了。
  为了让抱枕系列材质更丰富,张婧一还用“蜂巢组织图”做起了试验,期待会有凹凸的立体感。她经线用棉线和尼龙线,纬线用金线和羽毛纱,这四种线的粗细都不一样,结果反而没有蜂巢凹陷的感觉。接着,她选用正常粗细的经纬纱,一种是普通棉线,另一种是有羽毛感的花式纱,对比发现有羽毛感的花式纱做出的蜂巢结构更好一些。
  试验组织图是个很有挑战的过程,相比最后的成品,这一步充满了未知,更令张婧一兴奋。她后来又尝试鸡毛和羽毛纱在一起混织、用7种不同颜色纱线综合织、直接用线性的羽毛织、将闪光羽毛线与球球纱配合织、甚至还买了钓鱼线来织不断地挑战创新让张婧一慢慢有了心得:“组织图是个千变万化的东西,特别有原创力,稍微变动一点效果就不一样了。有时候为了心仪的组织图去寻求想要的结果,反而会失败;有时候不经意之间的错误,则可能有新的收获。”   比如有一次张婧一不小心在录入的时候把黑白小方格弄反了(组织图是由正方体小格子组成,如果经线在下面,纬线在上面,格子就涂黑,那些组织点在纸上表现出来的就是格子),导致整个组织图都是错的。可是没想到,织出来的效果更好。“画组织图偏工科,需要严谨仔细,要保证织出来的布有接回,就是上下左右面是可以反复接在一起的。但我那个录反了,没有接在一起。也许在工科生眼里这样就是错的,但是在我们艺术生眼里,这种错误反而是一种新设计。”
  从2015年11月开始试织小样,经过 2个多月的尝试,张婧一前前后后织了50多种布料小样,比较这些不同纱线织出来的效果,最后选择适合主题的纱线去做毕设。其他小样她也保留了下来,作为未来花式纱市场的尝试和创新样式。
  织
  毕设时,大家之所以没有选择“织”的工艺,不仅因为组织图试验效果比较麻烦,需要花心思创新,而且织花式纱还需要用到小提花织布机,其中涉及到手动整经、穿综等步骤,非常耗时耗力。
  织布是纵横交错的,竖着的叫经纱,可以很长;横着的叫纬纱,根据纬纱的不同变化可以产生不同的花纹效果。从市场买回来的线都是一轴一轴的,先需要将它们绕到整经机上做经纱。第一步的整经就是将一定根数的经纱按规定的长度和宽度平行卷绕在经轴上。张婧一设计的抱枕,每织一个要绕 1200根经纱。据张婧一介绍,整经机虽然可以自动缠绕,1200根经纱两个小时就可以绕完,但前提是整经机不能出错。由于经纱的颜色不只是一种,所以整经机自动换线的时候容易出现打结、两线缠绕、断线等现象。整经要求各根经纱张力相等,在经轴上分布均匀,但有时候整经机绕着绕着就会不分角,经线的前后分不开,这样就需要停下来拆一下机器,看是哪方面出了问题。如果没有问题,还是不分角,就需要自己一点一点的把每一根线的角手动分好(分角是为了让每一根经纱独立)。
  由于北服艺术设计学院没有配备手动整经机,加上整经机是织布前期必备机器,比较脆弱容易坏,所以全年级的学生并没有机会每人都尝试一遍,这也让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个现象——“学长学姐帮学弟学妹整经”,当年上专业课时学长帮张婧一整经,毕设时张婧一自己整经,顺便帮大二学妹整经,“一代传一代,也是一种传承。”
  整经完毕后,需要把经纱转移到小提花机上,也就是将1200根经纱进行穿综(综丝是穿在一片片综匡上的,织的时候会把综匡提起来,一根综丝一个孔,穿综就是把经纱从综丝后面穿到前面)张婧一强调这步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织布效果。“穿综时要一根一根穿,保证左右线平行不打结,不拧在一起。还要注意综丝也必须平行,不然综丝拧着会使一些线提不起来。此外,如果少穿一根综丝,那么织出来的布就有一根线是没有花型的。线有多少米,就织错多少米,损失是惨重的。”张婧一曾经在穿完第1200根经纱的时候,发现第200根穿错了,没办法,只好将后面1000根取出来,再重新从第201根开始穿。“这种感觉简直比蚊子叮到脚心更难过,内心是崩溃的!”这次毕设,张婧一光穿综就出了两次差错,加上机器发生的一些意外故障,从整经到穿综耗费到不同粗细的纬纱,在她用“球球纱”做纬纱织布的时候,就非常麻烦。织布是使用梭子来回穿梭,但球球纱的球球是一颗颗的,比较大,不能穿过梭子。所以,张婧一只能手动把纬纱拉到合适位置,一点点把球球纱织进经纱里面,一个下午只能织几行。“虽然比较辛苦,但看到最后织出来的球球都能独立呈现在布料上,很漂亮,还是很开心的。”
  织了几个月的布后,张婧一发现要想织出好看的小提花,一定要注意张力,随在织布过程中,按照设计好的组织图操作可能也会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经纬纱的韧度不足以让张力均匀。“这时候就要随机应变,根据自己的想象,加入新的组织图。”最终,抱枕的每一块布都运用了三种组织图,全是综合穿插混织,如此,布料不仅织得均匀,而且很有设计感。
  小提花布料完成后,抱枕制作就非常轻松,加入棉花,简单缝制就可以了。由于张婧一毕设作品主题是“羽”,主要想突出白鹤白色的羽毛,所以抱枕大部分颜色都是银色与白色交织,为了衬托主题颜色,张婧一又设计两个黑色抱枕,在上面缝制了洁白的羽毛,以黑色为衬托,不仅使布展的时候更有视觉中心,也更显抱枕的质感。
其他文献
