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庐山再读“遗书”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bao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8年7月中旬的一天,年过六旬的康有为二上庐山,徘徊在黄龙寺前的两棵柳杉、一棵银杏下。他凝望着3棵古树苍郁挺拔的雄姿,心中不免充满感慨。与第一次上庐山相隔29年,这3棵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古树仍是这么强健,没有一点儿改变,巨大的树冠连成一体,遮住半边天空,从密叶间渗漏下来的点点阳光,像是颗颗闪亮的珍珠散落在草丛中。而29年来,人世间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康有为的心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9年前,也就是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刚刚30岁出头的康有为第一次上庐山时,也曾在这里为3棵古树旺盛的生命力大声叫好。虽然他当时因为向朝廷递交《上清帝第一书》,大胆提出变法而惹怒了一些大臣,将本已考中举人的他除名。但康有为却一点儿也不沮丧,仍是那么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现在,满头白发的康有为再次伫立在这3棵古树下,仰望着生命力仍旧旺盛的古树,回首往事,恍如隔世,不能不感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此次再上庐山,江山依旧,但物是人非。他不禁掏出随身携带的、写于20年前的“遗书”,再次展读:
  “我专为救中国,哀四万万人之艰难而变法以救之,乃蒙此难。惟来人间世,发愿专为救人起见,期皆至于大同太平之治,将来生生世世,历经无量劫,救此众生,虽频经患难,无有厌改。愿我弟子我后学,体吾此志,亦以救人为事,虽经患难无改也。地球诸天,随处现身,本无死理,至于无量数劫,亦出救世人而已。聚散生死,理之常,出入其间,何足异哉?到此亦无可念,一切付之,惟吾母吾君之恩未报,为可念耳。”
  此“遗书”写于1898年9月24日。当时,“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康有为化装逃上英国“重庆”号军舰,被英国官员濮兰德捕获,濮向他出示慈禧太后“着即行就地正法”的旨令。康有为当即在军舰上写此“遗书”,准备慷慨跳海而死。
  然而,20年过去了,康有为不但没有变成海上孤魂,反而能再上庐山饱览风景,并且还能在黄龙寺的古树前展读奇迹般回到他手中的“遗书”,这怎能不令人感慨!
  他当即在“遗书”上加了一段跋:
  “此光绪戊戌八月吾将投海时遗墨也。是时京师调兵三千,闭城断铁路而大索;又调兵三千,停各船而大索。……吾遂以六日乘英‘重庆’号船行至沪,则沪又大搜索矣。英领事派人以后旨见示,伪旨曰:‘已革某官康有为,进丸毒弑大行帝,着即行就地正法。’乃写此书于门弟子,令其善视吾母,预为再投海计也。不意廿余年归国无恙,重睹是书于庐山黄龙寺婆罗树下,亦可感矣!吾虽不死,而中国日危,然亦可知死生有命,非人所能为此。此二十年中,自庚子拳匪之变,辛亥之革,南北之争,巿朝变更,大官富豪,死者如麻,吾故旧在朝,亦鲜有生存者。若贫贱之民,死于沟壑兵燹不可数,而老夫尚能曳杖看山,既感慨亦自喜也。”
  虽然康有为自我宽慰地说有“自喜”之感,但他此时的心情是极为沉重的。比起29年前第一次上庐山时,完全是判若两人。
  康有为在青年时期就极为重视“经世致用”,当时欧美各国实行变法,国力强盛,竞向东侵,妄图瓜分中国。而号称“天朝大国”的中国,思想守旧,政治腐败,根本无力抵抗列强入侵,只能割地赔款,面临亡国的危险。康有为潜心研究西方各国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学习和推广西方的治国法度,变法图强。
  1888年,30岁的康有为第二次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向朝廷递交了《上清帝第一书》,大胆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主张,惊动了整个京城,也引起了一些大臣的震怒。康有为这次本来已经考中举人,但一些大臣认为“如此狂生不可取”,竟临时抽出他的考卷,不予录取,《上清帝第一书》更不可能递交至光绪皇帝手中。
  康有为极为不满,在诗中愤然写道:“虎豹狰狞守九关,帝阍沉沉叫不得。”他在京城游说活动了很长时间,仍无结果,只好于第二年10月返回广东。虽然遭受重创,但康有为并不灰心,以“治安一策知难上,只是江湖心未灰”的诗句表明心志,期望卷土重来。而“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峰”的诗句更显示出他的意气风发,并未因遭挫折而沮丧消沉。
  康有为正是在这种心境中第一次上庐山的。
  庐山雄奇秀美的风光令康有为心旷神怡,心中存有的几分愤懑和不快也被一扫而光。黄龙寺前3棵巨大的古树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这两棵柳杉、一棵银杏相传是晋朝名僧昙诜种植的,高30至40多米,直径均超过6米,历经1500多年的雨雪风霜,至今仍充满旺盛的生命力,银杏树每年挂果累累。3棵古树的树冠面积将近1500平方米,从远方高处望黄龙寺峡谷,不见峡谷,只见一片茵茵的绿,连成一体的巨大树冠把峡谷都填满了。
