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生远游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H8151171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喜欢杜甫和孟郊,除了他们的诗传达给我的魅力,更多的是因为这两个瘦弱失意的老头形象,更能让我产生对自己命运的反思,和对那个肥沃的唐朝产生无比的恐惧。这两个可爱的老头,在漂泊中度过余生,他们穷得连给自己的孩子看病也没钱,连养活自己的老母亲都无能为力,枉为俗界男人。在后世画家的笔下,这两个老头怎么也长不胖,仿佛他们毕生连一顿饱饭也没有吃过。一千多年来,他们写下的诗歌,却喂饱了无数脑满肠肥的中国文人。
   追求仕途事业和不朽的诗名,共同构成了杜甫和孟郊的人生轨道。长安梦断,江湖路远,诗人死后,几千年的中国,借了一块文坛给这两个无限失意的唐朝老夫子。杜甫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苍生,忠实地描绘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在血与泪的滋养下,杜甫的创作达到了巅峰状态。杜甫后世的人们都明白,他写的不是自己的悲哀,而是整个肥唐的悲哀。孟郊屡试不第,仕途艰辛,中年丧子,生活遭遇让他心冷宫墙,不再仰人鼻息,放开胆子写中下层文士对穷愁困苦的怨愤情绪。跟杜甫一样,孟郊不再是写自己,他透过个人的命运看到那些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国家剧烈震荡,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诗人漂泊在天地间,生活充满危险和艰难。诗人内心的愁哀刻人骨铭人心。这是时代给诗人的悲剧命运和灿烂诗篇埋下的必然的伏笔。杜甫之后,孟郊又一次用诗歌深入地揭露了肥唐社会中贫富不均、苦乐悬殊的矛盾。诗人在精神上来了个向后转,他回到故乡和母亲的怀抱里,写平凡的人伦之爱。在失意的诗人眼里,没有比这样的爱更伟大更永恒的东西了。
   一个博大的爱字,天下有几人懂得?孟郊的妈妈就懂得。这个老年妇女用她的针线缝合了中国人良心上的一道不小的豁口。从这道豁口进入,我们可以读懂长安道的寒士,可以读懂宫墙柳的苍凉,可以读懂疆场上被风吹拂的枯骨,可以读懂自己早已丢失或者麻木的内心。
   我常常想,乡愁和感恩之心真的挂在每一个游子的心头吗?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诗人行走在悲壮苍凉的人生边缘,他们无比怀念的是故乡,是生养自己的母亲,也只有养育自己的那一小片原始的故园,才是命运中最真实最温暖的港湾。
   再一次看着杜甫和孟郊的画像,我想,乡愁更多地属于失意的游子,属于有一颗无处不在的爱心的人。
  二
   天地悠悠,命若浮萍,无人不在天地之间漂泊。
   借助一部《诗经》,我们吹开历史表面的浮土,读到古人浓浓的思情幽念。我读《诗经》感受最深刻的是,乱悠悠的历史尘埃落定之后留下来的,只是一些离人游子凄苦的思念和男欢女爱。《国风·凯风》中说:“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有子七人,莫慰母心”。母亲繁育的不是肉体,是良心和慈爱。母亲生下七个儿子,千辛万苦把儿子养大,可是七个儿子却抬不动母亲的一颗柔弱之心,不能让母亲欢笑。母亲生下七个儿子,也同时把自己的乳血和博大爱心分成七瓣,安放在每个儿子的身上。哪一瓣丢了,伤了,碎了,都会令母亲万分痛心。
   千古以来,中国人怀亲念祖,最有代表性的角色是征人武夫,还有那些为求功名利禄奔走异地滞留他乡的游子。中国古代战争的凄美之感,不在于它血腥和庞大,更多地是源于那些征人武夫家中爹娘和妻儿对他们的牵挂。这方面的信息,我们透过历史上任何一缕战争的硝烟,都可以闻到怀恨千古的思情和离恨。壮岁从戎,气吞残虏;挑灯看剑,吹角连营。父子,夫妻,兄弟,踏上保卫王权厮守国土的征途,大漠天涯,白云苍狗,从此生死两茫茫。金戈铁马,黄土裹尸,多少肉身里包裹的是一颗颗凄凉无助的心。怀想亲人永远是他们心中无边的痛楚。为求功名利禄,客居他乡的文人,心头饱含着《诗经》和《楚辞》的忧郁情结,汉字的营养使一颗颗饱满的灵魂凄凉地膨胀,人人都在心中唱着自己的游子吟。武人征夫的心头,挂着对爹娘妻儿的牵挂,魂断天涯,血溅沙场。文人墨客激扬文字,在失意总比得意多的人生长旅中,蚁群一般的人们埋头翻耕内心的一块心田,留下了撼情动容的游子诗篇。
