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新颖的诗以一种“倾听”的姿态关注着语言和世界,这种倾听带有海德格尔学说的意味。字与词不是作为无生命的工具被使用,而是作为亲切的师友同诗人共同栖居,见证着文明的发展与个体的生活。针对当代世界词与物之间脱节的危机,他用对“物”的倾听来平衡对字与词的倾听,其诗歌中的“小物件”具有一种“礼物”的性质,在对世界所赠予的礼物的欣然领受中,主体获得了生命的完善和欣喜。张新颖对汉语新诗史中“领受”的诗学传统的承接在当代语境下具有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张新颖;倾听;语言;物;领受
一
有一回课上,我们讨论布罗茨基评介阿赫玛托娃的文章《哀泣的缪斯》,我那时抱怨布罗茨基未免太夸张,连诗人的名字都要拿来做一番文章。“阿赫玛托娃”是安娜·戈连科为自己取的笔名,布罗茨基是这么写的:“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五个开音‘a’,依然产生一种催眠效应,并使这个姓名的主人牢固地占据俄罗斯诗歌字母的首位。可以说,这是她第一行成功的诗;以其听觉上的不可避免性而易于记诵……”这段话里其实含有两个大问题,首先是何为语言,然后是何为诗歌。布罗茨基的说法动摇了许多根深蒂固的观点,在他看来,作为一个词,“阿赫玛托娃”这一能指并不像“树”“手”等能指那样,紧跟着一个性质不同、用以交流的所指,在这里能指本身就成为了所指。换而言之,字与词除了通常所说的“意义”之外,其声音等物理形式本身便别有意义;而作为诗歌,“阿赫玛托娃”这串文字也并不像一般的诗歌那样要依靠丰饶的所指才能成立,其意义纯然是声音的,一方面是“五个a”造就的音乐性,一方面是这串名字在声音上同“阿赫马特·汗”的相似性,“对俄罗斯人的耳朵来说,‘阿赫玛托娃’有明显的东方味道,确切地说,鞑靼味道。”①文集《小于一》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段落,它们共同显示出布罗茨基对词语敏感的听觉,只不过在当时的我看来,名字作为与意义无关的声音符号,是布罗茨基式听觉分析的一种极端,它同“诗”相去甚远。
张新颖老师当时具体如何回应这个问题,我已记不确凿了,但他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暗合着布罗茨基在语言和诗歌这两个层面的看法:“甚至一个字(对应着俄语的一个单词)也可以成为一首诗”。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字”与“诗”,他的大意是,一个字的生命和经历比一个人要长久得多,同一个字在《诗经》这样的典籍里出现过,也在当代的文学和生活中反复出现,一个字所包含的意义辽阔得难以想象。小小的字可以囊括浩瀚的时空,这本身是极富有诗意的。
布罗茨基的单词和张新颖所说的“一个字”,概括起来指的都是脱离语义场的文字,孤立的文字,非零件的文字。经历了一百年的发展,从“白话”“西化”“汉语性”“现代性”“语言本体”“口语化”等语言整体层面的理論话语,到“音乐性”“格律”“绘画性”“语法”“修辞”等句段层面的争论,再到“构词法”“搭配”等词语层面的螺壳道场,汉语新诗业已形成一套复杂成熟、层次多元的语言观;然而在词语层面底下,“字”作为诗歌语言更为基础的层面,并未得到多少关注。张新颖对字显然抱有浓厚的兴趣,除了展示字之“字性”与“人性”的组诗《字》之外,还有一首三行诗:“风吹到句子之间/风吹词语/风吹到旷野和字的笔画之间。”(《三行集·034》)