作为家中独子,父母和爷爷奶奶并不支持我留在东北创业,他们一直迫切地希望我能回到家乡做一些事情。但我从大学本科就离开了家乡宁波,在哈尔滨这片热土足足十年有余,我怀揣着对东北第二故乡的深情,毅然扎根在这里,创业这两年多以来真的非常辛苦,每天都忙到很晚,凌晨两三点睡觉都算早,父母和爱人特别心疼我,然而选择扎根东北除了情怀,也当然是因为我的创业项目与冰雪息息相关。  哈尔滨本身就是冰雪旅游城市,哈尔滨面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为我国培养尖端科学研究技术干部的,因此学生必需在学校里打下将来作研究工作的基础。”1959年5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力学工程系系主任钱学森在人民日报撰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里的基础课》开篇明义,钱学森在文章之首就介绍了中国科大的人才培养使命,以说明重视基础课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科大的诞生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 为“两弹一星”工程培养后备人才,这要求中国科大的学生必须学好
65岁的美国人理查德·希尔斯用粉笔在黑板上划出一个“美”字,这是大多数中国小学生都能熟练掌握的一个汉字。  “为什么这两个(组)成了‘美’?”他拿粉笔圈出了字上面的“羊”和下面的“大”,用不熟练的汉语问道。  包括记者在内,一屋子上过大学的中国人陷入了沉默。  这位蓝眼珠的希尔斯先生带着黑框眼镜、须发皆白,长得有点像“肯德基爷爷”,他的中文名叫“斯睿德”,名字里有“睿智”、“正直”的涵义,他更加广
10月13日~17日,习近平对柬埔寨展开了为期5天的国事访问,受到了柬方的热烈欢迎。那么,你对这个中国的南部邻国了解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从一景、一书、一人、一战略切入。  一景:吴哥窟  提起柬埔寨,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最著名的名胜古迹、古代东方四大奇迹之一的“吴哥窟”。吴哥窟(Angkor Wat)又称吴哥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它一直以来都是柬埔寨的地标性建筑,被柬埔寨人民视作国宝。说起吴哥
初入寻美  2014年,张林北京大学考古研究生毕业,来到故宫。如今他在新媒体团队负责微博、微信等的运营,摄影也由一项爱好变成了他工作的主要内容。从当年一万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干的却不是专业所学,屈才了?张林坦言,“我觉得,现在的工作内容和我学的东西有很紧密的关系。在故宫这个背景下,无论是做新媒体也好、网站也罢,所有的内容都是与文博相关的。”  早春杏花、玉兰和榆叶梅;仲春梨花、海棠和丁香;暮春芍
2018年7月20日至9月21日,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举办了“民艺中国——女红系列展”。  荷包——女子灵慧  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佩戴荷包的记载,称其为“荷囊”或“鞶囊”。明清时期,荷包也称为“茄袋”“顺袋”,它成为社交礼仪、展示身份地位的必备物品。一款绣荷包的制作,从剪裁纸样、裱糊素缎、烫平折边,到缀缝布面、设计图样,装饰外表等等,皆需一双灵巧的双手。荷包的针法更多样且细密,最常采用的是平针
2015年3月,福州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生王宇(化名)拿到毕业证,同时,他递交的转正申请顺利通过,如愿成为“今日头条”的一名工程师。“4个月的实习期,我开发了两个后台,接手了两个后台,这些后台的功能是支持公司内部运营的一部分。新功能研发、代码维护、相关数据支持等都是我的职责。”王宇说。他回校论文答辩期间,一个后台的研发工作不得不因此延缓。说起这段实习,王宇的一大感觉是:我就是员工。  3个实
作为大学生活的第一篇章,军训足以让萌新们拥有长达一学期的谈资。  如果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拿什么拯救,我的军训,相信新老学员们可是槽点满满。  男生篇:  我们是被拉到军训基地去的,吃饭都是大锅菜。我是南方人吃不太惯那个口味,所以如果对饮食方面比较挑剔的,可以自己带点火腿面包之类的。有一个憋了一年的问题我一直想问:北方的馒头为什么硬得可以防身?  带!隔!音!耳!塞!训练一天再被室友的呼噜声吵得一
英国考文垂大学的 Diane和Azara是一对母女学霸,她们同时从考文垂大学硕士毕业,还将在考文垂大学一起攻读博士学位。硕士时,她们读同样的专业,同样的课程,甚至在一门课的得分都一样。
哈佛大学《Harvard gazette》  哈佛心理学副教授Joshua Buckholtz深入監狱,扫描了50名精神变态罪犯的大脑,发现不同于常人:在面对选择时,他们会夸大眼前的奖励,忽略危险或不道德行为应付出的代价,于是做出令人发指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