   人类脆弱的情感扭不过变态的强权和无耻的屠刀。透过征夫的泪,我们看到,历史总是用它无情的车辙碾平一代代生命的尘埃和悲歌。当将士的鲜血流尽,他们粗糙的大手仍握紧黄土,圆睁的双目流露出还乡的渴望,生命最后的气息里吐露出对母亲的想念。可是生命已到尽头,家在哪里?在森林般充满渴望的思乡目光中,甲胄和刀剑已经锈蚀,他们的父亲母亲,还有乞丐一样疲惫地匍匐在大地上的妻儿,是他们灵魂中永远不散的清供。也许,还会从远处走来他们的兄弟,以及兄弟的兄弟,在屠城过后,悄悄地把他们掩埋了,埋在荒无人烟的历史缝隙里,埋在父母亲人无助的悲哀里。这些永远不再归来的游子,是他们的母亲丢失的种子,跑掉的灵魂。
   由戰争构成的野蛮历史,注定会有数不尽的游子。战争总是毁灭用人性构筑的城池和村庄,置民生于血泊,变亲情为冰冷的血腥。历史过分地渲染政治和文化,没有人会在意一群人一代人的爱恨和欲望。历史学家用毛巾擦干的是帝王将相们胸口上的虚汗,没有人会在意一个母亲对游子无尽的思念之苦,没有人在意一个游子气贯长虹的别痛离恨。
   先秦末期,随着“道德”的确立,中国早期的知识分子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又戴着重重的镣铐。中国的文人武夫,一边面对头顶上的强权君王,一边是弱势不堪的平头百姓,这群想混口饭吃的文人武夫,倒向任何一方,都意味着对另一方的背叛和决裂。几百年后,西周的礼崩乐坏,大儒孔子降生了。孔子生气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夫子辛苦了一辈子,力图恢复这座中国人的精神大厦。周游列国,力图恢复周礼的大梦难以实现,孔子累了,失望了,最后死在故乡。他死后,中国人累了两千多年。
  三
   中国的文化注定,我们的精神深处埋伏着深深的伤苦和悲剧。有人说,同时还会有喜剧存在,为什么只看到伤悲的一面?不错,这喜剧不过是长长的离痛悲剧中的片断和细节而已。
   人的内心都有一条根,这根上长出来的不是枝繁叶茂的树枝,不是累累如星子的果实,这根上擎起来的是一盏照亮每个人回家长路的明灯,一盏照彻无数人的心性和命运的明灯。根生长在哪里,一个人的灵魂就永远安放在哪里。离开根,我们就成了无助的游子,成了灵魂的漂泊者。在游子心中,孤灯,明月,雁阵,苦雨,寂风,长河,旅途,都成了思念的化身,成了怀亲的依托,成了灵魂的供奉。面临这样的心境,早在唐朝,诗人白居易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千古以来,为什么思乡怀亲之情绵绵不绝?因为在人世间,在人活着的有限的生命周期里,只有亲情最稳固最可靠。江山易改,帝王轮流坐庄,只有打断骨头连着筋的骨肉亲情才是铁打的江山,才是万年不改的痴情,才是每个人活着寻找的根。
   在当代,我们有限的阅读范围之内,曾经读到计划迁移、自发迁移、自流人口、盲流、户口迁移、暂住人口、流动人口,这些关于人口移动界定的众多术语,让我们对漂泊的人充满敬意和敌意。大量的迁移无处不在,人们在漂泊与融合中求同存异,共同把生命的种子播下去,收起来。
   历史知识告诉我们,从夏王朝以来,民族迁移与融合的大戏就不停地在中国的大地上开演。以农业文明引以为自豪的中国人,五千年的文明中,迁移行为主要是围绕新开垦的土地进行,或者因为自然灾害和战争,人们被迫迁移。移民式的迁移充满中国历史的每一个缝隙。史载,3000多年前的商王朝时期,商人在黄河下游地区进行了十几次迁移,仅盘庚当商王的时候,就曾经六次迁都。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两宋时期的1000多年间,移民运动更是频繁复杂。其中最著名的是西晋时期的永嘉之乱造成90多万人南迁,靖康之乱造成500万人南下,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两宋时期的大规律移民南迁,数字更加巨大。元明清三代,民间流传甚广的洪洞移民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人数远在千万之巨。