  黄龙寺住持告诉康有为,相传昙诜当年在此山谷中栽种了很多树,只有这3棵生长至今,其余的都在漫长的岁月中陆续衰亡。“这就是优胜劣汰的结果,要么成长壮大,要么衰败灭亡。”康有为感慨地说道。
  康有为凝视着3棵古树,沉思了一会儿,又颇有感触地说道:“大自然如此,人类社会也是这样。”是啊,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玛雅文明都已消亡、变易了,惟有华夏文明穿越几千年风雨,通过不断地变革创新,绵延传承到今天。但是,相比西方列国的迅猛崛起,我们这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却明显在衰退落后,弊病百端,积贫积弱,已到了不变革就难以生存的地步了!五千年传统文明的生命力还是十分顽强的,但只要朝廷能痛下决心,革除积弊,清除腐朽,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制度,中国一定能很快强盛起来,重振雄威,就像这3棵古树一样,老而弥壮,蔚为壮观。
  康有为虽然这次上清帝书未能成功,但他坚信,自己的变法主张顺应时代潮流,一定会受到皇上重视和支持的,自己一定能在变法革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下次再来庐山时,他或许就会以胜利者的身份而来。
  康有为的坚信没有错,他的变法主张确实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他也确实在“戊戌变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再来庐山,竟是29年之后;他更没有想到,伴随他上庐山的,除了一颗沉重的心,还有一封因变法惨遭失败、行将赴死的“遗书”。
  康有为在第一次上庐山后的9年期间内,废寝忘食地为变革图强奔走呼号,连续向光绪皇帝上了7封奏书。其中,最著名的是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康有为率弟子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的“公车上书”,送呈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政治运动的开端。康有为的变法主张终于引起部分大臣和光绪皇帝的重视,光绪皇帝破例单独召见康有为,亲自倾听他有关变法的主张,并委以他全盘策划、设计维新变法的重任。
  谁知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只进行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便被慈禧太后扼杀,康有为的胞弟康广仁和谭嗣同等6位志士为变法英勇献身。康有为差点与“戊戌六君子”一同遇难,幸而军舰上的英国官员没有将他“就地正法”,也没有将他交给清政府,反而帮助他逃往了海外。
  康有为在海外多个国家流亡了15年,直到1913年才因母丧悄然回国。5年后的1918年,康有为第二次上庐山。在他上庐山之前,一件令他万分惊讶的事情发生了:他写于20年前的“遗书”竟然完璧归赵,又回到了他的手中。时任北洋政府农商部次长的江天铎数年前偶然在日本横滨巿的书摊上,发现有人在出售康有为的“遗书”,不由仔细阅读一番,发现其与民间流传的“遗书”内容基本一致,又细看笔迹,亦像是康有为字体,于是便出大价钱买下“遗书”。江天铎请他的老师、康有为的弟子龙伯纯带来给康有为鉴定。康有为一看到这份“遗书”,马上认出这就是自己20年前在英舰“重庆”号上亲笔写的“遗书”。
  康有为认为写于20年前的“遗书”居然完璧归来,这是佛祖的旨意,要他永远带在身边,不可再分离。因此,康有为一直将“遗书”带在身边,上庐山时自然也带上了。
  和29年前第一次上庐山时完全不同,康有为此次的心情十分沉重,而庐山山上(俗称牯岭)的巨变更加重了他的心情。29年前他上庐山时,山上除了大林寺、黄龙寺等几座庙宇外,只有绿草森森,溪流鸣溅;而现在,山上却出现了一座精美绝伦、洋溢着欧美风情的云中山城。22岁的英国传教士李德立自1895年成立“牯岭开发公司”后,仅用20多年的时间,就使牯岭面貌巨变。700多栋代表20多个国家建筑风格的精美别墅,像珍珠一般镶嵌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和秀美的自然风光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相互增辉,共同组成了人间仙境、避暑天堂,不能不令游历、考察过40多个国家的康有为感叹不已。
  早在40年前的1879年,当康有为第一次踏上香港这块属于中国人的“异土”时,就恍惚进入了一个不敢相信的梦幻世界,英人统治仅30多年,原本荒凉的渔村般的弹丸之地,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康有为当时就深深叹道:“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
  现在,面对新兴的牯岭山城,康有为的心再次受到震动。庐山出名已有几千年,慕名登临的文人雅士、帝王将相不计其数,但庐山的面貌却一直保持着洪荒的自然状态,而西人只用了20多年,就使它变成了蕴含巨大经济价值的花园城市,真是令国人汗颜啊!
