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紧、深 中科大基础课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为我国培养尖端科学研究技术干部的,因此学生必需在学校里打下将来作研究工作的基础。”1959年5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力学工程系系主任钱学森在人民日报撰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里的基础课》开篇明义,钱学森在文章之首就介绍了中国科大的人才培养使命,以说明重视基础课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科大的诞生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 为“两弹一星”工程培养后备人才,这要求中国科大的学生必须学好数理化,为日后从事国防科技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中国科大选择加强基础课教学、培养尖端科技人才的育人路径相当成功。时至今日,“文革”前入学的中国科大毕业生中已经有38人当选两院院士,同期毕业生当选比例位于全国高校之首,还有20多人成为科技将军,尖端人才大批涌现证明了中国科大重视基础课教学的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曾有校友回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某型火箭发射前,召开各分系统总工程师协调会,到会的十余位总师居然有一半是同学,他们都来自钱学森任系主任的中国科大力学與力学工程系。
  钱学森把基础课分为两类,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基础理论即数学、物理和化学,基础技术如机械设计等。他强调了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它们也就是我们在摸索过程中的指南针,在许多条看来可以走的道路中,帮助我们判断哪一条、或哪几条道路是可以走得通的”,“我们作研究,不必在肯定是错的路子上花工夫,而应该集中精力于肯定是或可能是对的路子上”。他还分别以永动机、高能碳氢化合物的不可能为例说明基础理论对于选择科研方向的重要性。
  钱学森把数学视为“一个非常有效的研究工具”。“我们的数学课是比较全面的,它的内容不比解放前大学数学专业所学的整个数学课少”,钱学森介绍了中国科大数学课的教授方法与其他学校有所不同,“我们对每一个数学概念都从它的来源讲起”,“一个概念引入了以后,我们就进行系统的、严格的论证和发展,使学生有一个巩固的基础”,“在每讲了一个数学的概念和系统论证之后,我们还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来解说使用这个理论的方法”。这是由华罗庚领衔的高等数学教学组首创之“一条龙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科大对数理化基础课非常重视。首先设置专门机构,成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教学组,分别由著名科学家华罗庚、施汝为、柳大刚担任组长,统一布置全校的基础课教学工作。而当年的课程设置中,数理化基础课程很多,整体课业繁重程度非同一般,基础课占据很大比例。到了1959年,学校又提出学生功课应紧一些,但不能过分重,要恰如其分;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要靠增加时间,要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考虑,随之调整了学习时间。
  中国科大的基础课教学不仅有“重”和“紧”方面的要求,还同时强调内容必须讲深讲透,学生要学深学透,“重、紧、深”成为学校各系对于基础课教学的普遍要求。钱学森执掌的力学与力学工程系如此,赵九章创办的应用地球物理系也不例外。1959年全国教改,很多学校都将《普通物理》和《电磁学》、《电动力学》、《力学》、《理论力学》等课程打通后合并授课,物理课程深度下降,科大也这样改了。应用地球物理系1959级同学学完之后,赵九章认为这些学生学习效果不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最后,1959级同学上到大学四年级的时候,赵九章让同学们返工,跟着物理系低一年级的同学听讲半年严济慈讲授的电动力学课程,加强这方面基础的学习。中国科大对于基础课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重视基础课,不但可以从学时所占比例上看出来,而且也可以从科技大学基础课的教师名单上看出来”,钱学森着意介绍了走上中国科大基础课讲台的科学家群体,学部委员华罗庚、关肇直、吴文俊等负责高等数学课程的讲授;学部委员吴有训、严济慈、马大猷等讲授普通物理课程;学部委员王葆仁 、梁树权以及杨承宗教授等讲授普通化学课程。大师云集,誉满京华,当年中国科大严济慈、钱学森等名师开课的时候,吸引了北京各大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学子前来听课。这也开启了中国科大院士、教授给本科生上基础课的传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正如钱学森所言,中国科大的院士、教授们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尖端科技人才认为给本科生讲授基础课责无旁贷,“再多白一些头发又算什么”。几年前,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科大数学系教授史济怀年近80仍然不下本科生讲台的感人事迹传为一时佳话。这样的优良传统保证了中国科大本科毕生培养质量一直在国内名列前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其他文献
