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说理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促进作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lusa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语言现象也是认知现象,思维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隐喻对与语言表达与思维的外化、认知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隐喻就是先内化为思维,再外化为语言的过程。如果内化与外化并重,隐喻能力与写作能力相关联,就能写出有深度、高度、广度的好文章。从传统意义上讲隐喻是一个修辞学的术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隐喻,是比喻的一种,不用“像”“似”“如”等比喻词。传统意义上的隐喻观都是将其作为语言层面的修辞手法,以相似性为基础强调借用一事物形象说明另一事物。在上海的初、高中教材中有很多类似的隐喻说理的诗文实例,作者往往使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来进行相关的认知活动。例如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诗中:“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借助隐喻式的说理,以水中行舟比喻读书,未读书时做事枉费许多力气,读书后则轻松成事。作者在这里运用隐喻的形象说理的方法,突出春水的作用,意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由量变到质变(“春水生”),以前难以解答的问题(“艨艟巨舰”)突然间豁然开朗(“一毛轻”)了,理解,认识一下子提高了(“中流自在行”),内心感到轻松愉悦。现代隐喻理论明确把隐喻看作一种认知现象。现代隐喻观将隐喻定义为在彼事物的暗示之下认知此事物。“隐喻在语言和认知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当今对隐喻的认识已经不仅仅是修辞学中与明喻、夸张、顶针等的一种修辞手段,它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隐喻既是语言现象也是认知现象,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启发性;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认识世界的途径,唤醒我们的思维。这就是因为隐喻的修辞功能契合了快速高效地传达信息和吸引学习者的特性。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受到认知心理和联想思维的支配,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认知事物联系起来,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似点,用头脑中已存的认识来对待、思考作者的说理意图。甚至可以说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通过它,感觉、经验和想象能同时发生,由此可知隐喻在作文构思中的作用广泛。它反映的是两个认知领域之间的意向投射,是本体、喻体两个概念域影射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投射”“影射”可以达到联想、体会的效果,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将深刻的道理渗入心里,从而达到说服人的效果。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会隐喻说理的方式,逐步建立隐喻修辞的意识,我们可以学习先秦诸子的文章中隐喻说理的实例。
   一个高度精炼的说理往往通过隐喻的使用传达概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达到“劝说”的效果。高中语文课本中先秦荀子的《劝学》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从反面的隐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道理。通过正反对比的隐喻,强调了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指出了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用心不能浮躁的内涵。说理透彻清晰,言简意赅。
   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活动中的隐喻能力的具体呈现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平时课本中学习隐喻说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巧妙发挥或者创设符合情境的隐喻,在彼事物的暗示之下认知和感悟此事物,从而展开论证说理,增强议论文观点与材料和道理论证的说服力,当然,这需要学生不断地积累、挖掘隐喻的形象化说理功能、提高学生隐喻说理的写作能力。隐喻说理对议论文写作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
   1.使写作语言的表达简洁而生动形象的特征
   简洁生动是作文写作中所不断追求的表达效果。它使得语言高效而充满活力。隐喻说理的最显著的一个功能就是它的生动形象性,因为使用隐喻艺术的目的就在于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具体地传授给读者,让读者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还是在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中,《诸子喻山水》的《论语·子罕》篇中有:“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孔子以“为山”为喻,从正反两个方面,用隐喻说理的方式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所做所为。做事中途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强调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意志的坚定与否,是否能够持之以恒。
