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牛津英语》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运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419444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进行学习,学会和体验用英语学习、做事的过程。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要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应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参与和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real-life tasks)(David Nunan,1989)。其实所谓任务,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从事的各种各样的活动,(Iongl985:89)。
  任务型教学的主要特点是:
  (1)以任务为中心,将真实的生活背景引入学习环境,但不是操练某些意义不大或任务目的不清晰的语言形式为目的。
  (2)任务的重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而这一种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它把学生的个人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因素,并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把课堂的语言学习与社会的语言活动相结合起来。
  (3)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发挥教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去设计任务,挑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不断总结提高。(牛津英语)为进行任务型教学提供了合适的素材。课文安排由浅人深、层层辅叙,精泛结合。该书(6A、6B、7A、7B)每册5个Module,每个Module都包含3-4个相关的u-血。而每个Module都设计一个主题,如Relationships,The natu-ral elements和Food and drinks等等。并且这些主题在每册书中都有所涉及,不断深入。这样的教材安排为开展任务型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教师可根据不同的主题设计安排一系列的活动。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一般进行三个阶段的教学:任务预备阶段(输入)一一任务实施阶段(过程)一一任务后期阶段(输出)。
  I、任务预备阶段(输入)(Pre-task preparation):在要求学生运用目的语(即所学的语言)之前,教师设计展现具有真实性和实际意义的、适合学生谈论和使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促使学生产生使用新的言语的动机。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通过图片、玩偶或其他资源导人课文,旨在创设情境,提供给学生即将学习的内容框架。例如,(牛津英语>7A第1个Module、第2个Unit是关于人们在机场(airport)的活动。其中要求学生根据机票和机场里的标示找出所需的信息。把包裹、护照、机票、登机牌等实物引入话题,让学生根据这些东西找出信息:登机时间、航班号、出发点、目的地。这样学生非常容易地就掌握了所学的词汇,并利用教学资源,做到言之有物,让学生在课堂上预演他们在现实世界所需的各种能力,在掌握课内知识的同时能自然地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去。
  Ⅱ、任务实施阶段(过程)(While-task procedure)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解、交际,有目的地,有意义地运用语言,进行目的语的习得过程。
  这种语言的习得过程不仅对语言本身,而且是包括学习一种信息、情感交流的方法。这是语言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催化了学生自然的和有意义的语言应用,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语言习得和内化的支持环境。(牛津英语)6B第3个Module第4个Unit讲的是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标示(signs)和规则(rules)。我们就可以把课堂的教学安排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如学校、图书馆、教室、马路上等等。组织学生自己去不同的地方寻找不同的种类的标示牌,并由此引发人们一系列的活动。从而学生自然而然学会了must、must not、had better、should等句型,并能在今后把这些规则规范到自己的行动中去。这种以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Ⅲ、任务后期阶段(输出)(Post-task activity):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个交际性的项目(project),即语言输出阶段。
  由于语言运用时,语言学习为最终目的,教师应通过学生的自由谈话、问题解决、问卷调查、项目完成等形式达到使用英语交际的目标,从而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牛津英语)6B第1个Module第4个Unit中有一篇关于地球被污染现状的阅读材料,在教学任务结束后我设计了一个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环保的情景,让他们通过各种媒体(如Interact,报纸、杂志等),收集资料,表述中国环境污染的情况,并让其制定出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针对学生自身的情况,写出个人对环境保护的承诺(promise),并布置了给报社写一封倡议书的回家作业。活动设计的本身已跨越了本学科,但却让学生有调查、探索、查阅资料,并做出解决建议的时空,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
  总之,教师在实践任务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活化教材,把凝固的语言文字看成信息的载体,设计好“任务”,并合理安排服务于“任务”的课堂活动等教学环境,灵活地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转换为语言行动,让生活自然融于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并且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在学习中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进对外国文化,特别对使用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化学教学不可忽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一切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课堂教学都有着一个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而课堂教学需要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来支持。笔者通过多年的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从“教师高尚的人格是刨设兑好课堂教学环境的先决条件”、“教师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情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环境的催化剂”、“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环境的擎天之柱”、“良好的课堂纪律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环境的有力保
【摘要】中职学校的许多学生在行为中表现出的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班主任就肩负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行心理指导和帮助的重任,也就担当了“心理医生”的角色,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 班主任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往往只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很少关心他们的内心世
新课程如火如荼的在学校进行了两年,在各方面培训和学习之后,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步有了自己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做了以下的改变:    一、導课以创设情景课堂为主    不同的课堂内容有不同的导人方式,但是以往以回顾知识为主的导入形式我换成了新课基本采用创设情景的方式导入,习题课和复习课或者两个课时的第二节课依然采用原来的“温故而知新”模式。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解决引入新知识,使学生新旧知识发生相互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越来越接受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电化教学媒体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现古今与一瞬,扶四海于须臾”;让教学内容涉及的人、事、景、物、过程、方法、细节等活起来、动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审美愉悦,变要我学为我乐学,实现素质教育主体性;能减轻教师劳动负担,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诸多的优势,因而巳越来越多的受到老师的青睐。语文
笔者在各级各类的语文公开课中,发现不知从何时开始,多媒体已经渐渐淡出了语文教学的课堂,或者说多媒体已经纯粹变成了小黑板的替代品。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利用自己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等诸多特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血液。曾经受到许多语文老师的万千宠爱,盛极一时,缘何现在又被打人冷官,乃至销声匿迹呢?  也许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盛极必衰也许是一个亘古不变
新课标中指出,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但对于一个只有六七周岁的二年级孩子来说,每天面对巨大的识字任务,实在称不上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因此,作为生本教学的实验者就要想方设法地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努力提出一些花样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也做了一些尝试。  一、玩中识字,保持孩子们识字的积极性  低年级识字特点多认少写,那么我们就要充分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用游
[摘要]考场作文出现几处亮点,无疑会令阅卷者眼前一亮。亮点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鲜亮的标题、精练的题记、清晰的结构、新颖的立意、生动的细节、深邃的名言、脱俗的语言、齐整的排比、深刻的议论等都可以成为作文的亮点,它是作文二过凳蠢爵赢  [关键词]考场作文;亮点;小标题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而作文中的亮点则是一条不可或缺的风景线。记得南师大一教授在一次关于评阅考场作文的讲座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摘 要】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因此,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笔者认为,从中学生心理实际出发,有效融合语文教学,让学生感知语文的和谐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关键。  【关键词】学生心理 和谐语文    学习缺乏自制力,理解力不强是大部分七年级学生的共性。他们虽然跨入中学的大门,但是依旧保留着小学时的学习习惯,把死记硬背当成是学好语文的“尚方宝剑”,因此常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
一、道德情感教育的认知,理解     道德情感教育,作为德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内涵而言,它不是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观念,强调以感受体验为基础,以情感态度的养成为表征,以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为发展过程,以情感性道德人格为目标。它关注德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促使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以完成道德观念的内化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