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观 新课程 新设计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thad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旧课程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如果不从史学观念这个角度去理解,是很难正确把握新课程内容变化的根源的。本文从岳麓版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精品课制作过程,展示了文明史观统领下的全新教学设计,从而验证了新史观引入的重要性,也说明仅仅局限于从内容的多寡、体例的变动等方面来认识新课程的变化是片面而无功的。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课程观念和教学观念,其实更体现在史学观念上。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他要面对的问题很多。然而,有三个基本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教什么?如何教?持什么观念去教?如果我们停留在自身教学经验的层面上去理解这三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过去师范大学里“中学历史教材教法”这门课所研究的内容,其特点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难把自己的教学实践理论化,从而有效地传授给后来者。如果我们能够结合自身的实践从理论上去探索这三个问题,那就需要寻求相关的理论基础,现在师范大学里所讲授的“历史课程论”、“历史教学论”、“史学理论”,就为解答这三个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依据。[1]
  新课改推行已经有几个年头,华南师范大学黄牧航教授的讲稿和讲座也常有学习,但真正发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变化却很少。最近,在参与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精品课制作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史学观念的转变才是对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起到实践指导意义的要素。
  问题产生于本单元的核心线索的讨论上。岳麓版课本以“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为标题呈现,似乎是存在两条线索。然而精品课制作小组经过反复讨论,坚持“核心”只能有一个。在这一思路指引下我们开始在标题之外寻找答案,通过认真研讨史观,最终从“文明史观”那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眼前豁然开朗。我们找到这个核心,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设和“一国两制”的政策创新都可以用“政治文明”来统领。全新的教学设计就从这里开始。
  首先,在单元教学设计中做了全新尝试,即以文明史观统领,对古今中外的政治文明做个简单疏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可以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打开高一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新角度、新思路。本单元在设计上贯穿一条线索,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线索清晰,现实性强。为紧密围绕文明史观的核心又兼顾岳麓版教材的编排,做教学设计时给章、节都添加了副标题,帮助学生学习、理解。
  其次,围绕单元核心确定每节课的中心线索。从现代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先后表达出文明的传承创新、曲折发展、多元性融合。于是我们对每节课添加了副标题:21课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特色”,22课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狂热时代后的文明新时代”,23课为“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国两制’下中西合璧的文明新模式”。
  再次,在新史观的引导下,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真正有了新的思路。例如:21课的教学环节多了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因为比较差异才更能得出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特色”;22课的核心不是“文革”,不是“后文革”时代,而是放在曲折发展的过程上,从这一过程去探究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23课的全新之处在于把国际上解决地区分裂模式作为探究内容,通过中国“一国两制”的成功之处突出这一制度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新贡献。
  最后,我们对第六单元做了单元小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包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文明的传承、创新),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文明的曲折、发展),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文明的融合、多元)。
  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过程的指导,使我们的教学过程也经历了一次全新体验,线索抽取、史料收集、问题设置、作业练习都紧紧围绕“文明史观”。新的教学素材在不断挖掘补充,教学内容由一个封闭的系统向一个开放的系统转变。课改几年至今才发现新课程的魅力所在,精品课令我们制作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感觉到自有一种“精品在胸中”的豪气。史观教学特别是新史观的教学将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黄牧航.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4).
  [2]李柱军等.概念教学和线索教学的综合运用[OL].东莞市中学历史教研网.
  (責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历来是让老师和学生感到头疼的一块,老师怕教,学生怕写。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与同行交流,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从信息论来看,作文是一个外界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编码、输出的过程。信息的输入是前提,加工是中介,输出是结果,而这个“信息输入一加工一输出”的过程,全仗主体积极而有成效的工作,离开了主体的主动精神,信息既不能輸入,也不能加工,更不会
曾经有许多老师拿着课题题目来问我,他(她)选择的题目好不好。他们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意思其实是向我展示他(她)选择的课题多么富有创新性,多么有价值。什么“在美术课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发散思维的行动研究”等。首先得承认,这些老师的眼光看得还是比较远的。他们对当前流行的教育理论有一定的把握,拥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他们在观念上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做课题应该选择那些
经过多年对职业中学学生的了解、观察,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由于中考失利,成绩不太理想未能进入一所较好的普通高中,被迫无奈才进入了职业中学。再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不怎么认可,职业教育的职业声望低;而现代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接受职业教育无论是家庭和个人都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总认为自己进了职中没有出息,很自卑,也很消极。他们在学校外面不敢告诉别人自己在职业中学就读,在学校内部也不敢参与各项活动,即使
“诚敬立德,和谐育才”是甘肃省天祝县第一中学的育人理念,这八字理念是校长蒋国栋同志于2005年在我校申报甘肃武威市市级示范性高中时提出来的。这八字育人理念既具有继承性,继承中华文化中优秀的遗产和精粹,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因而这个概念既具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又有动态发展的一面。  “诚敬立德”,“诚敬”侧重于修业的内容,“立德”侧重于修身的范畴。对教师来说,“诚敬”是为
从教十多年来,我接触过许多学生,批阅过无数试卷,可碰到零分试卷却是平生第一次。  那是我担任初三语文任课教师时,在一次月考中发生的事。一名学生在月考试卷上填写了自己的姓名后,整份试卷只字未动,就交了上来,俨然一位“白卷先生”。他为什么不做试卷?是公然的挑衅,还是无声的抗议?  我的思绪回到过去平日的课堂。  镜头一:上课铃响过之后,有人喊报告,一个学生走进教室经过我身边时,一股烟味飘了过来。“站住
近几年,网络研修已是教育热点话题,全国各地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教师研修网、我的 HERSP网等等给我们创设了很好的交流学习平台。但是,这些教研网络上的资源少,只有那些专家和指导教师为了培训我们学员而上传的优质材料,没有我们学员自认为好而上传的教学材料。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可利用网易(其他网也可以)创建一个公共平台,让教师把工作室连接上公共平台。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目的。  一
参加教育工作近两年,虽然每天都尽心尽力,但对于如何教育好学生却从来没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方法。一个月前开始接任初二(4)班的班主任,于是手忙脚乱、忘这忘那、愤怒疲惫开始成了我班主任工作的代名词,从每天早上6:30忙到晚上18:00甚至更晚,生活的中心除了学生似乎没有了其他着落点。但忙碌并不代表有效,相反衬托出一个年轻教师在班级管理上的无序状态,“为什么我进教室,学生对我视若无睹?”“为什么我每天要用超
兴趣对学生学习起积极作用,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不是负担,而是享受,地理教学才有效果。      一、缩小师生距离,以真挚情感来培养学生兴趣      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
152.地理课堂如何增强教学有效性?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教科院覃东升教研员回答:  一、重视三次备课,增强教学设计有效性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课本是教学的主要素材。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相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处理不同,个人备课时设计的教学方案也就有所不同,教学效果肯定会有差别
摘 要:文章以“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为例,利用“图释自然环境、图析人地关系、图解区际联系”串联教学重难点内容,通过“小小图解员、小小规划师、小小投资商”三大活动设计,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强化人地协调观。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塔里木盆地  一、教材分析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概况,即草原与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