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语文学习活动,生生共铸妙悟之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881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瓶颈,笔者在准备执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时,想到庄子“得意忘言”说,“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可见文言文学习没有必要落入言诠。同时道家思想提倡“清静无为”,最终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因此“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无所不教。”可见好的教育教学,最终应走向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学习。沟通无为之教和大为之学的桥梁则是学习活动。因此老师在课前要设计好语文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则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领悟、生发,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以期实现生生之间妙悟的境界。笔者在执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时就设计了几个语文学习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生成、质疑、探究、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自主学习活动,生生共释文义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文言文教学。因此在课堂第一部分,笔者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跟课文相关的知识背景,然后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义。学生把不会读的字词和不懂的字词句记录在“课堂学习单”上,以备组内交流学习。等到全体同学都完成自主学习活动,组织每个小组开展组内交流,组员提出自主学习时不理解的字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组长负责记录组内交流之后依然无法解决的地方。等小组讨论结束,由组长作为代表提出小组的困惑,在班级层面进行帮助解答,或由老师解答。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重点字词被学生集体忽略的现象,比如本文的两个“固”字,这时老师现身,向全班提出质疑,引起重视。
  这种生生之间自主合作的释义方法,一开始很多老师表示反感,因为耗时颇多,绝对没有串讲来得省时省力,但是如果真正堅持这种科学的方法,“既可以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又可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谓一举两得。
  二、小组合作活动,生生演读文本
  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方法,在朗读中感悟文本内容,体会人物情思,领会文章主旨是学习文言文绝佳途径。然而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的朗读指导上过分介入。有老师执教苏轼的《水调歌头》,在ppt上展示了所有该重读的字词,连哪些地方该抑扬顿挫也用箭头一一标出。
  其实朗读呈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是建立在正确的文本理解之上,那么对于文本朗读的处理也该是因人而异,不必趋同。要求每个人都朗读得跟老师范读一样,也是一种生命个性的扼杀。笔者在执教这一课过程中引入了演读学习活动方式。
  选择这样的朗读形式是基于学生学情和这篇文章的特质。初三学生经过两年的训练,已经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简短的文章让他们自主揣摩也能较好地读下来。另外《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是简短的人物对话,给学生写演读“蓝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于是我在学习活动单上布置了以下活动任务:
  活动二:演读(组内一位同学当导演,一人演庄子,一人演惠子,一个人读旁白,两位同学负责编辑文字。要求适当想象,加入环境描写以及人物表情,同时可以加入现代元素来丰富对话内容。)
  准备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每个成员都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二度创作文本。下面截取了一组学生演读的片段:
  旁白: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庄子与惠子喝完下午茶,携手共游濠梁之上。
  庄子微笑着对惠子说:
  “老惠啊,你看水里的鱼儿这样自由自在,从从容容的游来游去,真是快乐啊!羡煞老夫啊!”
  惠子不解地问道:
  “老庄啊,你又瞎说了,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依然微笑着说:
  “老惠啊,那你也不是我啊!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针锋相对地说道:
  “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啦,你本来就不是鱼啊,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确定了啊!哈哈哈”
  庄子轻轻一笑说:
  “淡定,淡定,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这样的话,这是已经知道我知道然后才来问我的,我是在濠梁之上知道的呦——”
  庄子与惠子相视哈哈大笑。
  旁白:鱼儿在明媚的阳光,清澈的流水中听到两人的笑声,游得更加欢快了。
  接下去笔者采访演读以及编剧的学生,问问他们对“笑的处理”以及对剧本结尾的处理,在采访中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已经非常到位。这样的演读活动不仅让学生轻松自发地学习了教学内容,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三、思维争辩活动,生生共论文旨
  借助一定的教学凭借来开展教学活动,会让课堂学习活动走向丰富而有深度。
  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肯定要涉及道家思想和名家思想。但是很多课堂都是尊“庄”贬“惠”,然后用后人的解说肯定庄子思想的伟大。其实文本中惠子的逻辑思维也是值得肯定的,对后世名家产生了极大影响。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否定。既然是诸子百家的作品,就有争鸣的味道,何妨让学生也来一次思想的争鸣。
  所以第三个教学活动是自由辩论:
  你觉得濠梁之上的这场辩论谁有道理,请简单写几点理由,并把你在思考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方框内,先在组内提出自己的疑问,展开论辩,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先写下疑惑,是为了让学生能静下来思考两人的观点,辩论最忌没有思维深度,游于表面的言语狡辩。之后才让学生在组内微型辩论,然后班级内展开自由辩论。支持庄子和支持惠子的同学都各执一词,在激烈的论辩中同学们也对两人的思想有了笼统的把握。这时我出示了一组照片:
  假如下面两幅画是庄子和惠子观鱼后所绘。请联系两人的思想,谈谈哪幅画是庄子画的,哪幅是惠子画的?学生在思考后有精彩的总结:
  学生一:我认为第一幅是惠子画的,第二幅是庄子画的。我主要从细节去考虑。第一幅画得很细致,水草、水泡都清晰可见。惠子从论辩中可以发现他是个很细致的人,他抓住庄子的“鱼乐”不放。而庄子是个潇洒的人,他在辩论最后用偷换概念的方法巧妙结束了论辩,在他看来能懂他的人自然就懂,不懂的人再辩论也没有意义,就像第二条鱼就是庄子自己的写照,懂的人就能感受到鱼的快乐。
  学生二:我是从鱼快不快乐去分析的。第一幅是惠子画的,他画的鱼很逼真,但是我们感受不到鱼的表情,更看不到鱼的心理。第二幅是庄子画的,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但是我们却看到了一条快乐的鱼。好像张着嘴在笑。
