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说明文教学宜采用抓特征、理顺序、明方法、讲语言的模式。本文通过分析说明文文本特点提炼组合,针对说明文教学提出了几种教学模式,希望在教学中不是泛泛而谈,能让说明文教学更深入,学生阅读更细致并能从中得到一定的方法。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教学模式;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常说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教学对象的差异和教师个人的风格都决定了无法采用一种绝对固定的形式来开展课堂教学,但是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会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有一些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比如说明文教学,一般我们大多采用抓特征,理顺序,明方法,讲语言这种模式,但是每个老师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这就反映出每个老师在考虑一篇文章要教什么时有不同的见解和想法,而关于说明文要教什么也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
一、关注说明文教学教什么
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中我们或是注重讲文体知识忽略对文本的理解,比如《奇妙的克隆》这类文章,学生知道文章的说明顺序、方法,但读完后仍不明白克隆是什么。或是注重课文本身的科学知识介绍以至于上成了生物课或其他学科,如《恐龙无处不在》这类文章有的课堂就在探讨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文该教什么?关键是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度”,作为一种实用文体,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真阅读,读懂文章。至于如何教,我看重点是要训练得法,抓住这几个环节也理所应当,但是如果几个单元的说明文全部千篇一律按照这种环节走难免让学生产生疲劳,所以笔者所说的说明文教学的策略主要是希望从每篇文章的一些个性为突破口,寻求一些说明文教学解决重难点的做法。
二、做好提炼组合,确定基本的教学重点
现在我们把说明文称为科技作品,可以大概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当然不完全确切,所以在教学之前我觉得可以做好提炼组合,确定每节课教学的重点,期望能做到一课一得而非面面俱到。所谓“提炼组合”,就是“分类集中,寻求规律,梳理线条,积聚板块”。“提炼组合”的教材处理技巧,是为了科学地分析教材,尽可能地领会、贴近、落实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高效地进行课文教学。经过“提炼组合”之后再进行单元教学备课,会有一种课文风光尽收眼底“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当然每课不是只有这一个特点,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入手,我觉得把两个单元一提炼,基本上说明文教学的重点也就囊括在里面了,这样一节课重点解决一个问题,不但能有针对地训练,加深学生印象,还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学的变化之处,提升课堂效率。
三、根据基本要点,几种突出重点的教学策略
之前提到,说明文教学可以通过提炼组合,确定重点,做到一课一得,突出重点,让教学训练有侧重点,指导训练到位,学生能得法,提升课堂效率,同时针对不同文章抓住其特点进行有重点地教学,能让说明文教学产生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兴趣,接下来就谈谈几种说明文教学的策略。
(一)学法指导、自主合作
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可能更多关注所教的课文,而没有有效的方法指导,以至于学生没有抓住一定的方法举一反三。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可以建议大家这样思考:(1)分析1、2两段与其他段落的关系;(2)分析第3段与其后5段的关系;(3)分析“赵州桥”与“卢沟桥”的位置关系;(4)分析“赵州桥”的两段之间的关系;(5)分析“卢沟桥”的三个段落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建议让学生立刻抓住了分析方法,思维豁然开朗起来,学习小组的讨论很热烈。
(二)对比式教学
比如《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可以运用“对比式阅读”,选定“比较点”,结合“前朝”和“内廷”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来进一步体会故宫博物院这一建筑群的特点。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比较:(1)选择说明对象、说明顺序的异同;(文体知识的角度)(2)说明方法、详略安排上的异同;(文体知识、写法的角度)(3)建筑风格、彩画图案的异同(把握文本内容的角度)当然也举一反三地进行广泛的“对比阅读”,比如可以把《故宫博物院》和《说“屏”》进行对比阅读,同样,《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也可以进行对比阅读。
(三)“朗读”“品读”
说明文语言并非都是枯燥的,也有生动之处,用词的精确之处也值得我们品味,比如《桥之美》优美的语言,《中国石拱桥》周密的语言都是值得我们体味的,因此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尤其是科技小品文,更不能忽略语言的品读。比如在教授《说“屏”》时设计一堂课的我们可以选几个词读一读,选几个句子说一说,选几段语言品一品,积累语言。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于《桥之美》的教学中,通过朗读品读来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妙之处。
(四)以点带面
指的是可以从词语或段落入手,达到整体把握文章的效果。比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時试图以课文中“标本”“鉴赏”这两个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突出语文课的特色,从语言的分析鉴赏入手,带起对文章脉络的把握,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美感。这是由词语入手,以点带面,也可以通过细细分析一个段落入手,力求以点带面,比如通过细细品读《苏州园林》第四段,从说明顺序,结构、语言方面品析,将课文片段的美点分析得淋漓尽致。
(五)读说写相结合
比如笔者在教《故宫博物院》时,为了更好地把握空间顺序,在理清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说明:比如以太和殿或保和殿后小广场为中心,当怎样按顺序介绍?或者以“前朝”和“内廷”为划分,当怎样按顺序介绍?也可以写,学生提炼文中语言信息,选做作文,如:《宏大壮丽的故宫博物院》《建筑精美的故宫博物院》《布局统一的故宫博物院》。
