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奉献精神的几点新认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你我可能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在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怎么能同奉献协调?奉献者是否可以向社会索取回报?甚至还有人提出,市场经济时代再提奉献,岂不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诸如此类的看法,表明了在现阶段人们对奉献精神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其实奉献精神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概念。
  1,中国古代——舍生取义。在中国古代“奉”和“献”两字原义都有祭神的含义,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奉献”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内省的精神,为了道德理想可以献出一切。孟子言:“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见,这种舍生取义的奉献精神在古代社会是一种圣人的道德规范,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由特定的人物才能达到的道德境界。
  2,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英雄主义。在革命战争年代,马克思主义者把革命英雄主义同献身精神统一起来,形成了为人民的利益、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勇于献身的大无畏精神。中国共产党通过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培育和提升,使传统文化中的奉献精神具有了英雄主义的内涵。这种英雄主义的奉献精神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协作奉献。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使更多的人能自觉主动地做出许多超出本职工作责任的事情,能自觉认识到自身利益与社会、国家、民族利益的一致性,从而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涌现出王进喜、焦裕禄、钱学森、钟南山等一大批杰出奉献者,特别是在九八特大洪灾面前和抗击非典斗争,各条战线上处处都可以看到奉献精神所转化的伟大力量。这种协作奉献精神既不同于传统文化中为仁行义和圣人内省,也不同于市场经济下的交换原则,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凝聚力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又一次升华,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撑。
  奉献既包含着崇高的思想境界,也蕴含着不同的层次,它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它的最高层次是无私奉献。它是以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思想道德,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境界,为社会、为国家、为他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二层次是爱岗敬业,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规范的重要要求。作为体现奉献精神的“爱岗敬业”,则要求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极端负责的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特别是当工作中遇到困难和危险时。能从忠于职守的要求出发,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基本层次是助人为乐。中国有句古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日常生活中多做有利于国家、社会和他人的事情,如参加“志愿者行动”、“爱心救助活动”,尽管这些事都属于小事,但却体现出一个公民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奉献精神。所以目前可从我国人民的实际生活和道德水平出发,在不同层次的人群中倡导不同的奉献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觉悟和道德水平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到更高的奉献层次。
  按劳分配与奉献精神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按劳分配和奉献精神是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倡导奉献精神不是否认按劳分配,不是否认个人的正当利益,而是奉献者在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时,不是以“有无报酬”、“报酬多少”为前提的,當国家、人民利益需要时,奉献者能够自觉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它是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超越按劳分配而形成的一种崇高境界。事实证明在我国不仅在物质上对奉献者给予一定的补偿,而且还在人格、精神上给予相应的荣誉。国家和社会愈是能及时充分全面对奉献精神支持、鼓励和补偿,就愈能创造一个有利于弘扬奉献精神的氛围,社会上发扬奉献精神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并存的,两种效益的协调既有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也有赖于道德的调节作用,通过道德力量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人的进取奉献精神,如西部大开发、扶贫工作、抢险救灾活动及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等等,都说明了奉献精神在市场经济下的调节作用。
其他文献
经过多年对职业中学学生的了解、观察,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由于中考失利,成绩不太理想未能进入一所较好的普通高中,被迫无奈才进入了职业中学。再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不怎么认可,职业教育的职业声望低;而现代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接受职业教育无论是家庭和个人都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总认为自己进了职中没有出息,很自卑,也很消极。他们在学校外面不敢告诉别人自己在职业中学就读,在学校内部也不敢参与各项活动,即使
“诚敬立德,和谐育才”是甘肃省天祝县第一中学的育人理念,这八字理念是校长蒋国栋同志于2005年在我校申报甘肃武威市市级示范性高中时提出来的。这八字育人理念既具有继承性,继承中华文化中优秀的遗产和精粹,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因而这个概念既具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又有动态发展的一面。  “诚敬立德”,“诚敬”侧重于修业的内容,“立德”侧重于修身的范畴。对教师来说,“诚敬”是为
从教十多年来,我接触过许多学生,批阅过无数试卷,可碰到零分试卷却是平生第一次。  那是我担任初三语文任课教师时,在一次月考中发生的事。一名学生在月考试卷上填写了自己的姓名后,整份试卷只字未动,就交了上来,俨然一位“白卷先生”。他为什么不做试卷?是公然的挑衅,还是无声的抗议?  我的思绪回到过去平日的课堂。  镜头一:上课铃响过之后,有人喊报告,一个学生走进教室经过我身边时,一股烟味飘了过来。“站住
近几年,网络研修已是教育热点话题,全国各地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教师研修网、我的 HERSP网等等给我们创设了很好的交流学习平台。但是,这些教研网络上的资源少,只有那些专家和指导教师为了培训我们学员而上传的优质材料,没有我们学员自认为好而上传的教学材料。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可利用网易(其他网也可以)创建一个公共平台,让教师把工作室连接上公共平台。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目的。  一
参加教育工作近两年,虽然每天都尽心尽力,但对于如何教育好学生却从来没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方法。一个月前开始接任初二(4)班的班主任,于是手忙脚乱、忘这忘那、愤怒疲惫开始成了我班主任工作的代名词,从每天早上6:30忙到晚上18:00甚至更晚,生活的中心除了学生似乎没有了其他着落点。但忙碌并不代表有效,相反衬托出一个年轻教师在班级管理上的无序状态,“为什么我进教室,学生对我视若无睹?”“为什么我每天要用超
兴趣对学生学习起积极作用,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不是负担,而是享受,地理教学才有效果。      一、缩小师生距离,以真挚情感来培养学生兴趣      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
152.地理课堂如何增强教学有效性?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教科院覃东升教研员回答:  一、重视三次备课,增强教学设计有效性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课本是教学的主要素材。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相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处理不同,个人备课时设计的教学方案也就有所不同,教学效果肯定会有差别
摘 要:文章以“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为例,利用“图释自然环境、图析人地关系、图解区际联系”串联教学重难点内容,通过“小小图解员、小小规划师、小小投资商”三大活动设计,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强化人地协调观。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塔里木盆地  一、教材分析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概况,即草原与荒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旧课程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如果不从史学观念这个角度去理解,是很难正确把握新课程内容变化的根源的。本文从岳麓版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精品课制作过程,展示了文明史观统领下的全新教学设计,从而验证了新史观引入的重要性,也说明仅仅局限于从内容的多寡、体例的变动等方面来认识新课程的变化是片面而无功的。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课程观念和教学观念,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自动倾向。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的途径有很多,让学生自己动手设置情景,参与情景教学是其中的一种。以下笔者就谈谈让学生亲手设置情景从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体会。    一、让学生自己动手创设情景,养成阅读自学的习惯    阅读是一种自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