  学生三:我认为第一幅是惠子画的,在与庄子的辩论中我发现惠子是一个讲究逻辑严谨的人,而遵守逻辑是科学精神的体现。所以惠子画的鱼一定一丝不苟,画出各个细节,甚至把周围的水草也画进去。而庄子的思想比较潇洒,主张“逍遥游”,是个率性的人,具有艺术思维,所以他画的鱼寥寥几笔,只在神似。
  两张图画的运用,点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能够结合文本寻找庄子与惠子思想的不同点,这就是妙悟的过程,当学生能够真正体悟到画面上鱼的不同时,就能推导出两人思想的差异,同时领悟到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不同,最终理解道家思想和名家思想之间的区别。这些思维的波澜在课堂中也许是安静的,但正是这无声的妙悟,让学真正走向了自我教育的美好境界。
其他文献
近年来,受“创新解读”、“深度解读”思想的裹挟,我们极力在文本内容的解读上花功夫,却忽视了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文本表达方法。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认为“学习国文,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上,不应该着眼在内容上。”[1]语文教学论专家吴格明教授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应当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也就是说,‘文何以载道’,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大道。”[2]而笔者也认为与其在
“课本剧”是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将其改编成能够通过教室或舞台表演来表达文章主题的戏剧小品或小型话剧。“课本剧”表演在初中小学课堂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深受学生欢迎。相较于课时紧缺、文本内容偏深、学习压力更大的高中语文课堂,开展“课本剧”表演确实有些难度。但随着《史记》等文学性较强的文本进入高中语文课堂之后,“课本剧”表演再一次成为了老师们热议的焦点。一方面,“课本剧”表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而优则演
在近期参加的一次诗歌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中,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老师同课异构,力求上出各自学段诗歌教学的特色,课题即《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篇目,语言浅近自然、通俗易懂,诗歌内容并不难懂。各学段的学生对这首诗歌总的理解大致是:这首诗写景抒情,描绘了西湖生意盎然的早春之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丽春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笔者反复研读诗歌,综合白居易的人生经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成了无人管理的自留地,杂草丛生,一片荒芜。鲁迅曾说,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从不会写文章到会写文章的,称自己走的是一条“暗胡同”,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谁来为“暗胡同”装上明灯呢?这似乎是语文教学的“癌症”,真正能够“抗癌”成功者,并不多见。写作兴趣的培养还是要下慢药,用不同风格的文字慢慢熏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感觉文字的味道,方能逐步找到失去已久的兴趣,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问题的钥
阅读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而且要根据学情状况,通过一些系列的教学策略来实现;平时学生个人自发阅读随意性较强,再加上学生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和阅读经验等都有限,如果以自发的阅读方式进行语文学习,会造成理解不够深入,也不够系统,这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与鉴赏”的目标就有很大距离,所以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全面、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内容,从而达到“鉴赏”的境界。下面就以白居易《琵琶行》一课
2017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全国9套题中,有3套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6套由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单独命制。与往年相比,今年作文题呈现出新的变化。探究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规律,无疑对把握新一年作文命题趋势,做好高三作文复习备考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考作文命题特点与趋势  (一)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  为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的青年学生,近年来全国卷高考作文题加大了
一   我喜欢杜甫和孟郊,除了他们的诗传达给我的魅力,更多的是因为这两个瘦弱失意的老头形象,更能让我产生对自己命运的反思,和对那个肥沃的唐朝产生无比的恐惧。这两个可爱的老头,在漂泊中度过余生,他们穷得连给自己的孩子看病也没钱,连养活自己的老母亲都无能为力,枉为俗界男人。在后世画家的笔下,这两个老头怎么也长不胖,仿佛他们毕生连一顿饱饭也没有吃过。一千多年来,他们写下的诗歌,却喂饱了无数脑满肠肥的中国
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最早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是1950-1951年翻版的新华书店1950年版《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与《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各六册,前者由宋云彬、朱文叔、蒋仲仁、王泗原、蔡超尘、张中行等人编辑,后者由周祖谟、游国恩、杨晦、魏建功等人编辑。这套教材初中每册选20-28课,共142课;高中每册选19-23课,共123课。不分单元,没有课前提示,仅在课后有注释和“思考·讨论·练习”。后者平均每
上月笔者所在校高一年级举行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选择的课文是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江南的冬景》,两位教师的教学重点都聚焦于赏析江南冬景的特点上。课后研讨时有老师不认同这种教学方法,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没有必要一开始就把一篇课文定性为“美文”,从而把学生强行拉入预设的圈子去“被审美”。对上述看法,笔者以为貌似新颖实则机械。  课堂教学当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但并非所有的东西都需要质疑和推翻,尤其是对
《卫风·氓》中“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一句是女主人公追忆往事时发出的感叹,是诗中女主人公情感主旨的重要显示处。“耽”,朱熹注本[1]解为“相乐”或“酖”的借字,程俊英注[2]本则当做迷恋解释。“说”,《说文解字》[3]曰:说,释也,从言兑,一曰谈说。朱熹注本言:说,解也。而王力所编《古代汉语》[4]也讲解为“解说”。总之,“说”比较通用的解释是“解脱”,如郭锡良编本《古代汉语》[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