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被审美”有效性的探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14409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月笔者所在校高一年级举行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选择的课文是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江南的冬景》,两位教师的教学重点都聚焦于赏析江南冬景的特点上。课后研讨时有老师不认同这种教学方法,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没有必要一开始就把一篇课文定性为“美文”,从而把学生强行拉入预设的圈子去“被审美”。对上述看法,笔者以为貌似新颖实则机械。
  课堂教学当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但并非所有的东西都需要质疑和推翻,尤其是对一篇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散文更没必要一味标新立异。笔者以为在语文课上完全杜绝“被审美”是不可能的,因为大部分学生还没达到自主审美的程度,让他们自由发挥很可能导致审美的肤浅甚至低俗,教师的引领作用任何时候都是必需的,“被审美”有何不可?只要把握好教学内容,采取正确的引领方法,学生照样能感受文本之美,有所收益。
  一、确立文本的核心价值,把握“被审美”的内容
  所谓文本的核心价值指的是这一篇文本所特有的教学价值,它是“这一课”独特的价值所在。《江南的冬景》作为郁达夫的散文名篇,其核心价值不只是景物描写本身,而是其背后所隐含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心灵状态。但高一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郁达夫,对于郁达夫的生平及其作品很陌生,更缺少古典文学的知识和素养,因此很难理解和欣赏郁达夫散文中呈现出来的审美趣味,而这恰好就是本文独特的个性价值所在,怎么办?有学者指出:“学生理解不了,感受不了,欣赏不着的地方往往恰好又是课文中最要紧的地方,即某一特定文本的特质所在之处。”因此当学生难以走入“午后东郊”“微雨寒村”等图画中去感受郁达夫倾心营造的美学意境时,教师就应该及时介入,帮助、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走进图画。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提供相关素材,让学生明白郁达夫是一位深受中国古典文学浸淫的知识分子,他的审美眼光和审美趣味是传统文人士子的,就以“微雨寒村”为例,这幅画面意象纤柔清丽,色彩朴素淡雅,构图层次分明,意境朦胧悠远,完全是中国山水画中淡笔写意的风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颇有些王维山水诗的味道,难怪国画大师刘海粟要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至于景物背后透露出的作者那种悠然闲适、宁静满足的精神追求更是古代文人所向往陶醉的。此时的“被审美”对于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才能跨越由于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审美障碍,建立与课文的有效连接,从而丰富阅读经验,提升阅读能力,真正领略到郁达夫散文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依据学情,采取“被审美”的引领方法
  一篇课文,相对于“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尤其是在学生阅读遇到障碍,难以深入时。那么如何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欣赏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中显现出来的传统文人士子的审美情怀呢?笔者以为简单机械的讲解既乏味又低效,而“互文解读”是最佳策略。所谓“互文解读”就是指在解读一篇特定文本时,通过引入恰当的文本,唤醒学生的阅读经验,为学生搭设与课文展开深度对话的桥梁,从而加深对特定文本的理解。以《江南的冬景》为例,笔者以为可以引入同质和异质两种形式的文本让学生比较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欣赏郁达夫的审美眼光和审美趣味:一种是同一作者的文章的相互参照;一种是不同作者的文章的互相比照。
  第一种形式笔者以为选择郁达夫写于同一时期的《故都的秋》最为合适,因为在这篇散文中郁达夫传统名士的审美眼光和审美趣味更为突出。例如在学生赏析“微雨寒村”图时,对于作者为什么要在实景描写后再用虚笔加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等等句子才觉得悠闲迷人,学生可能会困惑不解。教师可出示《故都的秋》中“清晨静观”中的这段文字: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然后告诉学生:郁达夫以为这样的秋景才是最好的,才是值得回味和赞美的。通过同一作者写于同一时期文章的相互参照,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纤柔细腻、唯美清雅、悠闲淡远是郁达夫自觉追求的美学风格和美学品位。这时再回来观照郁达夫为什么要那样安排景物,学生一下就豁然开朗了。
  第二种形式笔者以为选择同一时代的老舍的《想北平》较为合适,因为这篇散文创作的时间跟《江南的冬景》差不多,审美眼光和审美情趣却迥然不同。相对于郁达夫浓厚的传统名士的审美格调,老舍却是亲切朴实的平民情怀。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两位作家不同的美学风格,可以选择老舍描写花草果子的那段文字让学生品读:
  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让学生对比两位作者在选择意象、描绘场景、抒写情感三个方面的不同,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老舍选择的事物是日常生活中普通百姓熟悉和喜欢的,比如那些花花草草,青菜果子;描绘的场景是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比如坐在城墙根水潭边看昆虫,欣赏花草青菜果子;抒写的情感也是普通百姓能够感受或者说就是普通百姓自身具有的,那种满足于日常生活和简单事物的安适幸福。而郁达夫的散文意境唯美,情感悠闲,语言典雅。通过不同作者的作品的比较,学生知道了散文重在风格个性的鲜明和独特,也懂得了郁达夫散文鲜明和独特的个性所在,丰富了审美经验,提高了审美能力。
  当然我们研究“被审美”有效性的最终目的,是积累学生审美的经验,提升学生的审美的能力,最终让学生能够离开“被审美”进行独立自我的审美。
  丁艳红,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其他文献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首篇游记,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感悟自然”版块。该文表达了作者在游览时对自然景物的佛学审美观照,显露了作者超然物外的禅学思想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仅仅抓住文中的“始得”为突破口,理出“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指异之——游于是乎始”的文章脉络,剖析作者发现西山后引起的感情变化,指出作者仕途不顺下的政治抱负破灭。实际
