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紧扣教学目标,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本位思想,积极设计出恰切的阅读教学问题,才能够确保阅读课教学目标的达成。首先要定位好教学问题,其次,设计好学习问题,第三,达成好学习问题,创设全员参与的交流时空。
【关键词】阅读课;目标;教学问题;学习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文本的教学价值归属于教学目标的统领,紧扣教学目标,组织实施教学任务,是教师的必然选择。语文学科人文性突出的特点,使其承载着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等非本位学科任务的内容,如果游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范围,则必然造成语文学科本位的缺失。
设计精准的教学问题,进而转化为课堂可操作的学习问题,能够使教学目标达成有方向,有途径,有凭借。
一、定位好教学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王荣生坚定地认为,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更重要。语文学科的教学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自由化状态,重人文,轻工具,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科本位。高中语文教学似乎更偏向于人文,忽略言语技能的培养。技巧总归枯燥,人文到底来得轻松,所以有的高中教师可能喜欢滔滔不绝地引经据典,这在本质上却对语文学科本位的技能影响不大。
研究文本的人文性本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但是,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弄明白,作者以什么样的形式传达这些人文内容,文本的表现形式正是人文内容的体现途径,弄懂了之所以采取的形式,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人文性,也就弄明白了作者人文表达的目的、效果,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将人文濡染与技能习得统一起来。
因此,认真阅读文本,揣摩习题要求,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提炼出恰切的教学问题是教师进入课堂之前必然要准备的内容。所谓教学问题,即从教的角度采取怎样的形式利用文本例子,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向、途径和凭借。
鲁迅先生的《祝福》作为教材,我们必然要经过处理,提炼出教学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全面把握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怎样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怎样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进一步设计教学策略,以让学生习得这种能力,也就是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的问题,再简单地说就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及手段问题。有了这个前提规定,阅读课堂才不会偏离语文学科的正确轨道,才会抓住课堂教学的关键,扭住文本的“牛鼻子”,领略语文最美的风景。
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教学问题,找准课堂活动的立足点,明白从哪里出发,回归到哪里。
二、设计好学习问题
教学问题从教的角度提出,而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上,我们还必须精心設计好面向学生的学习问题,使学生很快找到进入文本的路径。因此,设计的学习问题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1.明确的指向性。用精准的语言表述,阐述清楚问题针对什么,要做什么,以什么方式展开,如何应对因问题而生成的各种结果。如:谁来说一下《祥林嫂》这篇小说的情节?这个问题试图引领学生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它包括解决问题的方式“说情节”,明确指向《祥林嫂》文本,不过对于具体“说”的方式没有明确提出来,不如这样补充:按照小说结构的一般特点详尽(或简略)地述说情节。这样规定能够让学生聚焦小说文体结构,按照阅读小说的思维解决问题,避免因为复述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注意力的转移。
2.高度的统领性。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习问题必须能够高度聚焦最核心的教学目标和上下贯通、统摄文本的关键点上,必须具备一定的探究价值,能够引领学生以此为凭借或切入点,层层剥笋般地进入文本的言语艺术王国里。如:鲁迅为什么以祝福为 题?——祝福的情景或气氛在文中三次出现,主人公祥林嫂就是在这种典型环境中生存、活动或死去,祝福的祥和气氛与祥林嫂的命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产生了较强的艺术批判力。所以,这个问题牵涉故事情节的展开、推进和收束,暗示或揭示小说的主旨,体现出作者的艺术匠心。设计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引导学生探究。
三、达成好目标问题
所谓目标问题,指为落实教学目标生成的问题,达成好这一目标问题就是要切实引领学生探究学习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可持续的支持。因为学习问题的达成必然促进学生的后续的学习行为质量的提高。每次学习问题提出后,针对学生解决问题遇到的瓶颈,学生学习的途径、方向有可能出现的不妥之处,教师积极干预,给学生切实的帮助;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构建宽阔的交流平台,教师就能及时呼应学生呼唤关注、渴望点评的心理期待,推动他们学习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兴趣的培养。
比如针对鲁迅为什么以“祝福”为题目这个问题,我们不能随便地找几个学生交流应对,而是应该让全班的学生都处于交流的状态,都拥有平等而充分的机会展示自己、提出疑惑、分享他人所得。而这必然深度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质量。实践可知,学生给出的答案各有千秋:
(1)“祝福”是线索,串起故事情节。(2)“祝福”是典型环境,暗示了祥林嫂命运的必然性。(3)“祝福”具有极大的讽刺性,揭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4)“祝福”是作者以乐衬哀的艺术匠心的体现。
学生根据小说的具体内容给出了论据充足的答案,展示的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了文本,同时也为他人提供了学习、研究的参考,彼此影响,推动他们多元思考,更深入地解读文本,形成独有的阅读发现和体悟。