   这种隐喻说理的方法,简洁生动,又能化抽象为具体,在高中議论文写作中对核心观点进行论证时,同样可以用隐喻说理的方法,将道理的内涵和我们喜闻乐见的事物相联系起来,使读者一目了然,起到“举重若轻”的说理效果。
   2.隐喻的说理能够增强作文的趣味性和说服力
   在写作过程中,很多的概念与道理的表述比较繁琐枯燥,缺少亲和力和吸引力。隐喻说理作为一种人性化的语言,它能够弥补这种教条式说理的枯燥冰冷的缺憾,使得抽象的理论形象生动,增强作文的的趣味性和说服力。例如在《诸子喻山水》的另外一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以河水日夜不停地流淌为隐喻,发出对时光易逝,一去不返,往事难再的感叹;同时勉励人们珍惜时间,效仿流水昼夜不停歇,不断前进的进取精神。
   3.隐喻的说理能力有利于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生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势在必行,在有隐喻说理的作文中,学生们可以由已知事物引申到未知事物,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能力,发散自己的思维,从而提升语言文字的创新能力。在《诸子喻山水》的《孙子·虚实》篇中:“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从水形喻兵形,强调用兵“变”的原则,水的“避高而趋下”来隐喻用兵的“避实而击虚”,水的“因地而制流”隐喻用兵的“因敌而致胜”,“水无常形”隐喻“兵无常势”。水根据地形来决定奔流的方向,兵根据敌情来决定制胜的方案。即顺应敌人的变化而变化,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在说理的方法上,先秦诸子特别擅长把抽象转化为形象,以山水的物态、物性为依托,把对人生的理解,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责任感的探索形象地呈现出来,这种灵动的思维形式,无疑构成了其隐喻说理的亮点。《诸子喻山水》的主要写法在“隐喻”,从说理入手,抓住本、喻体的相似点,逐步揭示文章寓意,是一条可以学习,可以借鉴的隐喻说理的路径。从《诸子喻山水》的几则短文中,学生可以明显感受古代的先贤们从山水中获得的种种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从而更加主动地在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思考和感悟。
   运用隐喻说理的方法来构思文章表达的一般思路是什么呢?基本上有三条路径可以借鉴:
   1.系统掌握隐喻性表达方式,特别是在成语、俚语、俗语等中。例如在汉语中有关狗的成语很多:狼心狗肺、狗仗人势、人模狗样、狗急跳墙、鸡鸣狗盗、鸡飞狗跳等等,意义大都以贬义为主,且都是一些隐喻性的表达方式。
   2.学会从一词多义现象中解析隐喻的存在,通过人的隐喻和认知方面的能力来了解其引申义,例如汉语“伤疤”一词时,可以引申为“好了伤疤忘了痛”,“伤疤”原意是“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痕迹”,在本句中是“比喻过去的错误、隐痛、耻辱等”的意思,也喻指“精神上的苦痛和挫折”。通过对这些语言实例的讲解,会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这种语言现象,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与此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练习来训练学生已掌握基本词汇引申意义的使用,从而系统性地掌握这些隐喻性的表达方式。
   3.日常看到一个物,发现一件事,或是甲和乙事物在性质上相类似,例如看到流水想到流年,看到道路想到人生;或是甲和乙在经验上相接近,例如看到包袱想起负担,看到夕阳想到终点,这样的方式可以引发自己深刻的思考,就把这个事或物进行整合提炼,写出隐喻说理性质的句子,再联系想要表达的观点,做到化抽象为形象,在说理的过程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指引學生识别出课本中和课本外的隐喻说理,辨别隐喻使用的出源域和目标域。例如:“举杯消愁愁更愁”是现实感悟,那么“抽刀断水水更流”就是隐喻的表达了。要能够引导学生很好地区分这其中的出源域的“愁更愁”和目标域“水更流”。这样才能共同感受诗文隐喻说理中所蕴含的说服力和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有些隐喻说理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步骤理解,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对于隐喻说理的讲解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能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联想。
   因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学生辨识隐喻的技巧和方法,不仅授之以教材中隐喻实例的“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隐喻的技巧和方法的“渔”。把握认知的规律,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隐喻说理,积累典型的隐喻说理事例,掌握其方法和技巧,训练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运用隐喻说理来有效促进高中议论文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张军慧.隐喻在中学德育中的运用[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4]高维.教学隐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其他文献
2017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全国9套题中,有3套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6套由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单独命制。与往年相比,今年作文题呈现出新的变化。探究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规律,无疑对把握新一年作文命题趋势,做好高三作文复习备考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考作文命题特点与趋势  (一)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  为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的青年学生,近年来全国卷高考作文题加大了