高中语文教育构成了大学文学教育[1]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拓展。大学文学教育的开展必须考虑学生中学时期(尤其是高中时期)的语文教育情况。而与高中语文教育相比,大学文学教育是更为深入、全面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它显著地降低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应试性特征,更加重视理解和品悟,重视文学艺术精神与个体生命的有机结合。因此,“大学语文”或各种文学类选修课,与“高中语文”构成了某种呼应关系。从大学文学教
近年来,受“创新解读”、“深度解读”思想的裹挟,我们极力在文本内容的解读上花功夫,却忽视了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文本表达方法。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认为“学习国文,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上,不应该着眼在内容上。”[1]语文教学论专家吴格明教授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应当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也就是说,‘文何以载道’,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大道。”[2]而笔者也认为与其在
“课本剧”是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将其改编成能够通过教室或舞台表演来表达文章主题的戏剧小品或小型话剧。“课本剧”表演在初中小学课堂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深受学生欢迎。相较于课时紧缺、文本内容偏深、学习压力更大的高中语文课堂,开展“课本剧”表演确实有些难度。但随着《史记》等文学性较强的文本进入高中语文课堂之后,“课本剧”表演再一次成为了老师们热议的焦点。一方面,“课本剧”表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而优则演
在近期参加的一次诗歌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中,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老师同课异构,力求上出各自学段诗歌教学的特色,课题即《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篇目,语言浅近自然、通俗易懂,诗歌内容并不难懂。各学段的学生对这首诗歌总的理解大致是:这首诗写景抒情,描绘了西湖生意盎然的早春之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丽春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笔者反复研读诗歌,综合白居易的人生经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成了无人管理的自留地,杂草丛生,一片荒芜。鲁迅曾说,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从不会写文章到会写文章的,称自己走的是一条“暗胡同”,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谁来为“暗胡同”装上明灯呢?这似乎是语文教学的“癌症”,真正能够“抗癌”成功者,并不多见。写作兴趣的培养还是要下慢药,用不同风格的文字慢慢熏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感觉文字的味道,方能逐步找到失去已久的兴趣,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问题的钥
阅读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而且要根据学情状况,通过一些系列的教学策略来实现;平时学生个人自发阅读随意性较强,再加上学生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和阅读经验等都有限,如果以自发的阅读方式进行语文学习,会造成理解不够深入,也不够系统,这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与鉴赏”的目标就有很大距离,所以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全面、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内容,从而达到“鉴赏”的境界。下面就以白居易《琵琶行》一课
2017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全国9套题中,有3套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6套由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单独命制。与往年相比,今年作文题呈现出新的变化。探究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规律,无疑对把握新一年作文命题趋势,做好高三作文复习备考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考作文命题特点与趋势  (一)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  为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的青年学生,近年来全国卷高考作文题加大了
一   我喜欢杜甫和孟郊,除了他们的诗传达给我的魅力,更多的是因为这两个瘦弱失意的老头形象,更能让我产生对自己命运的反思,和对那个肥沃的唐朝产生无比的恐惧。这两个可爱的老头,在漂泊中度过余生,他们穷得连给自己的孩子看病也没钱,连养活自己的老母亲都无能为力,枉为俗界男人。在后世画家的笔下,这两个老头怎么也长不胖,仿佛他们毕生连一顿饱饭也没有吃过。一千多年来,他们写下的诗歌,却喂饱了无数脑满肠肥的中国
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最早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是1950-1951年翻版的新华书店1950年版《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与《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各六册,前者由宋云彬、朱文叔、蒋仲仁、王泗原、蔡超尘、张中行等人编辑,后者由周祖谟、游国恩、杨晦、魏建功等人编辑。这套教材初中每册选20-28课,共142课;高中每册选19-23课,共123课。不分单元,没有课前提示,仅在课后有注释和“思考·讨论·练习”。后者平均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