这首诗大概也正是诗集名字《在词语中间》的出处。诗中,风正如诗人的视线,越过句子和词语抵达了字,勾连起旷野/现实与“字的笔画”。后来我在阅读这本诗集的时候,从不少诗中读到了张老师对那节课上“字与诗”问题的回应(尽管这些诗的完成时间显然早于那节讨论课,但这么看也许更有趣:回应未必总是要晚于问题的提出)。《三行集》中另有一首诗同课上所讲遥相辉映:“这个词老了/千褶百皱的身体藏着十五个世纪的秘密/你所知无几
关键词:张新颖;倾听;语言;物;领受
一
有一回课上,我们讨论布罗茨基评介阿赫玛托娃的文章《哀泣的缪斯》,我那时抱怨布罗茨基未免太夸张,连诗人的名字都要拿来做一番文章。“阿赫玛托娃”是安娜·戈连科为自己取的笔名,布罗茨基是这么写的:“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五个开音‘a’,依然产生一种催眠效应,并使这个姓名的主人牢固地占据俄罗斯诗歌字母的首位。可以说,这是她第一行成功的诗;以其听觉上的不可避免性而易于记诵……”这段话里其实含有两个大问题,首先是何为语言,然后是何为诗歌。布罗茨基的说法动摇了许多根深蒂固的观点,在他看来,作为一个词,“阿赫玛托娃”这一能指并不像“树”“手”等能指那样,紧跟着一个性质不同、用以交流的所指,在这里能指本身就成为了所指。换而言之,字与词除了通常所说的“意义”之外,其声音等物理形式本身便别有意义;而作为诗歌,“阿赫玛托娃”这串文字也并不像一般的诗歌那样要依靠丰饶的所指才能成立,其意义纯然是声音的,一方面是“五个a”造就的音乐性,一方面是这串名字在声音上同“阿赫马特·汗”的相似性,“对俄罗斯人的耳朵来说,‘阿赫玛托娃’有明显的东方味道,确切地说,鞑靼味道。”①文集《小于一》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段落,它们共同显示出布罗茨基对词语敏感的听觉,只不过在当时的我看来,名字作为与意义无关的声音符号,是布罗茨基式听觉分析的一种极端,它同“诗”相去甚远。
张新颖老师当时具体如何回应这个问题,我已记不确凿了,但他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暗合着布罗茨基在语言和诗歌这两个层面的看法:“甚至一个字(对应着俄语的一个单词)也可以成为一首诗”。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字”与“诗”,他的大意是,一个字的生命和经历比一个人要长久得多,同一个字在《诗经》这样的典籍里出现过,也在当代的文学和生活中反复出现,一个字所包含的意义辽阔得难以想象。小小的字可以囊括浩瀚的时空,这本身是极富有诗意的。
布罗茨基的单词和张新颖所说的“一个字”,概括起来指的都是脱离语义场的文字,孤立的文字,非零件的文字。经历了一百年的发展,从“白话”“西化”“汉语性”“现代性”“语言本体”“口语化”等语言整体层面的理論话语,到“音乐性”“格律”“绘画性”“语法”“修辞”等句段层面的争论,再到“构词法”“搭配”等词语层面的螺壳道场,汉语新诗业已形成一套复杂成熟、层次多元的语言观;然而在词语层面底下,“字”作为诗歌语言更为基础的层面,并未得到多少关注。张新颖对字显然抱有浓厚的兴趣,除了展示字之“字性”与“人性”的组诗《字》之外,还有一首三行诗:“风吹到句子之间/风吹词语/风吹到旷野和字的笔画之间。”(《三行集·034》)
这首诗大概也正是诗集名字《在词语中间》的出处。诗中,风正如诗人的视线,越过句子和词语抵达了字,勾连起旷野/现实与“字的笔画”。后来我在阅读这本诗集的时候,从不少诗中读到了张老师对那节课上“字与诗”问题的回应(尽管这些诗的完成时间显然早于那节讨论课,但这么看也许更有趣:回应未必总是要晚于问题的提出)。《三行集》中另有一首诗同课上所讲遥相辉映:“这个词老了/千褶百皱的身体藏着十五个世纪的秘密/你所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