   历史总是喜欢创造一些互不雷同的理由,让人们在动荡中寻求各自的福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近千万游子远涉重洋,成为远离故土的华侨。1965年到1978年,中国又有1500万青年从城市送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革开放后,随着大工业的兴起,人作为劳动力和市场中最活跃的主体,再次在中国的版土上形成大迁移、大流动,2亿多农民进入城市。随着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嬗变,工业的集中化使城市迅速發展起来,未来的人口大流动大迁移活动机会更多。诗意的命运一天天消失,当远游和迁移成为家常便饭,新的游子文化正面临着它诞生前的阵痛。
  四
   人生一世聚散难免,依依相惜情真意切。茫茫人世间,多少游子游女,游夫游妇,游父游母,是对父母无尽的感恩,对丈夫妻儿永久的痴情,把历朝历代的游子推向了谋生求业的旅途,寻梦他乡。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把他们共同牵挂的家园细心供奉。
   宗教感非常差的中国人深深地相信,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更值得信仰的宗教,唯一值得信仰的就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骨肉亲情,只有亲情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可靠、最稳定的感情。王权不可靠,金钱也不可靠,酒色财气都是过眼烟云。对于游子而言,只有亲情才是他们一生信奉的宗教。
   亲人就像一堵巨大的墙,有人的亲情是屋墙,有人的亲情是城墙。千古以来,多少尘土功名,多少酒色财气,哪一样能换得浮云一般的游子心中对母爱的渴念?游子把家绑在腿上,把乡土故园缠在梦里,思乡之情总是难免。在他们眼里,能一辈子守在父母身边、守在乡园故土上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游子走到哪里,母亲的目光总是最温暖的阳光。所以,母爱是乡愁的核,是乡愁的结。在乡愁面前,中国人都脆弱不堪。梦里依稀慈母泪,徘徊惆怅到如今。李白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在游子心头,“此情无计可消却,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思乡情是毒药,是烈酒,也是梦魔。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能读到孟郊的诗,是千百年来游子们的福气。孟郊的诗是对天下母爱的颂扬和薄奠,是失意无助的诗人对宽广无边的母爱无力报答时的愧疚。古往今来,成功者以天下为家园,处处是故乡,失意人以家园为天下,梦断故土。
   羁旅行役,南船北马,旅人的心是孤寂的,面对飞红走绿,生出韶光飞逝、漂泊无成的感叹。多少感天动地的游子情和思乡泪,都化作大地上苍翠的草木。这时候,人们的内心只有一种最强烈的愿望和期待:回家。当成功和失意无处不在,当分别和欢聚窄路重逢,无论我们身处天涯何方,都要有一颗感恩之心,对弱病中的母亲,对名不见经传的故乡,对普通得让人瞧不上眼的真情,都要充满敬畏和感恩之心。
   有一首通俗的现代歌曲《慈母心》里唱道:“古来万事终究东流水,唯有母爱总相随。醉在梦里面,甜在我心间,风霜雨雪都不曾改变。慈母手中线,游子衣上连,何时报得三春晖?”在现代化的尘光浊影之中,我们能听到这样的歌,虽然语言无比通俗,但多少是一点欣慰,也让自己多了一点思念的温暖。
   站在工业文明的边缘,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时时都处在频繁的变动和远游的机会中,他乡就是故乡,故乡成了他乡。背着故乡和母爱去异乡,揣着远游的梦想守在故乡,我们都会在思念中再读孟郊的《游子吟》,除了感激和惆怅,我们还能做点什么呢?
