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中普及程度最高、最大众化、最简便的一种教学形式,不受经济条件、地域等限制,适合所有学校、所有班级,极易提高有效性。主要探究提高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助力小学生歌唱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有效性
歌唱教学是组成小学音乐的重要部分,是以美育为中心的音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而有效的歌唱教学要求教师满足学生音乐认知需求,提高学生处理音乐的能力,从而提升音乐素养。那么,究竟应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探究具体的策略。
一、善用媒体——创设歌唱情境
在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有效性,小学音乐教师应重视利用多媒体设备,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为学生创设歌唱情境,培养小学生的审美心境,唤起他们的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
例如,针对歌曲《小猫钓鱼》的教学,其主要目标是教学生有表情地将这首歌曲演唱出来。于是教师按照这首歌的特征精心设计教案,先围绕新奇的目标让学生讲述故事“小猫钓魚”,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为学生播放动画片,激发他们对歌唱的参与热情。学生瞬间被动画片所吸引,教师则把握他们的积极情趣开始讲课,使歌唱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的歌唱情境,激发其参与意识与激情,提高歌唱学习效率。
二、及时纠错——学会科学演唱
学生的情绪一旦在歌唱教学中被调动起来,就极易发生喊唱问题,原因主要是小学生心智不够成熟,渴望突出表现自己,以便引起他人注意,实际上并未理解歌曲的情感。对此,教师应重视心理疏导,指导学生及时纠正错误的歌唱方法,让学生明白歌唱要发自内心,按照歌曲的情感合理选择音量,引出内心的真挚情感表现。
例如,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在歌唱时调整好自己的呼吸,自然打开口腔,放松下颚,用O、U等母音进行发音练习,使其逐渐掌握正确的音量调整与控制方法。同时,教师要渗透“歌声是情感外延”这一理念,让小学生尽早认识到自己并非发声机器,歌唱也远不止一种声音,歌唱实际上是抒情达意的一种方式,是心灵感受的外延,从而让学生体会以情感人远比以声感人重要。所以教师在歌唱教学中要加强反思、改进,教给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与技能,奠定学生的歌唱基础,让学生真正爱上唱歌,并用心唱歌,潜移默化提高歌唱教学的有效性。
三、即兴创作——培养学生表现力
小学生的表达欲望非常强烈,希望在展示才艺的过程中获得赞美、表扬。所以,教师在歌唱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表现机会,让他们即兴创作,包括唱歌、演奏、跳舞等,从而活跃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提高音乐能力。在即兴创作中,学生不仅能巩固已学歌唱知识与技能,还能挖掘自己在歌唱表演中的潜能与创造力,培养歌唱表现能力。
例如,当教师教学生学会唱《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之后,就可让学生创编音乐故事,扮演洋娃娃、小熊的角色,通过歌唱与跳舞的形式将创编的故事演绎出来,在活跃歌唱课堂氛围的同时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创作热情,加深学生对唱这首歌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对于歌曲《鸭子拌嘴》,教师也可让学生分别扮演小鸭子、鸭妈妈,让其按照音乐歌唱内容添加相应的语言、动作,完成即兴表演,增强表现力。
四、师生互动——有效体验歌曲
教小学生掌握歌唱技巧时,教师要重视和学生的互动,拉近师生的距离,引导学生有效交流、沟通,优化课堂枯燥的歌唱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有效体验,获得审美感受,使歌唱教学更有效、更高效。
例如,针对歌曲《夏夜》,其歌唱教学的关键在于把跳音与休止唱好,恰当表现出萤火虫可爱、轻盈的形象。教学生学唱这首歌时,教师适当把握速度与力度等元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加深对歌曲的体验。在处理歌曲时,教师可提问:萤火虫飞向我们时,它们尾巴上的灯会如何?学生纷纷回答会一闪一闪,于是教师继续提问:谁能唱出萤火虫一闪一闪的感觉?此时学生踊跃参与歌唱体验。教师再提问:萤火虫飞向我们时,它们尾巴上的灯是微弱的还是强烈的,应怎么唱?学生回答是微弱的,要唱得弱一点。通过一问一答的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直观体验萤火虫的可爱与轻盈,仿佛尾巴闪烁着小灯的萤火虫就在眼前,歌唱感悟能力大大提高。最后,教师还可以设计富有创意的“小小作曲家”教学环节,让学生交流对歌曲尾声部分的音乐表现,用越来越弱的声音唱出萤火虫慢慢飞远的感觉,成功将视觉形象转变成音乐想象,提高歌唱能力。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关键内容,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歌唱是音乐之根,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的基础,理应受到重视。在实践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有效实施歌唱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促使歌唱教学的进一步普及,进而推动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敏.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歌唱教学[J].黄河之声,2015(8):45.