一   我喜欢杜甫和孟郊,除了他们的诗传达给我的魅力,更多的是因为这两个瘦弱失意的老头形象,更能让我产生对自己命运的反思,和对那个肥沃的唐朝产生无比的恐惧。这两个可爱的老头,在漂泊中度过余生,他们穷得连给自己的孩子看病也没钱,连养活自己的老母亲都无能为力,枉为俗界男人。在后世画家的笔下,这两个老头怎么也长不胖,仿佛他们毕生连一顿饱饭也没有吃过。一千多年来,他们写下的诗歌,却喂饱了无数脑满肠肥的中国
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最早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是1950-1951年翻版的新华书店1950年版《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与《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各六册,前者由宋云彬、朱文叔、蒋仲仁、王泗原、蔡超尘、张中行等人编辑,后者由周祖谟、游国恩、杨晦、魏建功等人编辑。这套教材初中每册选20-28课,共142课;高中每册选19-23课,共123课。不分单元,没有课前提示,仅在课后有注释和“思考·讨论·练习”。后者平均每
上月笔者所在校高一年级举行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选择的课文是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江南的冬景》,两位教师的教学重点都聚焦于赏析江南冬景的特点上。课后研讨时有老师不认同这种教学方法,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没有必要一开始就把一篇课文定性为“美文”,从而把学生强行拉入预设的圈子去“被审美”。对上述看法,笔者以为貌似新颖实则机械。  课堂教学当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但并非所有的东西都需要质疑和推翻,尤其是对
《卫风·氓》中“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一句是女主人公追忆往事时发出的感叹,是诗中女主人公情感主旨的重要显示处。“耽”,朱熹注本[1]解为“相乐”或“酖”的借字,程俊英注[2]本则当做迷恋解释。“说”,《说文解字》[3]曰:说,释也,从言兑,一曰谈说。朱熹注本言:说,解也。而王力所编《古代汉语》[4]也讲解为“解说”。总之,“说”比较通用的解释是“解脱”,如郭锡良编本《古代汉语》[5]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瓶颈,笔者在准备执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时,想到庄子“得意忘言”说,“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可见文言文学习没有必要落入言诠。同时道家思想提倡“清静无为”,最终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因此“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无所不教。”可见好的教育教学,最终应走向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学习。沟通无为之教和大为之学的桥梁则是
蒋红森,1965年生,湖北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专委会常务理事,湖北中语专委会秘书长。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各类课题研究20余项,参编人教社、中央教科所等中学语文教材多部,发表各类研究文章近100篇。主编或执编有《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综合阅读》《“教什么”的叩问——特别教例集》等50余部;著有《红森谈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等
好的老师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培养能力,更能开启学生的心智。他们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点灯者。钱梦龙老师当之无愧是这样的老师。读完《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后感触很深,尤其是对钱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何为“三主”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理念的出发点、立足点,即学生是学习、求知的主动者。“以教师为主导”就是着眼于教师的引导、指导、辅导,要求教师要学会善导。而学
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简明直观、易于比较、实用性强的特点,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广为应用。能理解、会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础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非连续性文本”如此重要,当然也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关注。不仅在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作为一个新名词单独提出来,在近年来的语文中高考题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也明显增多。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6)的“
2014年,上海市杨浦区成立“白云语文工作室”。主持人王白云老师受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启发,在语文教学界提出“三一式”课堂模型,试图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景、特定主题中,将基础型课堂、拓展型课堂、研究型课堂结合起来;将篇章教学、拓展学习、社会体验结合起来;将说、读、写三大语文能力结合起来;将语文学习的基本知识技能、思维能力与人文视野结合起来。白云语文工作室在这一理念下开展实训,培养、锻炼学员。  一、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