   苍生远游,大哉母爱。苍生远游,魂归故土。
   彭宗卫,散文家,现居湖北宜昌。
其他文献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得过美国普策利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选取的角度有很大不同,适合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我把教学定为以下三个目标。   1.通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研究性学习,进一步了解新闻的特点,加深对新闻价值的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的意识。   2.比较本新闻与一般新闻作品的不同,探讨它写法的独特性
《项脊轩志》被认为是高中语文教材中最浅易的文言文。对浅易文言文,教学上一般会有“不教”“浅教”“深教”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个人以为,《项脊轩志》一文应“深教”。因为,《项脊轩志》文浅情不浅,非“深教”,不足以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情和佳妙。  下文通过解答三个有关《项脊轩志》文本理解的问题,具体说明。  问题一:作者转述老妪“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首篇游记,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感悟自然”版块。该文表达了作者在游览时对自然景物的佛学审美观照,显露了作者超然物外的禅学思想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仅仅抓住文中的“始得”为突破口,理出“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指异之——游于是乎始”的文章脉络,剖析作者发现西山后引起的感情变化,指出作者仕途不顺下的政治抱负破灭。实际
高中语文教育构成了大学文学教育[1]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拓展。大学文学教育的开展必须考虑学生中学时期(尤其是高中时期)的语文教育情况。而与高中语文教育相比,大学文学教育是更为深入、全面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它显著地降低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应试性特征,更加重视理解和品悟,重视文学艺术精神与个体生命的有机结合。因此,“大学语文”或各种文学类选修课,与“高中语文”构成了某种呼应关系。从大学文学教
近年来,受“创新解读”、“深度解读”思想的裹挟,我们极力在文本内容的解读上花功夫,却忽视了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文本表达方法。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认为“学习国文,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上,不应该着眼在内容上。”[1]语文教学论专家吴格明教授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应当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也就是说,‘文何以载道’,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大道。”[2]而笔者也认为与其在
“课本剧”是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将其改编成能够通过教室或舞台表演来表达文章主题的戏剧小品或小型话剧。“课本剧”表演在初中小学课堂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深受学生欢迎。相较于课时紧缺、文本内容偏深、学习压力更大的高中语文课堂,开展“课本剧”表演确实有些难度。但随着《史记》等文学性较强的文本进入高中语文课堂之后,“课本剧”表演再一次成为了老师们热议的焦点。一方面,“课本剧”表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而优则演
在近期参加的一次诗歌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中,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老师同课异构,力求上出各自学段诗歌教学的特色,课题即《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篇目,语言浅近自然、通俗易懂,诗歌内容并不难懂。各学段的学生对这首诗歌总的理解大致是:这首诗写景抒情,描绘了西湖生意盎然的早春之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丽春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笔者反复研读诗歌,综合白居易的人生经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成了无人管理的自留地,杂草丛生,一片荒芜。鲁迅曾说,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从不会写文章到会写文章的,称自己走的是一条“暗胡同”,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谁来为“暗胡同”装上明灯呢?这似乎是语文教学的“癌症”,真正能够“抗癌”成功者,并不多见。写作兴趣的培养还是要下慢药,用不同风格的文字慢慢熏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感觉文字的味道,方能逐步找到失去已久的兴趣,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问题的钥
阅读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而且要根据学情状况,通过一些系列的教学策略来实现;平时学生个人自发阅读随意性较强,再加上学生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和阅读经验等都有限,如果以自发的阅读方式进行语文学习,会造成理解不够深入,也不够系统,这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与鉴赏”的目标就有很大距离,所以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全面、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内容,从而达到“鉴赏”的境界。下面就以白居易《琵琶行》一课
2017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全国9套题中,有3套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6套由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单独命制。与往年相比,今年作文题呈现出新的变化。探究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规律,无疑对把握新一年作文命题趋势,做好高三作文复习备考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考作文命题特点与趋势  (一)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  为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的青年学生,近年来全国卷高考作文题加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