可见,设计好阅读问题关乎“教”和“学”目标的双向达成,我们应该设计出直指文本核心、体现教学价值和全局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他们完整地给出自己的解答,有理有据地阐述,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传燧,方晓东.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1).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7).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阅读课;目标;教学问题;学习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文本的教学价值归属于教学目标的统领,紧扣教学目标,组织实施教学任务,是教师的必然选择。语文学科人文性突出的特点,使其承载着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等非本位学科任务的内容,如果游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范围,则必然造成语文学科本位的缺失。
设计精准的教学问题,进而转化为课堂可操作的学习问题,能够使教学目标达成有方向,有途径,有凭借。
一、定位好教学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王荣生坚定地认为,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更重要。语文学科的教学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自由化状态,重人文,轻工具,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科本位。高中语文教学似乎更偏向于人文,忽略言语技能的培养。技巧总归枯燥,人文到底来得轻松,所以有的高中教师可能喜欢滔滔不绝地引经据典,这在本质上却对语文学科本位的技能影响不大。
研究文本的人文性本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但是,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弄明白,作者以什么样的形式传达这些人文内容,文本的表现形式正是人文内容的体现途径,弄懂了之所以采取的形式,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人文性,也就弄明白了作者人文表达的目的、效果,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将人文濡染与技能习得统一起来。
因此,认真阅读文本,揣摩习题要求,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提炼出恰切的教学问题是教师进入课堂之前必然要准备的内容。所谓教学问题,即从教的角度采取怎样的形式利用文本例子,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向、途径和凭借。
鲁迅先生的《祝福》作为教材,我们必然要经过处理,提炼出教学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全面把握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怎样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怎样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进一步设计教学策略,以让学生习得这种能力,也就是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的问题,再简单地说就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及手段问题。有了这个前提规定,阅读课堂才不会偏离语文学科的正确轨道,才会抓住课堂教学的关键,扭住文本的“牛鼻子”,领略语文最美的风景。
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教学问题,找准课堂活动的立足点,明白从哪里出发,回归到哪里。
二、设计好学习问题
教学问题从教的角度提出,而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上,我们还必须精心設计好面向学生的学习问题,使学生很快找到进入文本的路径。因此,设计的学习问题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1.明确的指向性。用精准的语言表述,阐述清楚问题针对什么,要做什么,以什么方式展开,如何应对因问题而生成的各种结果。如:谁来说一下《祥林嫂》这篇小说的情节?这个问题试图引领学生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它包括解决问题的方式“说情节”,明确指向《祥林嫂》文本,不过对于具体“说”的方式没有明确提出来,不如这样补充:按照小说结构的一般特点详尽(或简略)地述说情节。这样规定能够让学生聚焦小说文体结构,按照阅读小说的思维解决问题,避免因为复述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注意力的转移。
2.高度的统领性。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习问题必须能够高度聚焦最核心的教学目标和上下贯通、统摄文本的关键点上,必须具备一定的探究价值,能够引领学生以此为凭借或切入点,层层剥笋般地进入文本的言语艺术王国里。如:鲁迅为什么以祝福为 题?——祝福的情景或气氛在文中三次出现,主人公祥林嫂就是在这种典型环境中生存、活动或死去,祝福的祥和气氛与祥林嫂的命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产生了较强的艺术批判力。所以,这个问题牵涉故事情节的展开、推进和收束,暗示或揭示小说的主旨,体现出作者的艺术匠心。设计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引导学生探究。
三、达成好目标问题
所谓目标问题,指为落实教学目标生成的问题,达成好这一目标问题就是要切实引领学生探究学习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可持续的支持。因为学习问题的达成必然促进学生的后续的学习行为质量的提高。每次学习问题提出后,针对学生解决问题遇到的瓶颈,学生学习的途径、方向有可能出现的不妥之处,教师积极干预,给学生切实的帮助;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构建宽阔的交流平台,教师就能及时呼应学生呼唤关注、渴望点评的心理期待,推动他们学习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兴趣的培养。
比如针对鲁迅为什么以“祝福”为题目这个问题,我们不能随便地找几个学生交流应对,而是应该让全班的学生都处于交流的状态,都拥有平等而充分的机会展示自己、提出疑惑、分享他人所得。而这必然深度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质量。实践可知,学生给出的答案各有千秋:
(1)“祝福”是线索,串起故事情节。(2)“祝福”是典型环境,暗示了祥林嫂命运的必然性。(3)“祝福”具有极大的讽刺性,揭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4)“祝福”是作者以乐衬哀的艺术匠心的体现。
学生根据小说的具体内容给出了论据充足的答案,展示的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了文本,同时也为他人提供了学习、研究的参考,彼此影响,推动他们多元思考,更深入地解读文本,形成独有的阅读发现和体悟。
可见,设计好阅读问题关乎“教”和“学”目标的双向达成,我们应该设计出直指文本核心、体现教学价值和全局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他们完整地给出自己的解答,有理有据地阐述,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传燧,方晓东.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1).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7).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