[2]丁丽红.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提高唱歌教学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6(21):200.
关键词: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有效性
歌唱教学是组成小学音乐的重要部分,是以美育为中心的音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而有效的歌唱教学要求教师满足学生音乐认知需求,提高学生处理音乐的能力,从而提升音乐素养。那么,究竟应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探究具体的策略。
一、善用媒体——创设歌唱情境
在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有效性,小学音乐教师应重视利用多媒体设备,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为学生创设歌唱情境,培养小学生的审美心境,唤起他们的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
例如,针对歌曲《小猫钓鱼》的教学,其主要目标是教学生有表情地将这首歌曲演唱出来。于是教师按照这首歌的特征精心设计教案,先围绕新奇的目标让学生讲述故事“小猫钓魚”,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为学生播放动画片,激发他们对歌唱的参与热情。学生瞬间被动画片所吸引,教师则把握他们的积极情趣开始讲课,使歌唱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的歌唱情境,激发其参与意识与激情,提高歌唱学习效率。
二、及时纠错——学会科学演唱
学生的情绪一旦在歌唱教学中被调动起来,就极易发生喊唱问题,原因主要是小学生心智不够成熟,渴望突出表现自己,以便引起他人注意,实际上并未理解歌曲的情感。对此,教师应重视心理疏导,指导学生及时纠正错误的歌唱方法,让学生明白歌唱要发自内心,按照歌曲的情感合理选择音量,引出内心的真挚情感表现。
例如,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在歌唱时调整好自己的呼吸,自然打开口腔,放松下颚,用O、U等母音进行发音练习,使其逐渐掌握正确的音量调整与控制方法。同时,教师要渗透“歌声是情感外延”这一理念,让小学生尽早认识到自己并非发声机器,歌唱也远不止一种声音,歌唱实际上是抒情达意的一种方式,是心灵感受的外延,从而让学生体会以情感人远比以声感人重要。所以教师在歌唱教学中要加强反思、改进,教给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与技能,奠定学生的歌唱基础,让学生真正爱上唱歌,并用心唱歌,潜移默化提高歌唱教学的有效性。
三、即兴创作——培养学生表现力
小学生的表达欲望非常强烈,希望在展示才艺的过程中获得赞美、表扬。所以,教师在歌唱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表现机会,让他们即兴创作,包括唱歌、演奏、跳舞等,从而活跃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提高音乐能力。在即兴创作中,学生不仅能巩固已学歌唱知识与技能,还能挖掘自己在歌唱表演中的潜能与创造力,培养歌唱表现能力。
例如,当教师教学生学会唱《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之后,就可让学生创编音乐故事,扮演洋娃娃、小熊的角色,通过歌唱与跳舞的形式将创编的故事演绎出来,在活跃歌唱课堂氛围的同时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创作热情,加深学生对唱这首歌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对于歌曲《鸭子拌嘴》,教师也可让学生分别扮演小鸭子、鸭妈妈,让其按照音乐歌唱内容添加相应的语言、动作,完成即兴表演,增强表现力。
四、师生互动——有效体验歌曲
教小学生掌握歌唱技巧时,教师要重视和学生的互动,拉近师生的距离,引导学生有效交流、沟通,优化课堂枯燥的歌唱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有效体验,获得审美感受,使歌唱教学更有效、更高效。
例如,针对歌曲《夏夜》,其歌唱教学的关键在于把跳音与休止唱好,恰当表现出萤火虫可爱、轻盈的形象。教学生学唱这首歌时,教师适当把握速度与力度等元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加深对歌曲的体验。在处理歌曲时,教师可提问:萤火虫飞向我们时,它们尾巴上的灯会如何?学生纷纷回答会一闪一闪,于是教师继续提问:谁能唱出萤火虫一闪一闪的感觉?此时学生踊跃参与歌唱体验。教师再提问:萤火虫飞向我们时,它们尾巴上的灯是微弱的还是强烈的,应怎么唱?学生回答是微弱的,要唱得弱一点。通过一问一答的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直观体验萤火虫的可爱与轻盈,仿佛尾巴闪烁着小灯的萤火虫就在眼前,歌唱感悟能力大大提高。最后,教师还可以设计富有创意的“小小作曲家”教学环节,让学生交流对歌曲尾声部分的音乐表现,用越来越弱的声音唱出萤火虫慢慢飞远的感觉,成功将视觉形象转变成音乐想象,提高歌唱能力。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关键内容,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歌唱是音乐之根,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的基础,理应受到重视。在实践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有效实施歌唱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促使歌唱教学的进一步普及,进而推动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敏.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歌唱教学[J].黄河之声,2015(8):45.
[2]丁丽红.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提高唱歌教学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6(21):200.