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语文课堂实效性的策略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i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时期是帮助学生完成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通过初中语文学习,学生能够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强文学修养,从而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性是评价课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与总结。
  一、认真做好备课工作
  认真的备课工作是完成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并能为教学提供明确的思路指引。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应精心准备课堂教案,从而实现有效的备课。备课是帮助老师梳理思维的过程,有效的备课须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思考、钻研。笔者认为,有效的备课应当具备七大要素:课程标准、学习教材、学生主体、学习目标、课堂难点、课堂板书以及课堂作业。这七大要素能够使教师更加全面的了解课程,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文章时,笔者提前进行了细致的备课,并阅读了有关周总理的多篇文章,了解了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述了周总理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到了周总理的伟大,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塑造了良好的思想品格。
  二、良好的导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更快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如在《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发挥创造力,导入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吸引学生,进而顺利地将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教学中。具体说,教师可以利用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规律,在课前准备南北半球国家在相同时间内的季节景色,在课堂上以图片的形式放映出来,让学生分别找出冬天和夏天的景色,并以四个季节的月份跨度为时间段,让学生大概说明图片所处的月份。在此基础上,再将学生引入“济南的冬天”一文。或者,教师可以以南方和北方的冬天景象作为切入点,通过图片展现不同地区冬天的差异,由此再过渡到“济南的冬天”,让学生找出自己所在地的春天与济南冬天的区别。这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语境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三、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而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的课堂提问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符合实际,体现难易度。如我们在讲授《拿来主义》时,如果一开始就提问“送去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为什么要送去?送去的是什么?送去的目的是什么?送去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这样学生不仅水到渠成地理解了“送去主义”的本质是投降卖国,还很容易地体会到文中所举的三件事的讽刺意味。二是内容要新颖别致,注重趣味性。课堂提问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从而使学生产生“跳起来摘苹果”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石壕吏》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刻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有的学生表示同意,有的学生表示反对,最终通过各自在文中找依据,他们达成了共识,即“诗人是通过人物刻画和情景描写来表态的”。这一新颖有趣的提问令人叫绝。三是面向全体,注重广泛性。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并根据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高效课堂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立了保障。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我采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式,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提出具体要求:将这篇童话故事改编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的改变,可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增加或删除部分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扮演的角色,并将人物性格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表情、语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为了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们反复阅读课文,讨论有争议的内容,并找老师求证,高质量地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的。为了表演好节目,小组同学人人主动、热心地参与讨论、改编和排练,提出改进意见,收到了合作学习的高效。这就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这种环环相扣的过程,从而保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成效很大。
  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采取各种方式真切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这样的一堂语文课才是有效的语文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红塔中学(214201)
其他文献
初中时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最快时期之一。此时学生认知能力在急剧增强,而对教学质量的感知与反应也比从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强烈。此时对语文教学来说也正是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作为新式教学手段的一种,课本剧尤其受到欢迎。在本文中,笔者将会就教学现状与素质教育等进行讨论,并借鉴一些较为典型的例子,以此分析课本剧的作用,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课本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1以新颖的形式给学生提供舞台 
穿插经典故事是提升语文教学趣味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穿插经典故事的教学效果是其他一些教学技巧所不能够达到的,经典的故事能够创设出一定的生活情境和学习情境,同时能够
追问,古已有之。孔子的“循循善诱”,其行为实质就是追问。追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动态生成中,对原有问题作进一步深化处理。当教师在师生的答问互动活动中,发现学生在某个问题上产生选择困难、线索紊乱的时候,可以对原有问题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走出困境。  一、“追问”缺失原因  【教师原因】  1惯性巨大  在传统课堂中,老师习惯了“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教学方式。尽管
Using every realization of the Virasoro-type symmetry algebra [o(f1) o(f2)] = σ(f1f2 - f2f1), we can obtain various high-dimensional integrable models under th
We exhibit a method for obtaining the low chemical potential dependence of the dressed quark propagatorfrom an effective quark-quark interaction model. Within t
通假字、假借字等用字现象是学习文言文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中学语文教学及高校古代汉语教学中用字现象都是教学的重难点。义务教育教科书苏教版语文教材问世以来备受欢迎,然在初中文言文注释中存在术语使用不规范的问题,一个“同”用来训释不同的用字现象,值得商榷。笔者不揣谫陋,妄提拙见,就教于方家。  一、相关概念辨析  1.通假字  在古代书面语言中,有本字而不用,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
The variation in moments of inertia (J(1) and J(2)) with rotational frequency for the superdeformed bandsin odd-odd nuclei, 194Tl(la,lb), is investigated by usi
<正>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瑰宝,源远流长。同时,古代诗词教学也是中学语文的教学重点,是新课标强调的内容之一。但是由于古代诗词的创作时间
基于当前的教育背景,要想使创新能力成为教学的重点目标,就必须重视这类人才的培养。不管在什么类别的行业以及环境中,创新以及改革都是最为重要的一步,这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意义也是同样的。学生不同,潜质也不同,但作为教育者,当然是希望学生们能将自己的全部潜质都发挥出来。  就当前来看,过去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教育体制变革的影响,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现在的实际情况可以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初中语文老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打造高效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的开门钥匙。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与大家分享四个“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