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围术期管胃的胃电图变化特征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食管癌围术期管胃胃电图特征及变化趋势。

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3年3-11月初次就诊于四川省肿瘤医院的3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经同一小组医师行Ivor-Lewis手术方式完成食管癌根治术,在术前1 d,术后第3、7、11、30天测量其餐前及餐后胃电图,以术前1 d胃电图作自身对照。分析胃电图的主频、主频不稳定系数、主功率、餐后/餐前功率比、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胃动过缓节律百分比、胃动过速节律百分比等指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n)表示。采用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对术前与术后、餐前与餐后胃电图参数进行比较,组间比较采用LSD法或秩和检验。

结果

3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62岁。患者餐前、餐后的主频参数变化趋势一致,由术前2.83±0.13和3.01±0.17变化至术后第30天的2.66±0.10和2.82±0.10,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点主频参数均明显降低,餐后较餐前高,随术后时间的延长呈现回升的趋势(F=285.62,P<0.05);而时间与进餐没有交互作用(F=0.22,P>0.05)。患者餐前、餐后的主频不稳定系数变化趋势一致,由术前0.133±0.031和0.045±0.019变化至术后第30天的0.150±0.043和0.115±0.010,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点主频不稳定系数均明显升高,餐后较餐前低,随术后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的趋势(F=16.51,P<0.05)。患者餐前、餐后主功率变化趋势一致,由术前(85±15)μV和(149±23)μV变化至术后第30天的(74±9)μV和(98±10)μV,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点餐前、餐后主功率均明显降低,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回升的趋势(F=48.45,P<0.05),时间与进餐具有交互作用(F=7.39,P<0.05)。患者餐后/餐前功率比由术前3.00±0.35变化至术后第30天的2.52±0.25,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点餐后/餐前功率比均明显下降,随术后时间的延长呈现上升的趋势(F=26.66,P<0.05)。患者餐前、餐后的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变化趋势一致,由术前81%±6%和94%±5%变化至术后第30天的57%±5%和70%±5%,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点餐前、餐后的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均明显降低,餐后较餐前高,随术后时间的延长呈现回升的趋势(F=49.36,P<0.05);而时间与进餐没有交互作用(F=0.24,P>0.05)。患者餐前、餐后的胃动过缓节律百分比变化趋势一致,由术前17%±7%和4%±4%变化至术后第30天的32%±4%和21%±4%,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点餐前、餐后的胃动过缓节律百分比均明显升高,餐前较餐后高,随术后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的趋势(F=46.54,P<0.05);而时间与进餐具有交互作用(F=18.12,P<0.05)。患者餐前、餐后的胃动过速节律百分比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由术前1.55%(1.04%,2.21%)和1.95%(1.74%,4.22%)变化至术后第30天的8.97%(5.76%,12.02%)和12.41%(8.04%,16.85%),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升高,餐后较餐前高;餐前、餐后的胃动过缓节律百分比术前和术后第3天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47,13.28,P<0.05),而第7、11、30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8,0.31,0.03,P>0.05);而时间与进餐没有交互作用(F=0.85,P<0.05)。

结论

食管癌术后管胃在进餐前、餐后仍然保留胃的基本电活动特征。术后管胃的主频参数、主频不稳定系数、主功率、餐后/餐前功率比、正常慢波百分比、胃动过缓节律百分比以及胃动过速节律百分比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管胃的上述各参数在围术期内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痰液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探讨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14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2012年1-12月收治的181例食管癌患者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二代头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33例患者应用三代头孢。患者术前及术后前3 d均常规留取痰液标本送检,观察
目的探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治疗直径≥3.5cm的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14例直径≥3.5 cm的SMT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患者肿瘤位于食管,1例位于贲门。患者均行STER治疗。观察指标:手术时间、肿瘤部位和直径、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术后定期门诊随访,复查胃镜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行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先左侧卧位,胸腔镜下游离食管并清扫胸部淋巴结;然后平卧位,腹腔镜下游离胃并清扫腹腔淋巴结,制作管状胃行左颈部机械吻合术。收集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和病理学检查结果。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
目的探讨"翻页式"完全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系膜切除术(CME)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3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翻页式"完全中间入路即从内到外,由下而上手术路径;采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手术策略,施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观察指标包括:手术质量评估(采用West分级系统评价手术质量),术中情况(手术时间
目的总结原发性十二指肠癌临床表现特点及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3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22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特点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通过病理学诊断证实为原发性十二指肠癌。采用电话和门诊方式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患者治疗过程、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11月30日。分别
目的系统评价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早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以tumor、liver cancer、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surgery、surgical、surgical resection、liver resection、hepatic resection,thermal ablation、percut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CEA表达水平预测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11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行血清CEA检测和胸部增强CT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左侧开胸食管癌根治术、经腹右胸食管癌根治术(开腹和腹腔镜手术)、经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开腹和腹腔镜手术)、单纯经腹切口食管癌根治术。食管肿瘤位置
目的总结食管癌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检查影像学特征,以及代谢参数与分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53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分析PET/CT检查图像特征,并以SUV 2.5为阈值,获得食管原发病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avg)、肿瘤代
目的探讨Iovr-Lewis管状胃纵隔化食管癌根治术的手术技巧及要点,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食管中下段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Iovr-Lewis管状胃纵隔化食管癌根治术,腹腔镜下完成腹部手术,而后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完成食管-管状胃胸顶吻合,后将管状胃置入食管床并关闭全段纵隔胸膜,完成管状胃纵隔化。患者行常规围术期治疗。术中记录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在胸腹腔镜食管癌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304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胸腹腔镜食管胃部分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及胸腹腔二野淋巴结全清扫术;两组患者手术均由同一主刀医师完成。其中195例患者围术期行加速康复外科治疗,设为加速康复组;109例患者围术期行传统治疗,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包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