  徘徊在3棵古树下,康有为再没有29年前的意气风发,再没有29年前的踌躇满志,再没有29年前的信心百倍了。他万万没有想到,由皇上亲自发动的声势浩大的“戊戌变法”运动,只进行了103天就被迫夭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回事啊?果然是世事如棋,变化无常,如果当时不是急于求成;如果当时没有漠视慈禧太后的权威,力求得到太后的理解和支持;如果当时没有错信袁世凯,希望他能发动兵变……太多太多的“如果”,可社会只承认现实,不承认“如果”!
  康有为久久地伫立在古树下,思绪穿越时空,在茫茫五千年文明古国、在他游历过的40多个国家中旋转,古今对比,中外对比,万千感慨,都写于“遗书”的跋中,令后人读之亦感慨不已。
  人生真的充满太多的变数,就连极为豁达洒脱的苏东坡在游览“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时,都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浩叹。自古以来,“事竟成”的有志者实在是微乎其微,因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古训能久传不衰。然而,纵然是“成事在天”,毕竟是“谋事”在前,不管成与不成,还是要先谋事,否则根本谈不上什么成不成。“戊戌变法”的失败,康有为当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康有为晚年回国后的一些做法也颇遭臧否。但是,曾是康有为得意弟子和亲密战友、最后分道扬镳的梁启超公正地评论道:“若夫他日有著二十世纪时新中国史者,吾知其开卷第一页,必称述先生之精神事业,以为社会原动力之所自始……中国不患无将来百千万亿之大政治家、大外交家、大哲学家、大教育家,而不可无前此一自信家、冒险家、理想家之康南海。”
  青山依旧在,古树仍葱茏。和大自然相比,人生确实短暂得令人叹息,短暂的人生又充满太多无法预测、无法回避的变数。即使是这样,人还是要努力去做成一些事,努力活出精彩,尽量少留一些遗憾。
其他文献
阅读本身首先是文学的阅读,这是阅读题材的重点,对于自然科学等方面的阅读并不是我要谈的重点.rn阅读本身首先有吸引人,有故事,有思想,语言优美等优点,这样的看法在我们教师
A.某日友人购得二手586电脑一台,约过一周,友即抱来电脑说Windows无法引导。我进入CMOS中看看,硬盘参数正常,稍对各项设置修改一下,保存退出,还是不行。于是用DOS盘引导到DO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较多家庭的生活条件都非常优越,所以对待子女的态度都有了较大的转变,对孩子尤为疼爱,不愿意让他们受一点苦与伤害,长此以往,就会使较多学生出现耐挫折能
社会正步入信息时代,信息 进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视频,音频,也可以是文字。为更快更方便地传播这些信息,人们发展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如:无线通信,卫星
由于锑、钠、钾、铯型光电阴极所固有的性质,使得对这类光电阴极的研究变得十分复杂。事实上,光电阴极的化学剂量成分及其晶体结构、纯度、光学性质等都是决定光电效应的参量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尽管作文课堂教学在不断地改革,每位老师都致力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但是很多小学生的作文依然存在这样的三种状况: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我认为造成学生作文能力不高的主
期刊
鄱阳湖滨沙岭地区的沙山由交替出现的砂层与粉砂层构成。对3个剖面的调查发现,该地区发育的网纹大体可分为3种类型,Ⅰ类网纹密集且粗大,为典型的网纹,位于剖面底部,Ⅱ类网纹
基于黔北石膏洞两支石笋(SG1和SG2)的12个高精度230Th年龄(误差为±2.5~55a)和479个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全新世9.9kaBP(相对1950AD)至今较高分辨率的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交汇区
英语新课程标准把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看做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很关键的.那么如何才能实施和完成这个任务呢?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