从长春各方面基础和资源看,我感觉经济低迷是暂时的。长远来看,随着供给侧改革、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振兴东北经济也必将成为现实。人才自然也会慢慢回流。  问:你在北京读大学为什么没选择留北京工作,而是去了长春呢?  答:我当时想尽快就业没考虑读研究生,而留在北京工作的话,感觉到压力太大,普通毕业生想靠一己之力成家立业并接父母到身边太难了,特别是买房。该去哪里工作呢?其实选择也很多。当时首先考虑的是父母,
无论你是否承认,那一张张青春不再的脸庞,难以让你们的情谊再回到真正的从前。然而或辛酸或幸福或平静或愤世嫉俗的脸庞后面,依然是与你一样生动的,满怀着梦想的人生。  转眼之间,离开大学校园已近8年,再聚会,当年书生意气稍显幼稚的同学们,已是而立之年,大多成家乃至为人父母。  饭局上聊起各自境况,或许是在奥运之年毕业的缘故,我的大学同学们亲历了中国社会的诸多变局。  其中之一,便是公务员不再像以往那么吃
奥维德与维吉尔、贺拉斯是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最伟大的三个诗人。十五卷的《变形记》是他的主要作品,从天地创造之始写到他所处时代的罗马,汇聚了两百多个神话故事,涉及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神与半人半神之间的爱恨情仇。这些故事都围绕着“变形”,这些人与神,他们的爱与恨都无极限,爱的力量大到能让海枯让石烂,恨的程度也能让天崩让地裂。因为爱恨情仇变为或被变为动物、植物甚至顽石等。在人性的纯粹之中,我体验到了情
数据显示,“双一流”高校到东北的就业率明显偏低,尤其是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直接相关的学科院校,这些高校的毕业生到东北工作的人数比例非常低,令人警醒。  北京理工大学7542名毕业生中,75%的毕业生去往华东和华北就业,而选择到东北就业的比例仅占2.7%,中国石油大学(华东)6478名毕业生中到东北工作的比例仅为2.01%。华中科技大学近8000名毕业生中,80%的毕业生选择到华东、华中及华南部工作
懂生物、懂工程  走进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周平老师热情地为我们介绍起学科历史来:“国内最早设立这门学科的高校是1978年的西安交大,浙江大学紧随其后,1983年便是我们东大。学科创始人韦钰院士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进行了颇具前瞻性的布局,1981年从海外回国后,她就提出发展生物电子学的想法,生物分子电子学的基础研究也随之展开。1985年,国内第一个分子与生物电子学实验室建成,1993年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正确的道路。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了。但是也还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爱因斯坦 写于1946年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论文,革新了自牛顿以来的引力观和时空观,创造性地论证了引力的本质是时空几何
今年的第四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有150个项目,其中7个来自高职院校。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名称: 90后女孩有点“田”  90后女大学生丁蓉蓉成立的天英农业种植和销售稀有果蔬,如大叶冰草、红颜草莓、有机苦菊、泰国无斑油麦菜等。  常州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名称:情系民生热豆腐——壹明唐现做现卖豆制品连锁运营  壹明唐成立于2016年,公司创始人闫朝恒是一名90后
近期,高校学子不仅在学术、科技创新等方面屡创佳绩,在体育、文艺等国际赛事上也摘取多项桂冠。  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  特等奖获得者:南开大学2017级物理伯苓班学生王远、黄越、李纯珍、李华蓁、施博轩  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借鉴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IYPT)模式创办的全国性赛事,已成为国内高校公认的该领域顶级赛事之一。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获奖者:华中农业大学王祥博士、中国矿业大学李世
解决问题不能采取权宜之策  实验室有一套装置能测试催化剂催化一氧化碳氧化的性能。为了防止一氧化碳泄漏,我订购了两个一氧化碳报警器。到货后,我让学生到学校仓库请购20节用于报警器的特殊型号电池,以备不时之需。可是他们只顾着用,不顾着买。一天早上,我到实验室,发现报警器没电了,就打开抽屉找电池。只找到一节电池,装上后发现还是没电!  我把学生们叫过来,说:做事情不要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不要只顾眼前,不
作为家中独子,父母和爷爷奶奶并不支持我留在东北创业,他们一直迫切地希望我能回到家乡做一些事情。但我从大学本科就离开了家乡宁波,在哈尔滨这片热土足足十年有余,我怀揣着对东北第二故乡的深情,毅然扎根在这里,创业这两年多以来真的非常辛苦,每天都忙到很晚,凌晨两三点睡觉都算早,父母和爱人特别心疼我,然而选择扎根东北除了情怀,也当然是因为我的创业项目与冰雪息息相关。  哈尔滨本身就是冰雪旅游城市,哈尔滨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