(编辑:陈岑)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教学模式;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常说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教学对象的差异和教师个人的风格都决定了无法采用一种绝对固定的形式来开展课堂教学,但是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会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有一些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比如说明文教学,一般我们大多采用抓特征,理顺序,明方法,讲语言这种模式,但是每个老师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这就反映出每个老师在考虑一篇文章要教什么时有不同的见解和想法,而关于说明文要教什么也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
一、关注说明文教学教什么
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中我们或是注重讲文体知识忽略对文本的理解,比如《奇妙的克隆》这类文章,学生知道文章的说明顺序、方法,但读完后仍不明白克隆是什么。或是注重课文本身的科学知识介绍以至于上成了生物课或其他学科,如《恐龙无处不在》这类文章有的课堂就在探讨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文该教什么?关键是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度”,作为一种实用文体,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真阅读,读懂文章。至于如何教,我看重点是要训练得法,抓住这几个环节也理所应当,但是如果几个单元的说明文全部千篇一律按照这种环节走难免让学生产生疲劳,所以笔者所说的说明文教学的策略主要是希望从每篇文章的一些个性为突破口,寻求一些说明文教学解决重难点的做法。
二、做好提炼组合,确定基本的教学重点
现在我们把说明文称为科技作品,可以大概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当然不完全确切,所以在教学之前我觉得可以做好提炼组合,确定每节课教学的重点,期望能做到一课一得而非面面俱到。所谓“提炼组合”,就是“分类集中,寻求规律,梳理线条,积聚板块”。“提炼组合”的教材处理技巧,是为了科学地分析教材,尽可能地领会、贴近、落实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高效地进行课文教学。经过“提炼组合”之后再进行单元教学备课,会有一种课文风光尽收眼底“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当然每课不是只有这一个特点,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入手,我觉得把两个单元一提炼,基本上说明文教学的重点也就囊括在里面了,这样一节课重点解决一个问题,不但能有针对地训练,加深学生印象,还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学的变化之处,提升课堂效率。
三、根据基本要点,几种突出重点的教学策略
之前提到,说明文教学可以通过提炼组合,确定重点,做到一课一得,突出重点,让教学训练有侧重点,指导训练到位,学生能得法,提升课堂效率,同时针对不同文章抓住其特点进行有重点地教学,能让说明文教学产生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兴趣,接下来就谈谈几种说明文教学的策略。
(一)学法指导、自主合作
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可能更多关注所教的课文,而没有有效的方法指导,以至于学生没有抓住一定的方法举一反三。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可以建议大家这样思考:(1)分析1、2两段与其他段落的关系;(2)分析第3段与其后5段的关系;(3)分析“赵州桥”与“卢沟桥”的位置关系;(4)分析“赵州桥”的两段之间的关系;(5)分析“卢沟桥”的三个段落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建议让学生立刻抓住了分析方法,思维豁然开朗起来,学习小组的讨论很热烈。
(二)对比式教学
比如《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可以运用“对比式阅读”,选定“比较点”,结合“前朝”和“内廷”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来进一步体会故宫博物院这一建筑群的特点。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比较:(1)选择说明对象、说明顺序的异同;(文体知识的角度)(2)说明方法、详略安排上的异同;(文体知识、写法的角度)(3)建筑风格、彩画图案的异同(把握文本内容的角度)当然也举一反三地进行广泛的“对比阅读”,比如可以把《故宫博物院》和《说“屏”》进行对比阅读,同样,《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也可以进行对比阅读。
(三)“朗读”“品读”
说明文语言并非都是枯燥的,也有生动之处,用词的精确之处也值得我们品味,比如《桥之美》优美的语言,《中国石拱桥》周密的语言都是值得我们体味的,因此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尤其是科技小品文,更不能忽略语言的品读。比如在教授《说“屏”》时设计一堂课的我们可以选几个词读一读,选几个句子说一说,选几段语言品一品,积累语言。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于《桥之美》的教学中,通过朗读品读来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妙之处。
(四)以点带面
指的是可以从词语或段落入手,达到整体把握文章的效果。比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時试图以课文中“标本”“鉴赏”这两个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突出语文课的特色,从语言的分析鉴赏入手,带起对文章脉络的把握,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美感。这是由词语入手,以点带面,也可以通过细细分析一个段落入手,力求以点带面,比如通过细细品读《苏州园林》第四段,从说明顺序,结构、语言方面品析,将课文片段的美点分析得淋漓尽致。
(五)读说写相结合
比如笔者在教《故宫博物院》时,为了更好地把握空间顺序,在理清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说明:比如以太和殿或保和殿后小广场为中心,当怎样按顺序介绍?或者以“前朝”和“内廷”为划分,当怎样按顺序介绍?也可以写,学生提炼文中语言信息,选做作文,如:《宏大壮丽的故宫博物院》《建筑精美的故宫博物院》《布局统一的故宫博物院》。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